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舜泽,男,汉族,1970年10月生,湖北云梦人,200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
吴舜泽,男,汉族,1970年10月生,湖北云梦人,200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
丽水,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的山水之城,正以其独特的生命轨迹,在历史长卷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地理基因:山水塑造的文明摇篮
瓯江支流穿城而过,括苍山脉环抱如屏,丽水的城市基因深深镌刻在浙南山地特有的地理密码中。平均海拔超过500米的地势,造就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貌。发源于庆元洞宫山脉的瓯江,在丽水境内形成了长达316公里的黄金水道,这条古代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承载着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文明曙光。
地质学家在好川文化遗址发现的古人类活动痕迹表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瓯江流域的先民就掌握了水稻种植和陶器烧制技术。险峻的仙霞古道与温柔的瓯江水道在此交汇,形成了"水陆双栖"的交通枢纽,这种特殊的地理格局,注定了丽水在东南沿海文明传播中的枢纽地位。
二、历史年轮:青瓷映照的千年嬗变
东汉建安四年(199年),松阳县的设立开启了丽水的建制史。隋开皇九年(589年),处州府的设立让这片土地正式进入中央王朝的治理体系。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龙泉窑青瓷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瓯江两岸的窑火映红了整个中世纪的东西方贸易史。
明嘉靖年间,处州知府计坤亨主持修筑的防洪堤坝,将城市边界向瓯江东岸拓展了2公里,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格局。清光绪《处州府志》记载,鼎盛时期的丽水码头"日泊商船三百,夜悬灯火如昼",见证了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型的关键节点。
三、人文密码:多元文化的交响共鸣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彩带编织的非遗技艺延续着古老的图腾记忆;龙泉青瓷的冰裂纹理中,凝固着宋人极致的美学追求;青田石雕大师的刻刀下,方寸之间重现着《清明上河图》的盛世气象。这三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丽水文化基因的三原色。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竺可桢校长在龙泉芳野村建立的浙大分校,使丽水成为战时东南文化教育的灯塔。1942年成立的"木刻运动协会",汇集了郑野夫、杨可扬等新兴木刻运动先驱,在瓯江畔掀起了现代美术的革命浪潮。
面对"要GDP还是要绿水青山"的时代之问,丽水人用十五年坚守交出了完美答卷:全市森林覆盖率从79.1%提升至81.7%,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五年居浙江首位。古堰画乡将千年通济堰水利工程转化为写生基地,云和梯田用"云雾奇观·浮云世界"重塑农业遗产价值,松阳古村落通过"建筑针灸术"实现活化再生。
瓯江航运复兴工程重现"千帆竞发"的盛景,衢宁铁路结束了浙西南无铁路的历史,金丽温高铁将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变为现实。在莲都区碧湖镇,投资75亿元的万洋低碳智造小镇,正在探索"生态工业"的全新可能。遂昌仙侠湖边的阿里云创新中心,让数字经济在青山绿水间生根发芽。
丽水用7000年文明积淀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座山水之城正以独特的生态智慧,在新时代续写着"处士星耀地,括苍水云间"的传奇。当晨雾再次漫过南明山巅,瓯江上的第一缕阳光,正照亮着生态文明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来源:潇雅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