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菁,女,汉族,1981年6月生,福建霞浦人,民进会员,2004年5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现任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进三明市委会主委,省妇联兼职副主席
林菁,女,汉族,1981年6月生,福建霞浦人,民进会员,2004年5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现任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进三明市委会主委,省妇联兼职副主席
闽中大地褶皱深处的三明,其发展轨迹堪称中国内陆文明的活态标本。考古探铲在万寿岩遗址剥落的红色土层中,剖露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断层——距今18.5万年的石铺地面与4万年前的磨制骨器,印证着远古人类对武夷山脉的资源开发。这片被戴云山与玳瑁山环抱的秘境,注定要在山海文明的交汇中书写独特篇章。
晋室衣冠南渡的烟尘里,中原士族沿沙溪河谷播撒文明的种子。隋唐时期,宁化黄连峒(今属三明辖区)设置的黄连镇,成为汉文化向闽越纵深渗透的桥头堡。五代闽王在此构筑的"固发冲"军事要塞,其残垣至今仍可辨认出中原城池的营造法式。宋元时期,随着尤溪银矿的发现与建宁瓷窑的兴盛,这个闽江支流交汇处逐渐形成"八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经济生态。
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大田、永安、沙县三地交界处正式建置永安县,标志着中央政权对闽中腹地的实质性掌控。清初"迁界禁海"政策意外推动了山区开发,来自漳泉的移民沿九龙溪溯源而上,在峭壁间开辟出层层梯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尤溪口成为福州海关分关,英美洋行的茶栈与本地茶庄的青龙旗在码头上空交织,将闽中茶叶经闽江输往世界。
真正改写三明命运的是1958年国务院的建市批复。作为"小三线"建设的核心枢纽,上海十八家企业的设备轰鸣打破了群山寂静。1960年代,三明钢铁厂高炉喷涌的铁水与三明化工厂的管道网络,构筑起福建首个重工业基地的钢筋铁骨。1971年鹰厦铁路全线贯通,钢铁长龙载着12省建设者的乡音在此交汇,铁路子弟小学的教室里飘荡着混杂东北话与上海腔的普通话。
改革开放的春潮中,这座"钢铁之城"率先遭遇转型阵痛。1997年三明重型机器厂改制引发的"破三铁"浪潮,成为全国国企改革的先声。阵痛催生的民企如雨后春笋,沙县小吃从业者携带蒸笼走向全国,将"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生存智慧转化为400亿元年产值的餐饮帝国。2010年代,三明医改以"三医联动"破解世界性难题,创造出医保基金连续十年盈余的治理样本。
新世纪的三明正在重构人与自然的契约。全球最大的钨制品生产基地与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在此共生,森林覆盖率76.8%的绿海间,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达成微妙平衡。从朱熹讲学的南溪书院到中央苏区遗址,从安贞堡夯土墙到永安抗战文化公园,不同时代的文明印记在青山碧水间叠合成多维的历史坐标系。
来源:潇雅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