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昭通卓家勇这样讲扎西会议故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23:16 2

摘要:展厅庄重大气,共上下两层。丰富的文物陈列、生动的场景复原以及翔实的图片资料,给游客带来了超出预期的参观体验。此刻,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的老师们正分成几组,深入熟悉新的展陈内容,为即将开展的课程认真备课。卓家勇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和我们碰头,因为,他还在与布展公司就展陈

2025年3月3日下午4时,威信县城西北角的扎西会议纪念馆里,前来参观的游客陆续离开,卓家勇正在处理游客电子留言簿程序优化问题。

他身着浅灰色夹克,面带微笑,架在鼻梁上的那副宽边眼镜彰显出他作为文博工作者与众不同的风采。

在纪念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扎西会议纪念馆刚刚完成新一轮的改造提升。

展厅庄重大气,共上下两层。丰富的文物陈列、生动的场景复原以及翔实的图片资料,给游客带来了超出预期的参观体验。此刻,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的老师们正分成几组,深入熟悉新的展陈内容,为即将开展的课程认真备课。卓家勇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和我们碰头,因为,他还在与布展公司就展陈细节进行最后的补充。

结束这些琐事后,卓家勇来到位于纪念馆进出口一侧的值班室。在简陋的值班室里,记者与卓家勇开始了一场有关扎西会议的对话。

“中央党史研究室2006年下发的《红军长征基本史实和重要提法》文件,把扎西会议作为长征中的34个重要事件之一单独陈述,这是对扎西会议历史地位的重要支撑。”谈及扎西会议的历史意义,土生土长的威信人卓家勇目光坚定,话语中满是自豪。

1997年7月,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毕业后,卓家勇回到威信县麟凤中学任教;2001年,被调到威信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2012年12月,因工作需要,被调至扎西会议纪念馆担任馆长,开启了他最不熟悉的文博之旅。

“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就要讲好扎西会议的故事,更要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历史。”卓家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走南闯北,走访了众多党史专家、文博专家,虚心向老馆长、老同志请教;走村串寨,征集红色文物,探寻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四处奔波,为拓展扎西会议纪念馆陈列内容寻求支持,全力推进“一馆三址”建设。为服务好每一位参观者,自2013年春节起,他作出纪念馆全年365天开放的决定。

202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卓家勇代表扎西会议纪念馆前往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能够代表扎西会议纪念馆登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最高平台接受荣誉,这不仅是对单位工作的高度认可,于卓家勇个人而言,更是职业生涯中意义非凡的高光时刻。记者以为他会给我们复述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精彩瞬间,但出乎意料,卓家勇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这件事。

我们只是在扎西会议纪念馆申报材料里,看到了以下内容:2020年以来,扎西会议纪念馆累计接待各族干部群众62.5万人次。扎西会议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这些文字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卓家勇讲述的扎西会议故事,如何承载起一个地方的红色梦想?

卓家勇(左)正在为游客讲解。(受访者供图)

不速之客

记者:卓馆长,听说在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当天,你接待了一个素不相识、重走长征路的客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卓家勇:2025年2月10日,扎西红色文化广场旁的一家小吃店里格外安静,我与一位重走长征路的旅人相谈甚欢。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自掏腰包接待远道而来、追逐长征梦想的人了。作为扎西会议纪念馆的馆长,我经常遇到一些不畏艰辛、不远万里来到扎西的客人。但由于他们没有公函,我只能以个人名义尽地主之谊。

当天到访的客人叫周建新,今年54岁,曾在辽宁省盘锦市工作,目前就职于成都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周建新高约1.8米,相貌普通,话不多,语速平缓,举止沉稳。我对周建新重走长征路的初心感到好奇。周建新说,他两年前就开始筹备重走长征路的相关事宜。此次踏上重走长征路的征程,源于对伟人的景仰,以及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追寻。此外,他还表示,自己目前不是共产党员,打算在走完长征路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周建新说。2024年10月18日,处理好个人事务并与家人认真沟通后,周建新背上行囊,独自从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启程,开始重走长征路。与众不同的是,周建新计划全程步行,沿着当年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行军路线行进,行进的时间、停留的地点都一一对应,红军走,他也走;军委纵队在哪里休整,他就在哪里休息,真正以双脚丈量二万五千里,感悟长征的伟大历程。巧合的是,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进驻扎西,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遵义会议决议精神并进行精简缩编;90年后的2025年2月9日,周建新也按计划抵达扎西。

2月10日,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大会在扎西隆重举行。作为扎西会议纪念馆馆长,我全身心投入工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做好讲解、接待及服务工作。从清晨起,我就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周建新并不在本次活动的邀请名单内,这也是我单独接待他的原因。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探访者。平日里,只要时间允许,我总会主动与参观扎西会议纪念馆的游客交流。在我看来,和他们进行交流不仅能传递红色文化,还能为我的工作带来新的启发。像周建新这样严格遵循当年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行军路线、全程独自徒步的情况,我还是头一回遇见,其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不知道这样的叙述,能否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

卓家勇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访者供图)

记者:你是何时任扎西会议纪念馆馆长的?任馆长以来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对你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有什么帮助?

卓家勇:1997年7月,我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威信县麟凤中学工作,教了4年英语。2001年,我被调入威信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2012年12月,因工作需要,我来到扎西会议纪念馆,就此踏入了陌生的文博领域。

扎西会议纪念馆属于股级事业单位,编制有限,经费也相对紧张。然而,由于扎西会议特殊的历史地位,这里始终备受关注。纪念馆包括“一馆三址”(“一馆”即扎西会议纪念馆,“三址”即水田寨花房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旧址、大河滩庄子上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及扎西镇江西会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旧址),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落实“一馆三址”的免费开放。

初到纪念馆时,我深感压力巨大。当时,纪念馆基础设施薄弱,展陈面积仅有3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不足70件。但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观需求却十分旺盛,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慕名而来,不少人更是不远千里专程到访。望着这些满怀敬仰之情的参观者,我不忍心拒绝,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刚到任时,既无明确的上级指示,又缺乏纪念馆管理经验,我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要求扎西会议纪念馆全年除除夕外,每日开放。从那时起,我带头与干部职工轮流值班。大家都是义务加班,并无加班补助。尽管很多同事对此不理解、有怨言,但我未曾动摇。自2013年春节至今,这样的坚守已超过4000个日夜。

记者:全年365天不间断开放,这样的纪念馆在全国都很少见。这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啊!

卓家勇:为了更好地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我带领全馆15名员工(含兼职)开启了扎西会议纪念馆的“新长征”。我们从改善展陈条件、丰富馆藏内容、复原扎西会议故事等方面着手。幸运的是,2015年恰逢扎西会议召开80周年,市、县筹备举办了大型纪念活动,这为纪念馆带来了发展契机。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经过两年多努力,展陈面积扩大至原来的5倍,达到1500多平方米;文物、图片数量大幅增加,还新增了场景复原,并运用声光电技术,让纪念馆从内容到形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2020年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开展采集工作时,扎西会议纪念馆入库文物达77件,其中包含3件国家二级文物以及8件国家三级文物。图为扎西会议会址。通讯员 柴峻峰 摄

一床温暖的棉被

记者:从2015年召开扎西会议80周年至今,时间又过去了十年。我们看到,“一馆三址”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期间,你还做了哪些工作?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卓家勇:这十年的工作经历,真是一言难尽。要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扩大扎西会议影响力,就必须深入挖掘扎西会议背后真实发生的历史细节。

作为半路出家进入文博领域的新人,我缺乏专业知识,初期主要负责日常管理。但每一位参观者都满怀期待,他们提出各种问题,想了解扎西会议的相关知识。怎样介绍扎西会议,并准确阐述几个会议之间的关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于是,我主动向老馆长、老同志请教,一头扎进长征史料的研究中。

搜集整理有关扎西会议史料、文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曾尝试搭建互联网平台,邀请各级党史专家开展学术研讨,但因缺乏经费,从制作聘书、注册域名到支付专家咨询费等均无着落,最终计划只能搁浅。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只要有机会,我就主动拜访各地专家,通过实地交流推进研究工作。慢慢地,许多历史细节逐渐清晰。以“博洛交权”事件为例,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尤其是军事领导地位得以确立的关键节点。2018年9月,针对部分学者提出的“博洛交权会议于上午召开”的观点,我在遵义参会期间,专门向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费侃如请教。费老凭借他对长征史的研究,指出红军在长征行军途中从来没有早上开会的习惯。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上述观点的有力回应,更从侧面佐证了“博洛交权”的地方正是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

后来,我专程到云南省博物馆拜访徐继涛研究员。徐继涛是最早将范金标、陈昌奉等曾参与红军长征且途经扎西的老同志邀请至威信,实地指证扎西会议召开地点的人。在本地,我还请教过冯寿芳等党史专家。此外,2004年,云南大学教授赵力中为扎西会议纪念馆创作了一幅油画。这幅油画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扎西时的宏大场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记者:扎西会议纪念馆有多少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卓家勇:2020年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开展采集工作时,扎西会议纪念馆入库文物达77件,其中包含3件国家二级文物以及8件国家三级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马克沁重机枪、手摇发电机、发报机3件文物目前正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借展,大家现在看到的为复制件。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床棉被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湖南汝城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却鲜有人知晓在云南扎西也流传着一段关于“一条被子”的故事。刚到纪念馆工作时,我被一床破烂不堪的棉被吸引住了。询问同事后发现,大家对它的来历知之甚少。为了弄清这床棉被背后的故事,我带领团队多次前往旧城镇天蓬村拜访熊正林老人。每次去,我们都会给老人带一点小礼物,比如苞谷酒、香烟之类。渐渐地,老人被我们的诚意打动,开始讲述那段尘封的往事:1935年2月7日,大雪纷飞,红军将领徐策率部途经天蓬村上河坝时,发现路边茅舍中有位妇女即将生产,身上仅披着一条单薄的秧毡。徐策当即安排卫生员为其接生,并将自己的棉被留给这家人御寒。这位妇女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正是熊正林。可惜,熊正林的父母早逝,他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人。这床珍贵的棉被被熊正林一家珍藏了40年,并于1975年捐赠给扎西会议纪念馆。

征集文物的工作一直在继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前段时间,一位79岁的老人主动将当年川南游击纵队用过的一张小圆桌捐赠给纪念馆。老人说,这张小圆桌放在家里,几代人后或许就会消失不见,但捐给纪念馆,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卓家勇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访者供图)

继续把扎西会议故事讲下去

记者:2024年9月27日,你代表扎西会议纪念馆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卓家勇: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个荣誉属于扎西会议纪念馆,属于威信县,属于昭通市。你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去年的申报材料。

(记者随后从扎西会议纪念馆申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材料里,看到了这样一些内容:

扎西会议纪念馆完成本馆数字化布展提升,同步打造花房子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江西会馆会议会址展示园;与云南扎西干部学院建立馆院联动机制;与威信县中小学校建立馆校联建机制,打造了红色扎西少年说、红色扎西青年行、石榴籽读书班等思政育人品牌;长期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敬献一次花篮、参观一次红色展览、聆听一个红色故事、齐唱一首红色歌曲、静观一部红色电影;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组织完成《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课题研究》和《扎西会议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研究》课题,编撰出版《扎西会议与毛泽东思想研究》《扎西会议永放光芒》等党史书籍及《印象威信》丛书;收集推广红色小故事扫码阅读,拍摄制作《难舍的X光机》《红军标语播火种》等宣传短片,举办“赓续红色文脉·讲好扎西故事”专题成果展……

翻阅这2000字的申报材料,我们感受到了卓家勇在背后默默地做了很多事。)

记者:我们注意到,扎西会议纪念馆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窗口,2020年以来,累计接待各族干部群众62.5万人次,不遗余力地讲好扎西会议故事,你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卓家勇:工作这么多年,我感到最遗憾的事,是扎西会议会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成功。我今年49岁,希望在我退休前能完成这项工作。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持续讲好“‘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我想编写一本关于扎西会议的乡土教材,吸引一批又一批小学生走进纪念馆,让扎西会议故事代代相传。

一审/来源:@:ztfbwx) |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阜金 谭光吉 汪舒

一校:胡远松 二审:尹婕 二校:龙萍

三审:张永刚 三校:沈艳琼

终审:马燕 监制:罗旭 总监制:武治国

投稿邮箱:519045426@qq.com

昭通发布 微信团队

点点

来源:昭通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