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怕我吃到过苍蝇,都不会这么气愤,这是人血呀”,近日,有消费者连发两条视频,表示在来伊份门店购买粽子,给宝宝喂食到一半时,吃出了带血的创口贴,引发热议。
“哪怕我吃到过苍蝇,都不会这么气愤,这是人血呀”,近日,有消费者连发两条视频,表示在来伊份门店购买粽子,给宝宝喂食到一半时,吃出了带血的创口贴,引发热议。
在其拍摄的视频中,装粽子的碗中出现了疑似创可贴的异物。根据曝光的粽子包装,涉事产品为来伊份蜜枣粽,在一则相关视频下,有疑似为该消费者的账号留言表示,自己最初拍摄的视频已经被强制下架,“现在就想要个说法”。
作为“休闲零食第一股”,来伊份于1999年在上海成立,2016年上市,主要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在全渠道销售自主品牌休闲零食。截至5月9日,其股价为13.24元/股,跌幅2%,总市值44.2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粽子大王”五芳斋也卷入其中,这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粽子商品的消费,埋下阴影。
01 涉事粽子,五芳斋为其代工?
大品牌的品控也让人失望,尽管消费者已经有了一颗强心脏,但出现带血的创口贴,依旧能让人破防。
南方都市报报道中提到,该消费者在评论区表示,该产品生产工厂与五芳斋是同一家。
而凤凰网财经根据网上流传出的产品包装查询,这个蜜枣粽产品来自来伊份的“高粽”系列,其委托单位为“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受委托单位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如果该包装提及的情况属实,这意味着来伊份这一产品的代工厂,就来自知名品牌五芳斋。
对于这一事件,来伊份客服表示,这一情况已经反馈到相关部门,在进行核实查证,五芳斋客服也表示,目前情况正在核实中。
事件正将来伊份和五芳斋两大公司推上风口浪尖。
作为“休闲零食第一股”,来伊份近年业绩虽有所下滑,但依旧是休闲食品连锁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该消费者在视频中就提到,是冲着“大品牌”买的该粽子,但依旧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
而五芳斋卷入这类事件,更让消费者感到担忧。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五芳斋被誉为“粽子大王”,在2021年其市场份额就高达37%,远超其它品牌。根据五芳斋在2024年端午节的宣传资料,目前该公司的粽子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生产,不过在裹粽环节的粽叶打壳和成型上还有难度,同时公司也保留了全手工裹粽生产线。
如果涉事来伊份产品的代工厂的确为五芳斋,在粽子里出现的带血创口贴,或也与公司没有完全机械化,需要手工裹粽有关。
行业龙头企业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为即将来临的端午节的粽子消费蒙上一层阴霾。根据抖音上的直播链接,五芳斋还与与辉同行、三只羊等头部主播的直播间有合作,在相关帖子下,有消费者感到开始担忧,提到自己刚买了五芳斋粽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在投诉平台上,关于来伊份的产品投诉达1094条,有消费者表示,在来伊份购买的芝士角角有毛发,到店铺核实后未处理;购买的吐司霉变;在杏干中吃到疑似石头的异物等。而关于五芳斋的投诉更多,达4031条,有消费者提到,在五芳斋旗舰店购买的青团,发现了一块绿色塑料;另有消费者提到,购买的粽子出现了霉斑。
02 曾因食安问题影响IPO进程
目前出现带血创口贴的粽子,是否为五芳斋代工,事件真相还有待调查结果,但这也暴露了来伊份的代工模式问题。
来伊份的代工模式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这种模式使其能快速扩充产品线,短期内快速迭代SKU,但面临质量管控的难题。
早在2018年,来伊份就因为至少有10名消费者在网上反映,在食用来伊份产品时发现疑似订书钉、老鼠屎、塑料、头发、昆虫等问题,引发了热议。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登上监管部门抽检“黑榜”,还曾影响来伊份的上市进程。
根据新京报,2012年8月3日,证监会在《关于不予核准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决定》指出:“报告期内你公司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有关部门处罚”,“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且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被媒体曝光质量问题后销售收入明显下降”。
招股书显示,2013年-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共召回不合格产品70250公斤,不合格产品涉及肉制品、水产品、糕点、果蔬等。
现在,在来伊份2024年的年报中,对质量的管控其介绍:公司建立了覆盖源头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形成了一套以“预防为主”,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31道质量管控体系,强化源头管理,不断提升检测中心的检测水平,实现端到端的食品安全质量管控体系。
但其零食产品繁多,代工厂数量庞大且分散,这类管控依旧难以覆盖所有环节。一直到2024年,来伊份仍旧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受诟病。
2025年粽子事件再次为来伊份敲响警钟,如果该粽子实际的确为五芳斋代工,即便是行业大品牌代工,依旧不能对管控掉以轻心。
03 食品信任危机下,来伊份的转型能走多远?
预包装食品安全问题还未解决,来伊份又盯上了“生活便利店”,这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
根据公开报道,2024年5月,来伊份门店获得新食品经营许可证后,门店考虑升级转型,从零食店向生活便利店转型,提供更丰富的热食和饮品。其上海吴江路labmini店已推出咖啡、热食糕点,并计划在端午节前现场蒸煮粽子、烘烤鲜肉月饼等。
这一转型,无疑对其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家老牌企业急于转型,但似乎总未能抓住核心。
上世纪90年代,创始人郁瑞芬与施永雷以3000元借款起家,从冰淇淋生意转向零食赛道,1999年创立品牌后凭借“连锁零食集合店”的创新模式快速崛起,这决定了来伊份的重镇是线下。
2016年成功上市,这一时期的来伊份几乎定义了线下零食连锁店的行业标准。然而,随着行业生态剧变,这家老牌企业逐渐显露出疲态。
电商转型的滞后,是来伊份的首次战略失误。2010年前后电商浪潮席卷消费领域时,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借势腾飞,而来伊份直到2016年上市时,电商营收占比仍不足10%。
这种路径依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愈发明显,其线上布局始终未能形成突破性进展。而当行业风向转向量贩渠道时,面对鸣鸣很忙、好想来等新势力的攻城略地,来伊份再次处于被动观望状态,错失渠道变革的二次机遇。
年报显示,来伊份2024年全年营收为33.70亿元,同比下降15.25%,归母净利润为-7526万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0.48亿元,同比下降1.23%;归母净利润为1243.57万元,同比下降79.72%。
2024年,来伊份主营业务全线下滑,电商收入 2.12亿元,同比减少35.54%;门店零售收入20.20亿元,同比减少21.39%。目前来伊份门店为3600余家,2024年来伊份关闭600家门店,单店年均收入连续四年下滑至65.48万元,较2021年,已经缩水了20%。
现在,消费者投诉频发暴露出来伊份的经营隐患,也损害着品牌的信任度。
多重压力下,公司从2025年1月的24.6元/股高峰下跌至5月9日的13.24元/股,跌幅达46%,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转型能力的预期。
当行业从渠道驱动转向产品创新与供应链效率比拼时,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还能信任来伊份多久?
参考资料:
《新规鼓励“跨界”,预包装食品没“烟火气”,来伊份打算在店门口蒸粽子》上观新闻
《质量问题频曝光频登抽检黑榜 来伊份代工模式遭诟病》新京报
《毛利率是头部企业4倍,“零食第一股”来伊份去年却由盈转亏》南方都市报
来源:凤凰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