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教学 诗意人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07:10 1

摘要:桂芳,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安徽省特级教师。教学成果两次获安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出版《诗意语文》《和孩子一起读诗》等专著以及《〈乡土中国〉整本书

桂芳在教研活动上发言。资料图片

个人简介

桂芳,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安徽省特级教师。教学成果两次获安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出版《诗意语文》《和孩子一起读诗》等专著以及《〈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多部编著。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我想一定是有声有色的:清晨是学生的琅琅书声,课上是争论的热议声,课下是围着老师的讨论回声,课外是师生的活力笑声……等到日后回忆曾经的高中语文课堂时,便是:多想再回到过去,听老师吟唱一段《长相思》,长相思,长相忆,那一刻,诗意在心中永恒。

1

一路寻芳一路歌

工作的第一个三年是我不断反思的三年,几乎每节课我都有苦恼:《荷塘月色》这么美的散文,为何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优美意境呢?《登高》的沉郁顿挫之风格,为何学生体会不出来呢?《阿房宫赋》这样的赋体散文,学生怎么不愿意大声诵读呢?

我苦苦思考,也慢慢调整。那段时间,我再次求学于安师大恩师余恕诚,参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几次质疑求知,反复琢磨古诗文的声和情;后来又在南师大读硕士时有幸得到马景仑教授的指导,开始对诗词格律深入研究,感受格律的声韵美。

原来是我自己一直在教教材,把书教“死”了,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我的讲解中缺乏美感,学生又如何能热爱呢?经过反思,我开始静下心来寻觅和发现语文的美丽,在教学设计上,不断发现语文文本中丰富的美的元素:格律、意象、章法、形象、文气、义脉、技法、立意、环境……然后围绕这些具有鲜明特质的语词展开教学案例,努力抽丝剥茧般地解构出文章的建筑美、诗歌的韵律美,希望有序而充分地将这些文学鉴赏的学术元素自如地植入中学语文教学空间,为学生审视语文的美丽提供有效的支架,为学生认知语文的诗意创设丰富的情境。

这些研究和实践激发我提出“声情”教学法,带着学生一起走在寻觅语文美的路上。

2

以声传情感意境

《项脊轩志》的课堂上,教室里响起了《有光》的旋律,那是学生们根据文章改编的原创歌曲。音符如溪水般流淌,带着归有光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在孩子们优美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归有光一同站在那棵枇杷树下,感受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深情。

从“南阁子”到“项脊轩”,从“桂影斑驳”一方天地到“诸父异爨”门墙相隔,从少年意气风发到晚年回叹往事——项脊轩中的一砖一瓦,那些哗然于笔墨丹青上的一字一句,平淡的叙述下好像都凝练着归有光一生中最浓烈的情感。

为了带学生更好地品味这类美文,我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拓展阅读《归有光评传》《归有光传》《寒花葬志》,在记录中寻找岁月的印记。我与学生也不只是简单的诵读,声可达情,亦可化情为理,我们讨论“轩”背后寄予的深情,我们讨论“志”甚于“记”的厚望,讨论被删去的“项脊生曰”饱含的文士之志……

一节课,有声有色,有情有志,有趣有味,我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声情渗透在每节课的瞬间:声韵为媒,唤醒诗意感知,诗的平仄,词的吟唱,文的意境,我和学生共同以声传情,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声音符号,使学生在音节的轻重疾徐中触摸作者的情思;情境对比,构建审美场域,或横向或纵向,我会提供多种对比方式深化学生对单一作品的理解,构建开放的审美空间,让学生在吟咏揣摩中体悟古典诗词的意境层次;二度创造,激活生命表达,有时我会增加“依谱填词”“化文为诗”“改诗为词”等实践环节,既彰显“艺术性与规范性相融”的语言观,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实现“诗意表达的个性化生成”。

这种以声韵为桥、情境为径、创作为舟的立体化教育生态,让学生们学会了在《红楼梦》中体会人情冷暖,在《史记》中感悟历史沧桑,在唐诗宋词中触摸古人的心灵脉动。

3

诗意课堂万物生

我多么希望学生即使离开了高中校园,仍能记得语文课堂上的某一个瞬间——曾激起他们内心的涟漪,然后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燃起了教育的明灯。课堂不只是课堂,更应是他们放飞梦想的地方。

于是我开始将飞舞的诗意翩姿,既定格在课堂里,更呈现在对语文课程丰富的实践中。在学校剧场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课本剧正上演。《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在学生的演绎下,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与风华;《哈姆雷特》的舞台上,学生们身着华丽的中世纪服装,用充满张力的表演诠释着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奈。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让这些经典作品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春天,在马鞍山采石矶公园里李白大鹏展翅的雕像下,诗词吟诵的现场更是让人沉醉。学生们或低吟浅唱,或慷慨激昂,古韵悠扬,余音绕梁,诗词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语文课上,学生们踊跃尝试“三分钟微演讲”,从“我就是我”的个性认知,到“假期漫游”的见闻分享,到“时事热评”的真知灼见,再到“感谢有你”的感恩回报,学生的演说能力得到培养,写作表达能力也日渐提升。此外,在“文化茶吧”,我们把写作与阅读相融合,给学生创设倾听与交流的平台。

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诗意语文教学的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文学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与生活、与情感紧密相连的鲜活存在。每一次创作、每一次表达,都是学生们与文学的一次深情对话,也是他们与自我、与世界的一次深刻联结。

4

笔端春秋育桃李

声情教学和诗意人生构成了我对语文教学艺术课堂的追求,耕耘廿五载,那些课堂瞬间留给学生们的回忆当是最美的实录。

曾有学生写下这样的感触:“您的每一节课教的都不是语文,而是一堂哲学与现实间的物理力学,是直面现实后对人间温情的触笔聆听,是与我们同行,将年华岁月都歌颂后,仍对文学抱有执念的诗意语文。”

这让我更加坚信那些声情教学的课堂,一定可以抵达语文的外延——诗意人生。

我和学生一起写吟诵比赛的文稿,《有我华夏风》里那些和古物有关的光华,在“相见欢·醉东风”“长相思·悲西风”“彩云归·奏东风”三个篇章里绽放;我和学生共同写下学校《红星赋》,在“桃李天下,教化日昌”的吟诵里放飞彼此的梦想;我为学生写下嵌有他们姓名的祝福语——“‘光’转云霄,‘寒’亦为昕”,学生为我写下“芳肌桂骨,柔肠百转;卷里江山,执笔笑看”的藏名祝福,我们看着那些温润过彼此年华的姓名重新泛起金色的光芒。

上下求索,溯文之脉络;路漫修远,还学之本源。我希望和学生们轻拈落花,寻刹那芳华,活成诗的模样。

名师代表课

《登高》

(高一语文)

执教者:桂芳

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2日 第05版

作者:桂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