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1 16:15 1

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到,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传承发展,农民综合素质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到,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传承发展,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乡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丰厚滋养。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实践,有助于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乡村善治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尊重乡村多元主体,提升乡村治理的适应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由基层党组织、新乡贤、村民群体、回流人才等组成的多元主体,是调动各类治理要素的共同体,有机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首先,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作用。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筑牢乡村治理的坚强堡垒,以增强乡村发展机会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健全完善村干部队伍管理机制,针对不同需求、短板弱项组织“订单化”专项培训,拓宽村干部职业发展通道,切实增强村干部荣誉感、获得感。

其次,保障本土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村民参与的制度设计,拓宽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村务治理的渠道。同时,发挥新乡贤等在化解冲突、维护秩序中的协调作用,以及在涵养文明中的推动作用,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提供精神支撑。

最后,提升回流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效率。要积极吸引更多本土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完善扶持政策,包括提供专项贷款、特色农产品开发贷款等资金支持,以乡土情结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主体的回归。同时,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回流人才的“乡土思维”,引导其在尊重乡村主体性的基础上提升对本土市场和乡村文化的适应性。

营造乡村文化空间,支持乡村治理的在地性。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乡村生态、生产、生活各类场景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在乡村原有空间结构、历史文脉和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传承文脉记忆、展示乡风民俗、打造精神家园,有助于增强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凝聚力。

首先,改善乡村文化空间的生态布局,为乡村治理提供环境支持。包括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等措施,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依托“最美庭院”评选等,持续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理念、生态价值,培养村民生态文化思维,启发村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环境支持。

其次,提升乡村文化空间的产业布局,为乡村治理提供经济支持。要充分立足地方资源禀赋、乡土风情、历史文化等,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绿色富民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乡土文化传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协同发展。依托“基层政府+公司+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等联结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以乡村经济发展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最后,丰富乡村文化空间的活动形式,为乡村治理提供文化支持。依托村民活动中心等载体营造复合型文化场景,举办传统节庆、技艺传习、民间艺术表演等文化活动,融合读书、文创、休闲等功能,将乡村文化空间转化为培育公共精神、凝聚治理共识的实践课堂。同时,增强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供给,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文化体验、增加文化互动,更好释放文化数字化应用赋能乡村治理的红利。

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治理的长效性。通过充分挖掘、培育与创新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夯实村民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首先,以农耕文化传承厚植乡村善治根基。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是新时代形塑乡村治理秩序的重要资源。应加大对古镇村落、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整合村史文献、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留得住、传下去,重塑以崇德向善、团结互助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理念,激发乡村善治活力。

其次,以主流文化建设凝聚乡村善治共识。主流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价值导向。可以依托文化礼堂等平台,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风文明建设、文体活动的举办有机融合,不断丰富主流文化内涵。将主流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将乡规民约内化为行动准则的执行动力。

最后,以数字技术激活乡村善治效能。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设立“线上参事会”“调解直播间”,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乡风文明动态管理,推动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其中,要重点关注乡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群体,联合家庭营造良好的数字技术学习氛围,积极提升村民的数字文化素养。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