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村边的小河、池塘里这种鱼的数量最多,用一个瓶子一天就能抓好多条。那时候,麦穗鱼常被当作 “野杂鱼”,捞上来后就带回家喂鸡喂鸭子。或许是因为太多的原因,几乎没人喜欢吃它们。
麦穗鱼在我国是一种很常见的鱼类,除青藏、云贵高原等部分水域外,大部分地方都能见到这种鱼的身影。
小时候,村边的小河、池塘里这种鱼的数量最多,用一个瓶子一天就能抓好多条。那时候,麦穗鱼常被当作 “野杂鱼”,捞上来后就带回家喂鸡喂鸭子。或许是因为太多的原因,几乎没人喜欢吃它们。
虽然很小,但它们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一度成为欧洲的入侵鱼种。
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些水中小精灵。
一、灭蚊 “小能手”麦穗鱼:一天吃掉 2000 条蚊子幼虫
麦穗鱼是名副其实的灭蚊 “小能手”,它们喜欢吞食蚊子的幼虫,也就是孑孓。
据相关研究,成年麦穗鱼一天最多可以吃掉2000 条蚊子幼虫,是一种很好的“灭蚊神器”。
除了吃蚊子幼虫外,它们还会摄食水藻、水生植物嫩芽、有机碎屑等,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 “清道夫”。
小时候家里的河沟中,正是因为这种鱼的数量极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蚊子的数量,也降低了蚊虫传播疾病的风险。
二、欧洲引入它进行灭蚊,没想到却成了噩梦
20 世纪60年代左右,欧洲一些国家因看重麦穗鱼的灭蚊能力,将其引入本土水域。最开始,它们确实发挥了重要的灭蚊作用,吃掉了大量蚊子的幼虫。
但是,这一行为却在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强的适应能力:麦穗鱼能在1-35度的水体中生存,最适宜水温为18-25度,在欧洲大陆几乎都可以生存。而且,它们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在溶氧量低、酸碱性变化较大的水体中也能存活,这使得它们在欧洲各种淡水环境中都能迅速扎根。
2、惊人的繁殖能力:麦穗鱼1冬龄即可达到性成熟,雌鱼产卵每次产卵量可达500-3000枚。凭借如此高的繁殖效率,其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就能呈爆发式增长。
3、“贪婪” 的食性:除了爱吃蚊子幼虫,麦穗鱼的食性非常广泛,尤其喜欢吞食其他鱼类的鱼卵。可能是因为相比于孑孓来说,鱼卵吃起来更加可口。这一特性直接对欧洲很多土著鱼类构成威胁,其鱼卵被大量吞食,导致本土鱼类的繁殖受到严重影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如今,麦穗鱼已在欧洲32个国家和地区泛滥,成为当地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物种。它们抢占了本土鱼类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一些本土濒危鱼类,因麦穗鱼的入侵雪上加霜,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就像“亚洲鲤鱼”在北美地区扮演的角色一样,麦穗鱼在欧洲也搅动了当地的水域,成了一个不安分的家伙。
三、为啥麦穗鱼在我国并没有掀起太多风浪?
让很多网友不理解的是,不管是亚洲鲤鱼还是麦穗鱼,让北美和欧洲的土著鱼类节节败退,但在我国却没啥大事,这是为何?
不得不说,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麦穗鱼是我们的本土鱼类,在和我国其它淡水鱼种相互共存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比如,麦穗鱼会有黑鱼、鳜鱼、翘嘴等鱼类对其进行压制,近年来大家对这种小杂鱼也十分上心,它们在很多地方都成了美食,油炸一下嘎嘣脆。
只要有生态制衡,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而欧洲水域在引入麦穗鱼时,缺乏与之相制衡的生物和生态环境,导致其失去控制。
其实,麦穗鱼虽然是我国本土鱼类,但也并不是没有引起过生态问题。比如云南滇池,因为引入麦穗鱼,导致土著鱼类几乎消失殆尽,催生了严重的蓝藻问题。
所以,外来物种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些看着很不起眼的物种,如果换一个环境,就可能会因为缺乏竞争对手而疯狂繁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态灾难。
比如: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罗非鱼、清道夫等外来物种,在我国局部地区同样形成了种群优势,这就像麦穗鱼在欧洲成为入侵物种是一个道理。
麦穗鱼的故事提醒我们:别小看自然界的“小角色”,对于外来物种的引进,要慎之又慎,切不可一时大意而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也十分严重。截至2025年,我国已发现660余种外来入侵物种,较十年前增加三成以上。其中71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15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咱举个简单的例子,红火蚁已扩散至全国300余县区,广东湛江2004年首次发现后,目前已在多地爆发,对农林业、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所以,大家对外来物种的入侵不可忽视。
维护本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手段。保护好我们本土的动植物资源,才能让我们的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
参考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科技日报、新华社。
来源:塔普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