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告作为互联网行业最经典的流量变现方式,一直都是各类产品开启商业化的首选。诸如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Banner广告、弹窗广告等传统形式,想必大家都见怪不怪。为了提升广告投放的效率,有厂商就搞出了新的花样。
广告作为互联网行业最经典的流量变现方式,一直都是各类产品开启商业化的首选。诸如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Banner广告、弹窗广告等传统形式,想必大家都见怪不怪。为了提升广告投放的效率,有厂商就搞出了新的花样。
日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百度地图在导航界面中植入了东鹏特饮的广告。具体来说,在百度地图提供的3D车道级导航中,车道的路面会出现“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广告词。以至于网友们感叹,“百度地图你见缝广告的本事可真牛啊。”
不得不说,百度地图这次投放广告的模式确实有些别出心裁,将广告印在导航信息里的操作,与现实世界里的地面广告投影灯堪称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打开相关内容的评论区,这一次网友的意见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并不是一边倒地骂百度地图,类似“平时用百度地图又没付费,有点广告真没啥,总不能让人家白干活吧”这样的发言,也得到了不少的点赞。
如果说百度地图在导航界面插广告尚且在用户的忍耐范围内,那么高德地图的玩法就让大家无法接受了。因为高德地图插播广告的方式是“语音广告”,会在用户导航的过程中口播广告。有网友是这样形容的,“使用高德导航在高速上,会突然播报XXX的广告!非常突然,非常大声,非常猝不及防!”
事实上,在地图App里做广告是业内通行做法。比如苹果就准备对地图App的搜索结果优先级排序进行收费,例如当用户搜索汉堡或炸薯条等关键词时,快餐连锁店等商家就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确保其店铺信息在搜索结果中占据显眼的位置。又比如苹果可以出售地图上特定位置的突出显示功能,从而让广告主获得更显著的辨识度。
不同于其他的工具类互联网产品,地图App不仅有流量,而且还有场景。工具属性突出的产品往往不缺流量,“有用”也就意味着用户通常会高频使用,但用户也会“即用即走”,从而就导致其流量变现手段匮乏。地图App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将流量引入餐饮、购物、娱乐等线下场景,这就意味着后者会乐于向其付费。
只不过以往地图App的广告是“软广”,更像是搜索引擎领域的关键词广告,并不会直白地将广告摆在用户眼前。所以在用户的感知中,以往地图类App只有开屏广告,进入后就没有了。那么为什么如今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会一改此前的做法,将广告设计得会如此直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从另一条消息中一窥究竟,就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见缝插针投放广告的同时,多家车企调整宣传话术,纷纷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L3级智驾”也悄然从多个车企的宣传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L2级辅助驾驶”。
智驾营销的退潮,就直接导致了地图App在C端免费、B端收费的叙事崩塌。国内互联网厂商无一例外地将地图App作为战略级产品看待,原因就是地图数据采集关联着自动驾驶技术。而自动驾驶对于路况又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准确的高精度地图来获取车辆定位、道路情况及周边环境等信息,指引人工智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断。
地图App除了是物理世界空间层面的互联网映射之外,同时还能通过LBS服务记录现实世界的人流、车流和物流轨迹,相当于是缓存了现实。地图App映射真实世界的能力就直接决定了智能辅助驾驶的水平,这才是国内互联网厂商即便明知地图App不赚钱,却依然会倾注大量资源的原因。
可是由于安全问题,辅助驾驶被按下了暂停键,短时间内注定将无法成为车企宣传的重点。如此一来,这一技术的想象空间被压缩,就连带着地图App的战略地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当地图失去了战略作用,这个既不赚钱、又亏损严重的业务,自然就会在互联网大厂的整个业务体系中变得碍眼。
这时候作为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的产品经理,如果不想被优化,让自己的产品赚钱就成为了首要目标,用户体验就得让位于商业化,以往大家闻所未闻的广告也就来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的用户这次属于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来源:三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