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发布的全新迁徙地图以前所未有的详尽程度,首次完整记录了两种羚羊——赤羚(Kobus kob leucotis)和转角牛羚(Damaliscus lunatus)——在南苏丹辽阔湿地和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国家公园内的季节性迁徙路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赤羚。图源:CMS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发布的全新迁徙地图以前所未有的详尽程度,首次完整记录了两种羚羊——赤羚(Kobus kob leucotis)和转角牛羚(Damaliscus lunatus)——在南苏丹辽阔湿地和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国家公园内的季节性迁徙路线。该研究覆盖范围超10万平方公里,约为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面积的7倍,揭示了地球上已知规模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迁徙奇观,也被称为“尼罗河大迁徙”。
转角牛羚。图源:CMS
每年,约500万头赤羚与40万头转角牛羚连同其他被统称为“有蹄类”的哺乳动物,会展开复杂的长距离迁徙,往返于南苏丹巴丁吉洛与博马国家公园之间,以获取湿季和旱季所需的栖息环境。其中部分种群会继续北迁至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国家公园,该区域(尤其是每年2至5月)是赤羚关键的旱季避难所。
赤羚的迁徙。图源:CMS
最新发布的迁徙地图隶属于《有蹄类动物迁徙地图集》(Atlas of Ungulate Migration),该地图集由《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框架下的“全球有蹄类迁徙倡议”(GIUM)开发。作为公开的在线资源,这些地图与旨在支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制定,以维持关键的生态连通性,从而保护迁徙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同时减少人类与野生动植物冲突的可能性。
CMS执行秘书长艾米·弗兰克尔(Amy Fraenkel)强调:“此次发布的详细迁徙地图,不仅揭示了南苏丹与埃塞俄比亚跨境生态系统的紧密关联,更凸显出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迁徙物种生存保护的紧迫性。这些地图深刻警示我们:维系生态廊道不仅关乎野生动物种群存续与生态系统健康,更是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关键所在。”
赤羚的迁徙。图源:CMS最新地图整合了非洲公园组织(African Parks)与南苏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旅游部于2024年6月发布的航空勘测与追踪数据。此次调查中,生物学家估算四大迁徙物种(赤羚、转角牛羚、蒙加拉瞪羚Mongalla gazelle及苇羚)总数达500-700万头。就赤羚而言,该地图显著拓展了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2013-2015年的早期追踪研究成果,首次揭示跨国界关键栖息地之间的生态连通机制。
埃塞俄比亚野生动植物保护局局长库马拉·瓦基拉(Kumara Wakjira)表示:“目睹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奇观令人震撼,却也倍感压力。尽管面临挑战,我们承诺将全力守护这些生态景观,确保赤羚等迁徙物种在埃塞俄比亚的永续迁徙。”
转角牛羚的迁徙。图源:CMS
赤羚和转角牛羚的迁徙路线,如今已清晰标注其季节性活动范围,凸显了它们在极端季节性环境条件下赖以生存的核心生态廊道。随着人口增长与基础设施扩张,这些精细化地图为评估大型工程(尤其是能源设施)的生态影响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
石油开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生态威胁,尤其在南非战略燃料基金(SFF)与南苏丹尼罗河石油公司联合运营的“Block B2”开发区,该区域恰是赤羚和迁徙的关键通道。若缺乏科学规划,定于2025年启动的石油勘探活动可能会严重干扰野生动物的迁徙、加剧人类的侵扰,并导致非法狩猎现象加剧。道路沿线转角羚羊盗猎事件频发,这一严峻现实深刻警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前置性规划考量。全球有蹄类迁徙倡议科学顾问团队成员格兰特·霍普克拉夫特(Grant Hopcraft)指出:“自古以来,人类与野生动物便在这片土地共生共存。即便面临新的发展压力,这种平衡依然能够延续。基于最新科研成果绘制的迁徙地图,正是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关键决策工具。”
当前南苏丹亟需建立基于科学管理与社区共管机制的保护工作。日益猖獗的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与石油开采的双重威胁,使得保护该地区迁徙性野生动物更具紧迫性。对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而言,这恰是守护全球最壮观自然奇观的历史性机遇,通过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或将为子孙后代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苏丹朱巴大学野生动植物生物学教授、本次地图研究核心数据贡献者马利克·莫詹(Malik Morjan)表示:“我们致力于守护和研究南苏丹的迁徙奇观,这不仅具有全球生态意义,更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物种迁徙地图集的绘制工作,正有力支撑《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关于加强生态连通性的核心使命。在CMS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上启动的“全球生态连通性伙伴关系”,旨在推动跨境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行动的规模化实施。这对迁徙物种生存至关重要,更是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所在。守护迁徙物种、保障壮观的野生动物迁徙永续传承,将直接助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重大国际承诺的实现。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CMS编译 | YJ
审核 | Sara
排版 | 绿叶
欢迎评论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参考资料】
https://www.cms.int/
https://www.cms.int/en/news/un-launches-first-live-map-large-mammal-migrations
https://www.cms.int/en/news/safeguarding-majestic-birds-grasslands-global-effort-save-bustards
https://www.cms.int/en/news/new-maps-document-world%E2%80%99s-largest-land-animal-migration-across-south-sudan-and-ethiopia
https://www.cms.int/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Fact%20Sheet%20on%20White-eared%20kob%20Migration%20in%20South%20Sudan%20and%20Ethiopia.pdf
https://www.cms.int/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Fact%20Sheet%20on%20Tiang%20Migration%20in%20South%20Sudan.pdf
【往期相关报道·海湿专家谈】
“海洋与湿地”应邀参与CMS公约“生态连通性与基础设施”的全球问卷调查
2025年1月24日截止 | 生物多样性包容性空间规划和生态连通性的IPBES综合方法评估专家
什么是生态连通性?共同守护迁徙物种与地球生命网络,全球生态连通性伙伴关系的战略与愿景
惊喜!CMS COP14、绿会生态连通性边会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纳入小中考考试范围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
上图:2024年2月,CMS公约发布的《世界迁徙物种状况报告》封面图。该报告指出,虽然CMS所列的一些迁徙物种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其中近一半物种的数量正在下降,22%的物种濒临灭绝,几乎所有被列入CMS的鱼类都面临灭绝威胁;全球范围内的迁徙物种,包括那些未列入CMS的物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灭绝风险;列入CMS的物种中,有75%受到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碎片化的影响,还有较多物种受到有意捕捉和意外捕获的影响。来源:CMS公约
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简称CMS)于1979年签署,是一项旨在保护和管理全球迁徙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国际条约。该公约强调了保护这些物种在迁徙过程中所需的生态环境,促使缔约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也被称为“波恩公约”。
CMS是全球五大与“生物多样性”最相关的公约之一,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那些会在不同国家之间迁徙的野生动物,比如鸟类、海洋生物、哺乳动物、蝙蝠等等。这些动物在迁徙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比如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等等。CMS公约通过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共同努力,为这些迁徙动物提供保护。从栖息地的保护到执法合作,CMS公约的范围非常广泛,旨在确保这些动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在所有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们默默穿梭于花朵之间,为超过75%的粮食作物、以及近90%的野生开花植物提供传粉服务,是维持生态平衡和全球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联合国大会在2017年12月20日正式将每年的5月20日定为“世界蜜蜂日”,旨在提升公众意识,推动全球蜜蜂保护。©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