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雪节气过后,气温显著下降,雨雪会增多。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风险也会上升。
近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大雪节气过后,气温显著下降,雨雪会增多。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风险也会上升。
根据全国呼吸道哨点监测第47周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仍处于相对低的流行水平,但呈现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0至14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病例有所增加。
从监测数据看,0至4岁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和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中,常见检出阳性的病原体是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5至14岁病例的病原体主要是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呼吸道传染疾病多发
对于儿童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主要考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随着气温的降低,学生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加,一般门窗如果不注意通风,空气流动性就比较差,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是气温降低使机体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减弱,造成净化和防御机能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潜伏在呼吸道的各类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一些免疫力较弱的儿童就会引发疾病。
如何预防儿童感染呼吸道传染病?首先,对于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要及时进行疫苗接种。
其次,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要加强环境清洁,保持室内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质量。同时,在开窗通风时要注意学生的保暖,避免着凉。
要尽可能减少孩子暴露或者接触传染源的风险,保持个人卫生,学生或者教职员工不建议带病上学或者上岗。最后,儿童一旦出现病症,要及时就诊,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这些呼吸道传染疾病需警惕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它的特点是发病率高、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
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至7天,多为2至4天。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至40℃,发热前常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
肺炎支原体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潜伏期为2至3周。
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一般咳嗽比较剧烈,热退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至2周。
肺炎支原体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因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治疗无效。
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单链RNA病毒,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约有30%至50%的成年人及儿童感冒,是鼻病毒感染引起的。
鼻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轻症鼻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即流鼻涕、鼻塞、喷嚏、头痛、轻度咽痛、咳嗽、可伴低热、疲乏、食欲不佳等;同时,鼻病毒还可引起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下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气喘、反复发热、呼吸费力、缺氧等症状;婴幼儿感染鼻病毒后,可表现为严重喘憋,常被误认为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又被称为“毒王”,感染后起病急、传染快、高热难退,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是儿童发热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腺病毒传染性强,人人都可能被传染,最多见的是5岁以下儿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尤其容易感染。可引起儿童发热、咳嗽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咽结膜热、角膜结膜炎、胃肠炎和腹泻等疾病。
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多为自限性,如果是轻症的话,儿童体内会慢慢产生抗体把病毒杀灭,7至11天儿童的体温便会逐步恢复正常。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小于3个月的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婴幼儿,如果出现呼吸快、呼吸发憋、有喘息声等,需要及时就医。
虽然大部分患儿可康复、不留后遗症,但婴儿期合胞病毒严重感染还会带来长期的肺功能影响,增加肺功能受损、反复喘息和哮喘等远期风险。
对已感染合胞病毒的患者,目前还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可使用3%高渗盐水雾化来改善呼吸道症状。
记者 罗凯 整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健康鲜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