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青岛李沧区法院一起行人相撞案,因“安全距离”的说法,掀起轩然大波,连央视都关注介入,公布了现场视频。这一看,剧情直接反转,网友们惊觉自己被片面信息带偏了。
最近,青岛李沧区法院一起行人相撞案,因“安全距离”的说法,掀起轩然大波,连央视都关注介入,公布了现场视频。这一看,剧情直接反转,网友们惊觉自己被片面信息带偏了。
回顾一下,最初网传版本是大妈突然转身,后方正常行走的男子因未保持“安全距离”被判担责赔钱。这和大众常识太相悖了,瞬间点燃网络,大家纷纷吐槽法官乱判,“行人安全距离”成了群嘲对象。
可央视公布视频后,真相大白:双方都是女性,大妈是接电话放慢脚步,缓慢转身站住,被告女子则是左右张望快步前行,没注意前方才撞上去的。很明显,被告女子的过错在于走路分心,而非“安全距离”问题。这剧情180度大转弯,让人不得不反思,为啥我们这么容易被片面信息误导?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习惯快速获取信息。最初网传的“男子撞大妈,因安全距离担责”,短短几句话,冲突性强,瞬间抓住眼球。大家潜意识里就代入“正常行走不该担责”的认知,先入为主,没等深挖细节就开始声讨。加上社交媒体传播时,情绪化标题和夸张表述盛行,进一步放大这种片面认知,让我们来不及思考就被舆论裹挟。
这事之所以反应这么大,也有深层原因。公众对司法公正高度关注,一个判决结果,会直接影响大家对法律公平性的信任。如果类似“行人安全距离”这种模糊、无明确法律依据的判定出现,就容易引发公众对司法裁判公正性的质疑。毕竟法律应该是明确、可预期的,大家希望从判决中看到清晰的规则和公平的裁决。
从南京彭宇案的“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到如今青岛这起案件,都引发公众对司法裁判的审视。大家担心模糊的判决会成为“标杆”,影响日常行为准则。谁也不想走在路上,莫名其妙就因为“安全距离”被索赔,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也是情绪爆发的重要因素。
公众情绪激动,还因为这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行人走路,每天都在发生,大家自认为很熟悉其中规则。一旦有“安全距离”这种看似荒谬的说法出现,就觉得是挑战常识,进而引发强烈不满。
这起事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在获取信息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被片面之词左右;司法机关普法、判案,更要严谨准确,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然一个小“口误”,就可能引发全网热议,损害司法公信力 。
来源:懂胃肠镜的外科胡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