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在刷短视频时见过有人扮丑搞怪、故意出糗只为博眼球?或是在电视里看到某档爆笑综艺,笑过之后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其实,这些现象背后藏着一条隐秘的审美阶梯。音乐学者唐渊认为,从最浅层的感官刺激到最高级的精神升华,有“恶俗-娱乐-才艺-艺术-文艺-文化”的六级进
你是否在刷短视频时见过有人扮丑搞怪、故意出糗只为博眼球?或是在电视里看到某档爆笑综艺,笑过之后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其实,这些现象背后藏着一条隐秘的审美阶梯。音乐学者唐渊认为,从最浅层的感官刺激到最高级的精神升华,有“恶俗-娱乐-才艺-艺术-文艺-文化”的六级进阶之路;这不仅是审美形态的变化,更是人类精神成长的轨迹。
恶俗可以说是审美的“零分版本”。在文化批评中常见的“三俗”指的是“庸俗、低俗、媚俗”,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深度、迎合低级趣味的内容;而“恶俗”带有更强的贬义,强调恶意制造令人不适的,甚至是攻击、挑衅的内容。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部分主播为了点击量,穿奇装异服扮丑、编造狗血剧情,甚至故意做出低俗动作。这些内容就像精神“快餐”,能瞬间刺激眼球,却没有任何营养。比如曾风靡一时的“土味吃播”,有人夸张地大口吞咽巨量食物,这种用猎奇换取关注的方式,本质上是利用人类的本能反应,让人在短暂的惊讶中失去对美的判断力,长期沉浸其中,还会让人的审美变得越来越“迟钝”。
娱乐则像是给生活加了点“调味剂”。热门综艺里的游戏闯关、搞笑段子,流行歌曲里朗朗上口的旋律,都能让人快速放松心情。周末窝在沙发上看一期搞笑综艺,跟着节目里的游戏紧张刺激,被嘉宾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疲惫感瞬间消散。但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它主要满足的是人们即时的情绪需求,很少能引发深入思考,就像喝了一杯甜甜的汽水,当时觉得畅快,喝完却留不下太多回味。
当审美进阶到才艺层面,才开始了“专业” 追求。街头艺人用精湛的技艺演奏小提琴,琴弦颤动间流淌出动人旋律;短视频博主展示高超的舞蹈技巧,每个动作都精准又充满力量。这些才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比如一位舞者为了一个完美的旋转动作,可能要反复练习上千次。观众在欣赏时,不仅能获得愉悦感,更会对表演者背后的努力和坚持产生敬佩,这种审美体验开始有了深度。
艺术则是审美领域的“璀璨明珠”。梵高的《向日葵》用浓烈的色彩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就算时隔百年,我们站在画作前,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周杰伦的《青花瓷》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融合,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勾勒出含蓄又浪漫的东方意境。艺术作品往往承载着创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让审美从单纯的“看”或“听”,变成一场心灵对话。
文艺进一步把审美和思想结合起来。鲁迅在《呐喊》中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红楼梦》通过家族兴衰展现封建社会的文化密码,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母女情为切入点,唤起无数人对亲情的珍视……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好看、好听,还能启发我们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的真相,让审美变成一次自我反思和成长的契机。
文化则是审美进阶的“终极形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春节时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贴春联,这些习俗里藏着中国人对“家” 的重视;故宫的建筑、敦煌的壁画,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传统美食到民间艺术,从古老传说到节日庆典,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当我们欣赏文化之美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综上,从追求刺激的恶俗,到滋养心灵的文化,这条审美进阶之路,既是个人摆脱低级趣味、提升精神境界的成长过程,也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缩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守住审美层级的底线,主动向更高层次探索,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真正能让心灵充实、让生命丰盈的美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续篇预告】歌唱家、音乐家、艺术家等个人,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等教育机构,文艺团体、平台以及政府等多方主体,肩负着推动社会审美层级进阶的重要使命。
【唐渊】北京责任天下文化院院长,民建清华大学会员,管理学者,领导力教练,词曲唱音乐人,主题书法版权人,策划导演主持人;也是历届全国职工演唱大赛组委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评委主任。
来源:书法大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