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芦,大传承:葛广乾和濮阳葫芦烙画的非遗故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1 21:20 1

摘要:“五一”假期,葛广乾每天在戚城公园非遗集市展位一刻不停地向游客展示葫芦烙画技艺,并讲解葫芦烙画承载民族吉祥文化的内涵。他说:葫芦,就是福禄,摆在桌子上、柜子上,会好运连连。带走他葫芦烙画的游人络绎不绝。

“五一”假期,葛广乾每天在戚城公园非遗集市展位一刻不停地向游客展示葫芦烙画技艺,并讲解葫芦烙画承载民族吉祥文化的内涵。他说:葫芦,就是福禄,摆在桌子上、柜子上,会好运连连。带走他葫芦烙画的游人络绎不绝。

2024年初春,濮阳非遗传承人葛广乾的葫芦烙画作品登上央视新闻频道。镜头里,62岁的他手持电烙笔,在不足手掌大的葫芦上勾勒出《江山多娇》的壮阔山河,烙铁游走间,焦褐线条幻化成流动的山水画卷。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直播,不仅让全国观众见证了濮阳非遗的独特魅力,更让"葛氏葫芦"订单量激增三倍,预约排期已至2025年春节。

传承之路·从"濮上葫庐"到“工艺大赛金奖”

在濮阳市城区一处青砖小院,葛广乾的"濮上葫庐"工作室里,近千个烙画葫芦在博古架上静默成诗。2012年与葫芦烙画的邂逅,源于退休干部曹继秋家中那些惊艳时光的葫芦藏品。"当时曹老正在雕刻《百子纳福》,孩子们的神态在烙铁下活灵活现,那种震撼不亚于初见《清明上河图》。"葛广乾回忆道。

拜师学艺的过程充满挑战。为掌握"醒烙"技法,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练习八小时,右手指尖磨出厚茧;钻研"压葫烫"时,报废的葫芦装满六个麻袋。2015年创作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系列,在河南省民间工艺大赛斩获金奖,作品以独创的"焦墨皴染法"呈现水墨意境,成为其艺术成熟的标志。

技艺解码·方寸间的乾坤造化

葛广乾的工作台上,陈列着十八柄不同型号的烙笔,最小的笔尖仅0.3毫米。"葫芦烙画讲究'三度六法':温度、力度、速度,勾、勒、皴、擦、点、染。"他现场演示《八仙过海》的创作:先用80℃低温勾勒吕洞宾剑穗的飘逸,换120℃中温刻画铁拐李葫芦的肌理,最后以200℃高温点染何仙姑荷花的花蕊。

这种源自明清的古老技艺,在葛广乾手中焕发新生。他独创的"多层渐变烙法",通过控制熨烫时长形成16种色阶,使画面产生立体光影效果。《九龙葫芦》作品运用此法,九条龙在葫芦曲面呈现不同姿态,转动时产生"龙游云海"的视觉奇观。2023年该作品在深圳文博会拍出8.6万元高价,创下单品销售纪录。

产业突围·老手艺的新生密码

2019年,葛广乾注册"知葫者也"品牌,开启非遗产业化探索。他建立"3+1"传承体系:在三个乡镇设立扶贫工坊培训烙画技工,在市区创建文创研发中心。65岁的村民王秀兰经过两年培训,如今月均制作30个工艺葫芦,年增收4万元。"没想到拿锄头的手还能搞艺术。"她抚摸着刚完成的《五谷丰登》葫芦,笑容里满是自豪。

品牌化运作带来裂变效应。与故宫文创联名的"福禄双全"生肖系列,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单个售价从200元跃升至880元;开发的"烙画体验套装"进驻30所中小学劳技课堂,年销售量突破2万套。2023年公司营收突破300万元,带动周边132户家庭增收。

文化深耕·葫芦里的中国哲学

走进濮阳老干部葫芦文化研究会展厅,仿佛踏入葫芦的微观宇宙。直径1.2米的《中华福禄尊》采用镂空烙雕技法,表面密布56个民族纹样;《道德经》全文烙画葫芦以蝇头小楷呈现5300余字,需用放大镜观赏。葛广乾正指导研究生团队开发AR数字葫芦:"扫描实物即可观看创作过程,还能解锁隐藏的诗画彩蛋。"

研究会与华龙区二中共建的"葫芦创客空间"里,孩子们正在3D打印葫芦模具。初二学生李晓萌设计的"星河葫芦"将星座图案与烙画结合,获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葫芦教会我们'虚怀若谷'的智慧,"葛广乾抚摸着学生的作品说,"每个葫芦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它的灵魂。"

守正创新·永不落幕的烙画人生

夜幕降临时,“濮上葫庐”的灯光依然明亮。葛广乾正在赶制沙特客户订制的《丝绸之路》系列,烙笔下骆驼商队穿越戈壁,敦煌飞天舞动星河。"明年要在迪拜世博会设展区,让葫芦烙画沿着'一带一路'走下去。"他的计划簿上密密麻麻:筹建葫芦艺术博物馆、开发数字藏品、启动跨国非遗研修班……

窗台上的葫芦苗正在抽芽,新绿的藤蔓攀援着时光。那些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葫芦,正在火与木的对话中,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正如研究室墙上的那句箴言:"一瓢藏造化,天地一葫中。"这或许就是葛广乾对葫芦烙画最诗意的注解。

来源:文史百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