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县京剧团史略(1949—1959) | 作者 高子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1 12:03 1

摘要: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剧种,解放前在邳县的群众中有广泛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大戏。据原京剧团业务团长现年八十一岁的老艺人李富之讲:邳县京剧流行约在清末的同治光绪(1874—1875)年间,距今已一百多年,在辛亥革命后尤为盛行。当时的邳县、宿迁、睢宁、东海、郯城、马头、苍

邳县京剧团成立于1949年,解散于1959年,前后活动十一年时间,她是邳县三大职业剧团(京剧、柳琴、梆子)中成立最早的一个。

一、京剧团建立前的概况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剧种,解放前在邳县的群众中有广泛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大戏。据原京剧团业务团长现年八十一岁的老艺人李富之讲:邳县京剧流行约在清末的同治光绪(1874—1875)年间,距今已一百多年,在辛亥革命后尤为盛行。当时的邳县、宿迁、睢宁、东海、郯城、马头、苍山、临沂等地有钱的地主家多打科班,娱乐挣钱。这一带地方的科班,多达二、三十个,如山东新屯的桂字科,郯城的全字科,宿迁板桥富字科,邳县龙池的连字科,东海的后字科等。邳县邢楼乡的老京剧艺人王万秋 (回民)就教过六个科班。李富之是宿迁板桥富字科的,系王万秋的学生。李入科时仅十四岁,王当时已六十岁。郯城的全字科也是王教的,早已出科了,按年限上推距今一百二、三十年是不成问题的。

板桥科当时的教师中除王万秋外,还有徐全秀(老家山东郯城马头,在邳县官湖寓居很久)、鲍盛海(郯城人)、赵子章(京角),孙寿全(京角)、郭全增(邳县)等人。箱主(老板)是板桥的地主马其衍(字健飞)他们是按北京的“富连城”的字起的。富字科共50人,(都是男生)当时科班为五年制,箱主供吃穿,对老师的供奉颇丰盛,薪水也高。班中供唐明皇李隆基像,两侧对联为:“金枝玉叶梨园主,龙生凤养帝王家”;左右挂“五昌兵马司”和“水式三官”图像,每餐前都要烧香磕头。学员经老师考试选中入学后,吃饭、穿衣,铺盖,均由箱主包下来。教学上是边练基本功边排戏,文武皆学,班规很严,一人违纪通堂都要挨棍子的。教师排戏也是包干的办法,对一出戏中每个角色的唱、做、台词、对白,音乐,锣鼓及武打场面都各由一个教师教,以保持流派特色,直排至能登台演出为止。科班演出的收入,全归箱主,约在出科前一年,对演出好的学员才给些补贴。出科后留在班中的方能划分拿钱。

富字科结束后在邳县的龙池(现属新沂)曾又开过连字科 (50人)。当时的箱主(老板)有张广祥(后张圈子人)、袁宗凯 (邳县袁湾子人)、杨启昌(国民党龙池区长)等人。教师有李富之(新沂棋盘人),孔广礼(山东杨集人)、陈多风(山东人)、范玉振(邳县大范家人)、张福文等。连字科之后,即没有续办。

在旧社会,全、富、桂、连几科的一些人员,是邳县京剧活动的骨干力量,流动在城镇农村中的班社,多有这些人员参加。富字科活动突出的人员有王富兴(后改名王桂廷,官湖人)、孔富金(邳城人)、李富之(棋盘人现属新沂)、马富生(原名马福增,官湖人)、徐泽民(老家马头二庙,跟其父徐全秀在板桥科跟班学戏,寓居过官湖)。连字科有郑连寿(郯城人)、李连全(新沂人)、王连美(官湖人)、吴连生(徐塘人)、王连昌(徐塘人)、以及杨全才(官湖人)、徐全贵、徐全秀、范桂玉、张巨银、马桂生等。当时较有名望的演员数王桂廷(王富兴)长于武丑,出科后跟王胜保(徐州人)活动于云龙舞台,善唱《杨香武》、《铁公鸡》等武戏,上台先翻十余个小翻,然后曼子上三张半桌,空翻落地连四十个旋子,功底很深,后和昆旦金艳芬结婚,夫妻合演《大英节烈》等戏很拿手。使包银(金每日十五元,王每日八元)在南京、武汉、青岛、上海等地都很响。王在上海滩曾挂“第二觔斗武生”的招牌,平常走路带五斤重的沙袋,上台前去掉沙袋,身轻如燕,在嘉兴演戏时,十个小翻加曼子升高踢灭了舞台顶棚的汽灯,获得全堂喝彩。解放前曾在沭阳等地演出过,夫妻俩每月包银720元。金艳芬曾改名过翠明霞,解放后和王桂廷住西安官湖尚有他的姐姐和义女。

另外是徐泽民(徐全秀之子),长武行演孙悟空或关公红净戏出名,在邳县、临沂、山海关外名望较高。现在临沂京剧团退休。

解放前邳县京剧艺人玩的班子多是共和班,有长年包班和分账班子两种,包班班主负担大,要有一定的资金基础,演职员固定工资,演出的一切收入归班主,长年不散。分账班子盈亏是大家分担的,一般在秋季大忙后领班人即通知集中营业,衣箱是租的,如邳县授贤村的冯俊明,冯俊光,邳城的罗坛兰(罗明山的父亲)都有戏箱出租,每演一天戏3元租金,领班人不需要资金。李富之等人玩的“高升班”就是这种性质,他们刻有公章和批戏人定合同,当时批的戏多是愿戏(还愿),会戏(逢会),集戏(赶集),一批便是三台四座。(即演三天正戏踩台不算)一台的批价百多元数十元不等,演出时点戏需另加钱,火彩、加官另加钱,另外还有报单钱,支锅钱,胭脂钱等。戏演完后不能秃尾 巴,要续戏,价目照批戏算,班主将这些收入综合起来,去掉生活开支,然后请十大行(生、旦、净、丑、老旦、鼓老、老生、花脸、青衣、彩旦)按厘划账,每人顶高八厘。以此类推及一般职员杂役。亏空大家配,营业一般冬春最红火,秋夏较差,农忙不能演出了就分散回去,来秋再组合,这实际上是半农半艺的性质。每年的中秋节和年终除夕、班中要过大节,席为十大碗,除班中人外,台下的黑棚主也要参加,籍以联络江湖,遇事好互相帮助。如有外侮,黑棚下的兄弟们都受团领班的指挥。旧社会的京剧艺人,能在七十二行中占一席地位,而又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生存下来,这算是很重要的一个关系环节。

除职业班社外,业余的京戏活动当时在群众中也有广泛的基础,闲时,票友清唱了风大行,富户家更爱好这种娱乐,有时也让佣人学唱,供他们享受,大多数的农民是喜爱而玩不起来的,因而草台班就应运而生了。

二、邳县京剧团的建立

邳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革命工作的需要行政区划上分为邳南和邳北两部分,邳南属“江苏”,为“邳睢县”;邳北属“山东”,为“邳县”;因而京剧团也分为《邳睢县京剧团》和《邳县京剧团》两个。邳睢京剧团1950年成立于邳睢县政府所在地的土山镇。演出在县医院左侧约400座位的简易戏园内,当时是以土山镇的业余票友为基础,招收了一批外地京剧艺人组成的。团长韩桂全系苍山县人,为新村桂字科出来的,能演《三叉口》、《芦花荡》、《白水滩》一类的武戏,演员有当地的票友刘竞生、王瑞祥和冯秀琴,展君符(徐州人)等人,班底较弱,主角靠向外地延聘,至1953年6月份聘外地来演出的角色有黄

曼秋,周曼云,边风琴,王瑶华等女角和刁吉良等男角。邳睢县京剧团的性质属自负盈亏的大集体,当时也叫共和班,经邳睢县文教科批准,由邳睢县文化馆领导。演出多为京剧传统剧目如《红娘》、《红楼二尤》、《锁麟囊》、《八宝公主》、《五花洞》、《法门寺》、《盘丝洞》、《失空斩》之类。1951年冬曾排过新戏《九件衣》、《小仓山》是当时观众反映较强烈的革命剧目。该剧团在经济上为分红制,收入除角色提成外(一般二至三成)然后去掉开支,以人划分,按分分配。班底最高的不超过十分,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给,有时在角色接不上时,也请票友打炮,如当时的土小女教师茅文华(现为邳县政协副主席)就炮过《驾后骂殿》等戏,打炮时剧团向机关商店散红票,实际上是社会救济性质。另外政府给以少量的生活补贴,服装等则全系政府支持的。

邳县京剧团系1949年8月成立,初演于邳城三官庙和官湖的简易露天戏园,由邳县文教科批准,属邳县文化馆领导,第一任团长为罗曾兰。后为周富义(51年)罗玉山、纪富明(52年)、王守田、罗明山(53年),由王桂成负责业务,演员有孔富金、马富增、王连美、刘百山、纪福云、李俊培、孔凤龄、李连安、张连成、范桂玉、王彦君等人,亦是靠接角售票演出,常接的角色有周曼云、王瑶华、王素芳等人。多演传统戏,大体上和邳睢京剧团的剧目一样。也是自负盈亏的大集体共和班,收入角色提成,班底按分分红,生活不足部分靠政府及文化馆补贴。

1953年6月,行政区调整,邳睢县划销,其文化馆与邳县合并,邳睢京剧团解散,这时邳县的京剧团已因经济困难而放假,至1954年春,才又由文化馆把他们组织起来正式建立“邳县京剧团”。

三、邳县京剧团的发展和变迁

邳县京剧团重新建立起来之后,文化馆安排刘渭涛同志管理剧团,仍以王守田、罗明山、纪富明为团长,又把邳睢县京剧团的部分人员,如刘竞生、王瑞祥等收回充实进去,1954年冬又按照国家进行职业艺人登记的要求,派李耀荣配合文教科员白益德进行了艺人的登记和整顿。落实固定班底共40余人。1956年邳县文教科先派进了转业军人袁启楼为行政团长,继又派进了共产党员刘秉显为剧团指导员,并开始了整团,弄清了演职人员中的成份和历史问题(如把刘京生、汤元贞等定为历史反革命随团改造)。大家又推选了科班出身,业务熟悉的李富之为业务团长,并配备了会计,业务组长,青年学员如石天民等也逐步能演戏了;又吸收了李广风等女学员,业务上大有起色。1956年徐州地区举行职业剧团会演,由王瑞祥等演员挖掘整理的传统戏《二度梅》,通过认真排练搬上了舞台,参加了地区会演,深受群众欢迎。

邳县京剧团的演出活动,主要靠外地流动的脚色,据统计外来的角色有周曼云、周曼生、王素芳、王玉侠、王惠君、刘海涛、九步红、徐泽民、杨博生、赵桂华、周安英、赵淑云、赵霄虹、刘胜仁、徐忠祥、李君芳、陈汉鹏、孟少青、李玲芳等。外地剧团来邳县演出的名角有许翰英、单玉良、吴惠秋、周云亮、周云霞、宋长荣。梁惠超等。他们的到来也给县京剧团以良好的影响。

1957年原流动角色赵霄虹认为邳县京剧团有前途,要求取消角色提成(原二成提)留团固定下来,经邳县文教局领导研究批准,接收了她,并重用为团长,由此班底加强,不用请角色亦可正常演出了,这一段可以说是邳县京剧团的鼎盛时期,人马多、行当全,人员通过整顿,思想觉悟也有所提高,他们除在邳县城和各公社剧场巡回演出外,还去徐州各县,并到山东的郯、马、十字路一带演出,大受群众欢迎,收入颇佳。

当时邳县京剧团上演过的剧目有:《火烧广太庄》、《让徐州》、《鱼肠剑》、《碰碑》、《棒打无情郎》、《拾玉镯》、《穆柯寨》、《法门寺》、《霸王别姬》、《汾河湾》、《打鱼杀家》、《红霓关》、《人面桃花》、《甘露寺》、《借东风》、《三叉口》、《白水滩》、《雁荡山》、《逼上梁山》、《小刀会》、《雏凤凌空》、《四进士》、《全本王宝钏》、《四郎探母》、《定军山》、《选白袍》、《斩经堂》、《收子都》、《红娘》、《玉堂春》、《白蛇传》、《二堂放子》、《二进宫》、《骂阎罗》、《秦琼卖马》、《南阳关》、《滚钉板》、《坐楼刺妻》、《下河南》、《盘丝洞》、《闹天宫》、《文昭关》、《水帘洞》、《走麦城》、《凤还巢》、《锁麟囊》、《二度梅》、《长坂坡》、《挑滑车》、《战宛城》、《铁弓缘》等五十余出戏。

四、邳县京剧团的衰落和解散

1958年大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超越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作风被破坏了,到处浮夸风盛行,公社中脱产的文工团破土而出,至下半年,因大锅饭和左倾思想路线的影响,农民生活贫困,演出的售票率大大降低,当时邳县有三个职业剧团,柳琴、梆子都是地方剧种,收入尚可维持,京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则有些招架不住了。由于群众反映京剧的唱词,吐字听不太懂,因而失掉了大批的青年观众,收入难于维继,领导上虽曾采取措施,把剧团留在文化馆半年进行整顿(这时指导员刘秉显支边去新疆,文教局派干部聂岐山进团任团长整顿剧团)。但是组织调整易而戏改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奏效的,况且县的条件差,新的文艺工作者少,创作,整理人员、导演,音乐人才都缺,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至1959年夏只好按徐州地区关于精减文艺团体保证一县一团的精神,先把京剧团砍掉,处理的方法是把住团干部调回原单位,把赵霄虹等主角由地区介绍入“东海县京剧团”(因那个县是保持京剧团的)把业务团长李富之转入人民剧场当职工,把武行吴连生,张巨银等演员转入柳琴剧团当武功教师。其他班底就地解散(解散后也有不少人自谋职业参加外地京剧团或业余京剧团的),服装导具分给柳琴、梆子剧团使用。就这样活动十年的“邳县京剧团”宣告结束了。

县京剧团撤销之后,一些京剧爱好者仍在公社坚持活动,如合沟公社的曹庄业余京剧团,历年来常演京剧,并曾一度在本村招收青少年三十人练武功,且排节目,自我娱乐。其他公社的业余京剧团(为运河、土山、白埠、授贤等)活动也此起彼伏,不断涌现,春节文娱活动时期特多,这说明邳县人民对京剧的爱好之深,未因职业京剧的衰亡而泯灭。相信只要重视扶持,这朵京剧艺术之花还会迎春开放的。

来源:大洲文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