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在美国,亚洲鲤鱼泛滥成灾,体胖如猪,船只经过河面,你甚至能看到它们成群结队的鱼儿“飞”出水面,鱼入船中。对此许多中国吃货们纷纷表示,这要是在中国,能将他们吃到濒危,这不,在我国沱江的金堂县淮口段(成都),就曾上演了这样一幕,成群的鲴鱼聚集在水面“跳跃
众所周知,在美国,亚洲鲤鱼泛滥成灾,体胖如猪,船只经过河面,你甚至能看到它们成群结队的鱼儿“飞”出水面,鱼入船中。对此许多中国吃货们纷纷表示,这要是在中国,能将他们吃到濒危,这不,在我国沱江的金堂县淮口段(成都),就曾上演了这样一幕,成群的鲴鱼聚集在水面“跳跃遨游”,而在一些浅滩区域,这样密集的鲴鱼群,甚至徒手都能抓到一大把。然而,奇怪的是,这么多的鲴鱼基本没人去抓,当地人甚至表示:白送都不想要、煮熟后连锅一起扔掉,这是为什么呢?按理说鲴鱼肉嫩味美,这应该会被“哄抢”才对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鲴鱼,别名黄姑子、黄条、板黄鱼等。是鲤形目鲤科下的一种中小型鱼类,体长不到1米,可能从名字来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特指某一种鱼类,其实它包含四大品种,分别是: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圆吻鲴(青尾鲴)以及鳞片细小,体色银灰的银鲴。而在沱江中,常见的主要是黄尾密鲴和细鳞斜颌鲴。别看它俩都叫鲴鱼,从外表来看,两者的区别还是挺大的,黄尾密鲴的鳞片要比细鳞斜颌鲴大,且头部比较圆润,后者则比较尖长。其中最好辨认的一点就是黄尾密鲴的尾巴末端是明显的黄色,看起来像个“小黄旗”。
说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原本没有鱼的水坑、池塘,后面都会慢慢出现鱼?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有人放生鱼苗,亦或是鱼卵通过鸟类的羽毛、脚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后进入水中孵化,然后一变十,十变百......
很显然,沱江中的鲴鱼泛滥属于后者。鲴鱼原本并非是沱江中的原生鱼类,而是引入。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当地为了发展水产养殖,鲴鱼由于能净化水质、生长快、耐粗养等优势,被作为“经济鱼类”从湖北、湖南引入养殖。后来,由于洪水、放生以及养殖户管理不善等因素逃到自然水域中,自此,鲴鱼种群便开始在这繁衍壮大。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食物充足、适应能力强。作为中底层鱼类,鲴鱼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它们适低温又耐高温,无论是湖泊、水库、河流等水域都能很好生存。从食性上来看,它们并不挑食有啥吃啥,主要以藻类,有机碎屑甚至是腐泥为食,而沱江水流平缓,泥沙底质多、且藻类等有机碎屑丰富,为鲴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缺乏天敌、繁殖能力强。作为野生鱼类,鲴鱼能做到集群产卵,雌鱼单次怀卵量高达约3~20万粒,并能在水流中自然产卵,孵化率高达65%,而且1龄即可性成熟,可想而知这繁殖能力有多恐怖。而且它们是引入物种,四川本土鳜鱼、鲶鱼等并不能拿它怎么样,再加上“十年禁渔期”的有利条件,没有人为捕捞,其种群自然也就组建壮大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资阳雁江区江段,鲴鱼的个体数每平方公里高达约8万尾,在一些鱼群密集的浅滩徒手便可抓到很多。然而当地人却表示,这过过手瘾可以,毕竟它爱咬钩、一条一斤手感倍儿好。吃嘛,连狗都嫌弃。这是为何呢?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巨难吃!因为他有股腐烂的腥臭味、细刺多、肉质绵软。
鲴鱼就跟清道夫一样,喜欢摄食水域中的腐屑及污泥,煮熟后更是散发出一股腐物的恶臭,口感就像在吃臭烘烘的棉花,连不挑食的狗子都嫌弃,几乎没人愿意拿回家吃。
不过也有网友不信邪,将钓到的鲴鱼拿回家处理干净后,放入葱姜蒜料酒等腌制爆炒,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收汁将锅扔了!
甚至还有吃过的人分享说它一斤鲴鱼八两刺,还有二两全是屎。虽说有点夸张了,但由此可见,它是真的遭人嫌弃啊!
当然,也有爱鲴鱼的人说,难吃是因为烹饪方法不对,将它用盐腌制后下锅煎亦或是用稻草烟熏后晒干很好吃。至于到底好不好吃,网友们可以试一试,当然你也可以不吃,但你一定要请你的朋友试试!
首先,从鲴鱼的种群恢复和禁渔效果上来说这无疑是好事,具有一定的生态作用,鲴鱼被誉为“水中清道夫”,它有着强大的清洁能力,能充分刮取污染水质的腐物和淤泥,从而净化水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同时,鲴鱼种群的恢复也为其它以小型鱼类为食的物种提供了食物来源,有利于生态链平衡。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物种泛滥成灾都不是好事,过度的泛滥会挤压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打破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等等。不过目前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大家不必担心,而且,也有专家表示,鲴鱼泛滥的情形并不会持续太久。
对此,大家有何不同见解?鲴鱼真的那么难吃吗?
来源:科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