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由西安翻译学院与陕西省民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民俗学会指导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翻译学院隆重开幕。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原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孟昭毅;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胡燕;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
5月10日,由西安翻译学院与陕西省民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民俗学会指导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翻译学院隆重开幕。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原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孟昭毅;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胡燕;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李伟昉;中国外国文学教研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郝岚;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黎跃进;中国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原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刘建军;中国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王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山西大学:“卡夫卡与中外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艳兵;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曾思艺;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部长张金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陆航;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李永平;陕西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原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商子雍;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杨钊;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王利晓,西安翻译学院首席教授、陕西终南学社社长李家宝及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民俗文化等内容以及海内外的传播与交流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深入研讨,共绘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新篇章。
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国际学术平台
崔智林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古都辉煌历史的城市,始终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如今,西安翻译学院立足这片沃土,以“传承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在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依托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等平台,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创新培养出一大批兼具语言能力与文化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如同当代“张骞”,不仅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积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崔智林强调,文化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正如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间既有中原线条的飘逸,又见波斯纹样的华美,今天的文明互鉴更需要以平等姿态展开对话。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崔智林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激荡思维,共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迈向更高水平。
胡燕在致辞中首先宣读了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对此次研讨会的贺信,并表示,丝绸之路作为沿线各国家地区人民交流互鉴的千年纽带,不仅承载着商贸往来,更是民俗文化交流的璀璨长廊。胡燕强调,西安翻译学院充分发挥国际化平台优势,为跨文明对话搭建桥梁;陕西省民俗学会始终秉持学术担当,在区域文化研究领域深耕协同创新模式;中国民俗协会始终高度重视合作创新。近年来,三方共同在非遗保护传统节日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研讨会也标志着三方合作迈入新阶段,为新时代民族学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胡燕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在丝绸之路沿线民俗文化数据库建设、跨境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谱写丝绸之路沿线民俗研究的新乐章。
张金高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深化国际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注入了强劲动力。陕西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国家文化大省,始终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陕西省社科界在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揭示了丝路艺术融合的深层逻辑,为学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张金高进一步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进一步挖掘丝路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深入研讨丝路文化的传播历程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做出积极贡献。他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汇聚更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丝路文化的新内涵、新价值,并祝愿研讨会能够成为丝路文化研究的新起点,携手奏响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时代交响曲。
杨钊以终南山为文化原点展开致辞。他指出,这座承载“寿比南山”人文理想的中华祖脉,既是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关学圣地,又见证着佛教六大祖庭的禅灯传续,更留存着道教三大祖经之一《纯阳真人浑成集》的千年墨香。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描绘的终南隐逸文化,至今仍在秦岭褶皱间生生不息,太白积雪映照的不仅是“林表明霁色”的诗境,更滋养着西安翻译学院“敢为天下先”的治学精神。杨钊表示,此次研讨会以三大主题重构文明对话路径:通过“互鉴”维度梳理丝路沿线婚俗、乐舞等民俗基因的交流谱系;立足“传播”视角探索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聚焦“交流”平台构建跨国别民俗研究的协作网络。同时,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承命题,杨钊提出“四化建设”方略:以革命化坚守文化根脉,用年轻化激活传统基因,凭学术化提升研究深度,借专业化构建传承体系,力图实现陕西民俗文化从“文化高原”向“学术高峰”的跨越。
王利晓主持开幕式,并在致辞中提出,作为横贯欧亚的文明纽带,今日的丝绸之路早已突破地理范畴,化身为一座联通古今、融通中外的“理念之桥”。从长安城驼铃声声的商贸古道,到数字时代文明互鉴的云端通路,丝路精神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消弭着地域、文化与信仰的隔阂,为人类文明对话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王利晓表示,本次研讨会以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众多知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民俗艺术等跨国别、跨区域的文化交流议题,深入阐释前沿动态,分享真知灼见。她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促进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彰显新时代的丝路精神,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与发展做出富有成效的学术贡献。
多维度议程设置,碰撞学术火花
此次研讨会涵盖主旨发言、分论坛研讨、教学实践成果展演三个板块。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丝绸之路与中外戏剧交流”“翻译视角下的民俗文化传播”“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分享前沿成果。孟昭毅作《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西亚、北非文学文化交流》主旨发言;李伟昉作《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剧百年比较反思》主旨发言;郝岚作《AI时代小语种文学的问题与困境》主旨发言;王廷信作《由“势差原则”思考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传播》主旨发言;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黎跃进作《“丝路涉华文学”论纲》主旨发言;刘建军作《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主旨发言;王立新作《经典重温:从到一两种思想与艺术观念的对话》主旨发言;曾艳兵作《卡夫卡与中国当代文化》主旨发言;商子雍作《非学术眼光里的玄奘》主旨发言;西安翻译学院文传院教授、博导李强作《凌空翱翔的东西方凤鸟》主旨发言;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李永平作《“弼马温” V.S“庇马瘟”:文化遗产的奥秘》主旨发言;曾思艺作《试论查良铮译》主旨发言;中国外国文学教研会前副会长,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亢西民作《古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基因与西方叙事》主题发言。
分论坛聚焦“中外文化与文学”“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国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与融合”三大方向,围绕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互鉴的核心议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对话。与会专家学者以跨学科视野,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性观点。在“中外文化与文学”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以长安为原点,辐射至整个丝绸之路文化带,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轨迹。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则聚焦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核心功能,探讨了语言传播与文化认同的互动机制。在“中国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与融合”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以实践为导向,探索了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创新路径。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们共同欣赏了大型文化舞蹈《终南赋》。该剧以终南山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舞蹈章节,将蓝田圣火、仓颉造字、周公制礼、老子讲道、大秦称帝国、天下归一、汉武雄风、丝路传奇、万邦来朝、三教并举等文化元素进行舞蹈化呈现,生动演绎了终南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融通互补的和合共生的文化生成过程,充分展示了西安翻译学院在建设应用型全国一流民办高校的道路上取得的重要实践教学成果。
产学研融合,助力文化“走出去”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进行了总结汇报,亢西民进行了会议总结,分享了研讨成果与收获。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致闭幕辞。他首先代表西安翻译学院向出席、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驼铃古道上商队往来的轨迹,更是人类文明交融共生的精神图谱。这条贯通东西的文明之道,既承载着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灵动、也传递着长安城世界文明中心的壮美。它如同一座永不干涸的文明富矿,为当代学者破解“文明冲突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郭炜强调,此次研讨会突破学科边界,不仅全方位展现了丝路沿线文化演变发展的复杂多元,更让丝绸之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思想走廊”。他认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将在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起点上,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丝绸之路”的学术共同体,推动文化遗产的共享与传承,并呼吁构建跨区域国别、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网络,让更多人投身到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文明传承与创新,让学术研究成为滋养人类文明之树的活水。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更深入挖掘了丝路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东道主,我校充分发挥了学术枢纽与文化使者的双重角色,为会议的圆满成功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更借此展现了学校在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卓越成果。未来,西安翻译学院将继续依托自身平台优势,紧跟“一带一路”建设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国内的学术合作,致力于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西译力量。
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致辞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胡燕致辞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部长张金高致辞
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杨钊致辞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利晓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主持闭幕式并致辞
主旨发言环节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