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广东乡村振兴项目“塱头实验”亮相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在这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展现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
2025年5月10日,广东乡村振兴项目“塱头实验”亮相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在这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展现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
这是中国首个以“乡建+实践”完整体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的乡村振兴项目。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观众参观“塱头实验”项目
展览开幕之际,“塱头实验”共创者们——非常建筑创始人、春阳台主创建筑师张永和,同济大学教授、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规划顾问团队总负责人邵甬,塱头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旻接受羊城晚报专访,共叙三年来他们在乡村热土上的思考和实践。
张永和:让国际人士去看中国古老村落的重生
张永和,非常建筑创始人、春阳台主创建筑师
羊城晚报:本次“塱头实验”参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为何以“实验”为名?
张永和:这个项目的核心并非盖房子修房子。建春阳台艺文中心的目的是促进塱头村经济与生活的振兴,或者说春阳台是塱头乡村振兴计划的组成部分,其它还有古村的修复、保护及再利用、在村外设立研学设施等多个举措。
由于通过文化振兴乡村的先例并不多,因此我们认为在塱头进行的工作具有一定实验性质。如果文化振兴塱头成功,它的经验便可以推广到其它村落及地区去。这就是为什么项目的名称定为“塱头实验”。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塱头实验”项目的影像与模型
羊城晚报:期待威尼斯双年展的观众有怎样的反响?
张永和:春阳台建成后,塱头吸引来了大量游客。他们来到这里就发现值得一看的不止是春阳台的当代建筑、其中的展览及屋顶的荷塘,还有村落里古老的街巷和建筑、周围的田园景观,最重要的是村民们的生活情景。
这次“塱头实验”展在威尼斯双年展通过模型和影像呈现了塱头的风貌及参与塱头振兴的人物,我希望会激发国际专业及非专业人士去塱头参观游览的兴趣,去看看中国古老村落的重生。
羊城晚报:最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愿意接下这个项目的?
张永和:第一次去就被塱头村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打动了,当时就愿意为保护这个美丽的村落出力。
如今的春阳台与塱头古村
羊城晚报:春阳台与您以往的类似作品,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张永和:对非常建筑来说,每个项目的条件是不一样的,设计也自然是不一样的。例如吴大羽美术馆讨论是时间与透视,雅莹时尚艺术中心营造的是院落空间,春阳台则关注古村与新建筑、人工与自然,即田园景观的关系,引导出化整为零的空间组织和屋顶上的荷塘设计。
羊城晚报:春阳台的建筑设计背后有哪些特别的考量?
张永和:将建筑下沉和采用质朴的建筑材料,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都是春阳台和塱头古村在多个方面,如尺度和质感,对话的方式。使使用者、参观者看到的是不同年代的建筑,但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及延续。
邵甬:我们首先向传统村落学习
邵甬,同济大学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唯品会公益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规划顾问团队总负责人
羊城晚报:作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的总规划师,您在推进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实验”这个词?
邵甬:在“塱头实验”中,“实验”一词确实超越了一般的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中主要针对物理空间的“改造”或“焕新”。
“塱头实验”更希望去探索一种“文化—空间—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性实践。正如我十几年前提出的,历史城市、村镇是“人居型遗产”,一方面我们看到它们具有非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物”,具有“遗产”属性;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忘了这是当地人们祖祖辈辈营建的“家园”,具有“人居”属性。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而非静态的标本。如果我们仅仅改造物质空间,虽然很快能够焕然一新,但是人与村落的关联就会被割裂,文化的根脉就被切断。
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人居型遗产”活态保护的使命,也就是以“人”为核心,强调遗产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和社会功能性,探索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如今的春阳台与塱头古村
羊城晚报:您提出“文化引领、公益赋能”。在塱头乡村振兴项目中,是怎么展开的?
邵甬:“塱头实验”是一场“人居型遗产”的活态保护的乡村实验,“塱头实验”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意义:文化的引领、公益的赋能、主体的重构。
塱头模式中的“文化”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村落的文化,这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研究与挖掘逐步梳理出来,真实的中国传统乡村的智慧,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乡愁,也是启发;
二是春阳台藏品体现的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文化,精心选择的藏品让人油然而生对读书人的敬意,从而进行自我观照与反省。这两个方面做到了,大家就会理解我经常说的“不是我们去拯救乡村,而是乡村如何拯救我们。”“向乡村学习”。
第三个文化是我特别想要倡导的“保护的文化”。今天,我们知道这些遗产都是前人遗留下来的,是我们共享的遗产;但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仅守护好前人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我们是否可以去创造一种新的基于保护的发展的文化?
这是一种更加负责任的发展观,需要我们自我克制、智慧创新,并与人与地充分沟通与适应,这是贯穿整个项目的实验。
公益的赋能需要新兴社会力量参与。一般参与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往往是政府、企业和民众三大部分。塱头是幸运的,唯品会的公益基金会与区政府、镇政府合作,从而通过公益基金形成项目启动的保障。公益基金在塱头实验中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功能,捐建和赋能。一般公益基金只做到了第一点。
塱头古村里一字排开的祠堂、书室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项目团队和村民有怎样的关系?
邵甬:我还要特别强调“主体的重构”。在塱头实验中,我们特别需要避免再一次陷入很多传统村落的“他者规划”的困境。也就是往往由规划设计团队编制完保护规划,由国企或者民企开发商进行实施和运营,往往将传统村落的缔造者、所有者也就是村民排除在外。
“塱头实验”最终指向的是探索一种“传统村落再生”的模式,是“老树发新枝”的生长,而不是简单的“改弦更张”或者“另起炉灶”。因此,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既是塱头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塱头未来的创作者。
在“塱头实验”中,总规划师的作用既要往前靠,又要往后退。
往前靠,我首先向传统村落学习,并从专业技术上坚守文化保护底线与引导活化利用。往后退,我没有做宏伟的设计蓝图,而是和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来探索这个村落的“文化—空间—社会”。因此,总规划师更是一个资源的整合者、利益相关方的协调者。
此外,在塱头还探索建立多方共治共建共享的机制,形成一种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
沈旻:给村民带来收入,也带来文化自信
沈旻,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塱头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负责人
羊城晚报:这次威双的展览和活动,期待向外国观众呈现了哪些岭南的特点?
沈旻:首先,参展作品“塱头实验”装置是由非常建筑与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联合呈现,以纪录项目三年来发展历程的影像纪录片与环保材质制作的模型作为载体,讲述来自五湖四海的规划设计专家、建筑师、艺术家、文化学者、企业家和本地村民协力共创,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在“文化引领、公益赋能”的理念指引下,共同建设创新型乡村振兴项目,让七百年古村焕发新生的美好故事。我们希望大家理解的落脚点是:多元共创,呼应了本届威双的策展主题“集体智能”。
另外,除了参展装置,我们还将艺术家温秋雯全新创作、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塱头鱼灯,带到“水城”威尼斯的贡多拉船上进行巡游。
“在元宵佳节投灯、游灯是塱头文化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为宗族和村落祈福。”塱头项目的多位参与者包括建筑师张永和、总规划师邵甬、春阳台特聘顾问周榕和我都会登上贡多拉船,在鱼灯的照亮下向河道两岸的海外观众送上来自岭南的祝福。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外国观众手提塱头鱼灯
羊城晚报:除了作为旅游地,今天的人们还能从古村中建立怎样的新链接?
沈旻:一是文化的重识。中国有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塱头古村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个还活着的农耕文明的标本,它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场域,去持续了解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
二是价值的再生。我们当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把塱头设定为自己的微度假目的地,但是从来不觉得是在做一个传统的文旅项目。我们只是希望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中,通过一个村这样很小的行政单元,去表达一些文化、文明的思考。
何以为岭南?何以为中国?中国读书人是怎样传递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的?通过价值的创造和对全球优质文化资源的串联,我们希望向世界传递塱头及岭南乡土的独特魅力,并探索古村活化的永续路径。
这种对好作品的追求,在项目的建设规划设计阶段,是一种求真的精神,而对项目的运营,则体现出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用户至上”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能力,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精神,传统的文化内涵如何实现好的现代表达,我们始终在追求和观者之间的简易和友好互动。
三是对人的赋能。公益项目最终的目标,都是对人的赋能,否则所谓的振兴也不可能真正持续。所以我们在制定项目战略的时候,很明确要让人才和利润都留在乡村。
当这些塱头的宗族文化和其它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被挖掘,并以展览、活动等形式重新呈现,这不仅让本地年轻人重温家族历史,重新与本地文化建立联系,也让来访的游客逐渐产生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原本凋敝的塱头古村焕然一新,成为充满活力的精神家园。
所以塱头模式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
塱头古村内连片的镬耳屋
羊城晚报: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是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益,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比如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多大幅度地提高了村民收入?
沈旻:随着塱头知名度的提升,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村民就业和回乡创业的机会的确在不断增多。在这个过程中,塱头村的“三金”模式也逐渐成型。
一是工作机会,村民可通过参与春阳台、和春住、积墨楼展览等多元业态的运营,获得稳定的薪资收入,自塱头乡村振兴项目启动以来,已带动本地200多个就业岗位(岗位比较多是服务员、物业、保洁、安保、机电工程等较多);
二是租金收入,塱头项目的所有物业用地都是租赁而来,村民们因此能够获得稳定的租金;三是利润分红,唯品会放弃分红权,让村集体成为收益分配的主体。
羊城晚报:春阳台成为很多人的打卡地。那么“网红感”是你们追求的目标吗?
沈旻:塱头项目从不追求网红感,我们希望项目是“长虹式”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暂的“口红式”。
我们非常清楚,企业的基金会在这个公益项目上的很多关键决定,都直接影响了塱头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些影响或许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经常在内部讨论中会提到,希望我们在50年后回看这个项目,塱头的子子孙孙辈在100年后回看这个项目,都觉得是有积极意义的,那才是真的好。
温秋雯:探索传统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流动”
温秋雯,青年艺术家、“塱头实验”活动特邀艺术家及装置设计师
羊城晚报:能否介绍一下此次在威尼斯展示的鱼灯这个创意的整体思路?.
温秋雯:鱼灯不仅仅是节庆活动中的装饰物,它还承载着吉祥、生命延续等深层次的文化象征。
对我而言,鱼灯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它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再创造。因此,我开始用白色纸材来制作鱼灯,通过纸张的肌理与光影的变化,构建一种脆弱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语言。
在创作过程中,我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形态,而是通过对材料和形式的自由探索,赋予鱼灯一种现代的表现力。每盏鱼灯都是我对传统的再解读,同时也承载着对现代艺术的挑战。
白色纸材的选择,是为了打破传统鱼灯色彩的局限,让作品在视觉上更简洁、更具有现代感,而光影的变化则为这些作品注入了动感和层次感,使它们在展示过程中不断变化、演化。
我的创作思路不仅仅是为了传承,而是在传统中寻找新的生命。我想要探索的是,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带到一个全球对话的平台,让它们在现代艺术语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因为这些思考,我决定将这些鱼灯作品带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利用这个国际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这次创作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展现鱼灯的象征意义,而是探索传统文化在全球艺术语境中的“流动”。我希望通过这批作品,不仅仅让观众看到传统的延续,更能看到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重新定义与创新表达。
羊城晚报:为何选择了纸雕来作为您主要的表达载体?
温秋雯:我最初是从油画和摄影出发,随着创作的深入,我开始感受到传统媒介的局限性。我渴望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传统与现代、细节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思考。
我选择纸雕作为我的主要表达载体,部分原因是它的独特性和触感。在我看来,纸雕既能够保留传统艺术中的细腻与层次感,又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和实验性。
纸雕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媒介,它是一种思想的载体。
纸材本身具备的轻盈、脆弱和易变性正是我希望表达的主题之一。尤其在我的作品中,我往往探索传统元素的再创造,而纸雕能够通过细节的雕刻与层次的堆叠,去体现那些微妙的变化与感知。它能够在视觉上、触觉上都产生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沉淀与现代感的冲击。
而且,纸雕与光影的结合给了我非常丰富的表现空间。当光线穿透这些雕刻的纸层时,形成了动态的效果,这让我能够通过简单的材料来传递复杂的情感和层次。我喜欢这种材料本身的脆弱感,它既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流动”和“遗失”,又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与创造性。
温秋雯制作的塱头鱼灯
羊城晚报:岭南文化的哪些特质吸引您常驻广东,并成为您作品的主要表达元素?
温秋雯:虽然我不是广东人,但我在广州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贵州人,我在大学时期来到了广州,第一次接触到岭南文化时,它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和传统的民间习俗深深吸引了我。
尤其是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表达方式的民俗活动,像南海舞狮、灯会等,它们不仅仅是节庆的表现,更是岭南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和活力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灵感。这里的传统活动和民间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充满了活力和创新。
这些庆典活动通过视觉、声音和节奏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像南狮舞狮就带有强烈的节庆气氛和象征意义,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正是这些元素,让我在创作时找到了表达自我、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方式。
通过我的作品,我希望能够将这些传统的庆典和民俗艺术带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中,向更多人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深度。这也是我长期居住在广东,并将它作为我创作的源泉和表达元素的原因之一。
文 | 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通讯员 吴润斯图 | 受访者提供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策划:陈桥生 邓琼
统筹:朱绍杰 吴小攀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