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见证中外文化交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1 18:28 1

摘要:5月10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拜根兴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解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如何见证了历史上中外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

讲座现场。

朝鲜半岛金石碑志与中原王朝文化有哪些联系?

5月10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拜根兴做客天一阁书院·国学堂,解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如何见证了历史上中外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

“我们常见的石刻有陵墓石刻,含石刻墓志、碑铭、石翁仲、石兽等众多元素。此外还有寺院造像记、摩崖石刻、经幢记、石经文等刻在石头上的碑文,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拜根兴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石刻入手,简要讲述了石刻的基本分类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拜根兴。

他认为,汉字东传与石刻碑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年至前200年,汉武帝时期汉字乃至儒学全面进入朝鲜半岛,公元六世纪汉字便成为半岛官方使用的文字。七世纪中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石刻碑志形状也和中原王朝碑刻形式趋同。”

以唐朝时期的朝鲜半岛碑刻为例,拜根兴提到,唐朝碑刻与朝鲜半岛碑刻有诸多相同点,比如金石碑铭中提及皇帝(王)、诏(教)敕、宫阙等词前空两格;石刻碑志中广泛使用唐朝年号,即便是在新罗和唐朝关系紧张之时也不例外……

讲座活动现场。

不仅如此,在石刻碑志上,也能看到唐朝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痕迹。

“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崔致远在唐朝奋斗了16年,其间登科、任职,因功得到唐朝皇帝的知遇并赐紫金鱼袋,并扬名于文坛。”拜根兴讲道,通过崔致远撰写的“四山塔碑铭”和朝鲜半岛罗末丽初时期的文学家崔彦㧑撰写的“僧侣塔铭碑”,可以看出新罗人在唐朝的经历及往返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甚至还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

讲座最后,拜根兴认为,东亚石刻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儒学和佛教的传播发展,并补足了传统文献资料的不足,也对东亚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

而提到宁波在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时,拜根兴指出,历史上,宁波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南端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兼具河海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自唐宋以来便是东亚商贸、文化传播的核心枢纽。其特殊地位不仅体现在港口贸易的繁荣上,更通过丰富的碑刻文物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从儒家文化东传、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了互动。

据悉,本场讲座是国学堂“碑石里的中日韩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以后也将有更多透过碑石解读历史故事的相关讲座活动呈现给广大市民游客。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芯蕊

来源:甬派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