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归家沐浴、与妻儿围坐、邀老友饮酒,配图或许是庭院石桌上几碟小菜、一壶浊酒,以及洒满阳光的绿植。
若汉代官员有朋友圈,休沐日必定是“霸屏”时刻。
每五日一次的休沐假,是汉代官员从案牍劳形中解脱的珍贵时光。
他们归家沐浴、与妻儿围坐、邀老友饮酒,配图或许是庭院石桌上几碟小菜、一壶浊酒,以及洒满阳光的绿植。
正如《汉书》记载的休沐场景,他们的文案大概会写:“终得休沐,沐浴更衣,与老友畅谈半日,庭前花草正盛,快哉!”
这般闲适画面,恰似明代周臣《山亭纳凉图》中的意境:蕉叶掩映亭台,高士摇扇倚栏,身后溪水潺潺,满屏皆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自得。
明 周臣 山亭纳凉图
唐代·旬假与春游:文人的诗意狂欢
唐代官员每旬休一日,朋友圈风格大相径庭。
社畜如武元衡,旬休文案大概是“旬休屏戎事,凉雨北窗眠”,配一张卧榻听雨的慵懒图;
而白居易则会晒出九宫格聚餐照,配文:“公假月三旬,无轻一日醉!”
南宋 佚名 荷亭听雨图
春日假期更是诗意迸发。
孙逖与友人踏青后,在朋友圈写道:“宛是人寰外,真情寓物来”,配图必是郊外柳林新绿、野花摇曳的生机画面,仿佛南宋《柳院消暑图》中的荷塘远山,空灵中透着野趣。
南宋 佚名 柳院消夏图
宋代·黄金周:全民狂欢与“东坡严选”
宋代全年124天假期,朋友圈堪称“大宋版小红书”。
苏轼中秋独酌时,晒出密州庭院月影图,配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定位#异乡打工人的倔强;
陆游则化身旅游博主,发布绍兴秘境农家乐攻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元 赵孟頫 水村图 局部
汴京街市的热闹场景,可比明代《夏景货郎图》中的宫廷冰饮摊:雕栏玉砌间,货郎挂出“上林佳果玉壶冰水”横幅,贵妇们身着薄纱夏装,手持琉璃盏品冰镇酸梅汤,文案必带#大宋消暑神器。
明 佚名 夏景货郎图
明清·微旅行:山水带货与文艺打卡
明代徐霞客的朋友圈堪称#“古人版穷游攻略”。
他夜宿武功山时po出金顶日出图,配文:“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定位#徐霞客严选。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而王羲之的兰亭聚会,则是顶流KOL的春日限定。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他发布九宫格:曲水流觞间,42名士挥毫泼墨,文案“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话题#书圣同款滤镜直接冲上热搜。
清 樊圻 兰亭修禊图
隐士专场:凡尔赛式归隐美学
陶渊明的朋友圈从不内卷。
每逢劳动节,他晒出南山豆田照:“草盛豆苗稀,但使愿无违”,配文#逃离北上广,定位五柳农庄。
这般返璞归真,恰如南宋《槐荫消夏图》中高士袒腹酣眠的慵懒,或是明代陆治《竹林长夏图》里烹茶观竹的禅意。
南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李清照的下午茶则尽显文艺腔调。
她拍下青瓷茶盏与翻开的《金石录》,配文“赌书消得泼茶香”,话题#赵明诚镜头下的我,暗戳戳秀恩爱。
这画面让人想起刘贯道《消夏图》中的雅集:阮咸斜倚案头,冰盘盛着沉李浮瓜,屏风内外皆是诗书风雅。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古今共鸣:假期精神的千年传承
古人朋友圈里,藏着超越时空的生活哲学:白居易雪夜邀饮的“绿蚁新醅酒”,与当代围炉煮茶的松弛感殊途同归;
王维辋川别业的“明月松间照”,和现代人的露营星空打卡异曲同工。
正如苏轼在《记游定惠院》中所言:“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当我们翻阅这些诗画交织的“朋友圈”,会发现假期不仅是身体的休憩,更是心境的突围:
杜甫茅屋狂风下的#众筹修房,韩愈贬谪途中的#调休怨念,与当代打工人假期加班的崩溃瞬间何其相似;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又恰是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体验官。
千年光阴流转,变的是假期的形式,不变的是对诗意栖居的追寻。
那些泛黄诗卷里的“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那些古画中的荷亭听雨、竹林烹茶,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假期,不在朋友圈的点赞数,而在与天地共呼吸的瞬间。
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