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江苏某县城的赵女士在整理厨房时,意外发现十沓用袋子密封的现金。
2024年3月,江苏某县城的赵女士在整理厨房时,意外发现十沓用袋子密封的现金。
这些崭新的百元纸币捆扎整齐,总面值达十万元。
由于丈夫有过藏钱的行为,赵女士立即联想到私房钱,带着赌气的心情将这笔巨款存入银行。
她未曾料到,这个举动不仅揭开了丈夫的隐秘计划,更牵扯出令人震惊的法律问题。
短视频浪潮下的迷失
涉事丈夫张某(化名)近年来沉迷短视频创作。
当他看到有人通过炫富视频获得百万流量时,决心效仿打造暴发户人设。
在某电商平台,他花费100元购得10万元高仿练功券——这些印着练功专用字样的仿真纸币,被商家包装成氛围道具公开售卖。
张某将假币藏匿厨房,计划拍摄意外发现巨额存款的短视频,试图复制同类爆款视频的传播效果。
银行系统的精准拦截
当张某妻子将假币存入银行时,柜员的警觉性挽救了这场闹剧。
经验丰富的柜员发现:纸币边缘激光防伪标缺失,紫外灯照射下无荧光图案,冠字号码更是全部重复。
银行随即启动反假币联动机制,警方在张某手机里查获拍摄脚本与道具购买记录。
经查,这些练功券虽标注非流通,但经专业设备检测仍属伪造范畴。
法律利剑下的认知误区
“我只是买道具拍视频,又没拿去骗人!”面对审讯,张某仍坚持己见。
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刑法》第172条明确规定,运输、出售伪造货币相关工具同样构成犯罪。
更关键的是,涉案练功券经专业鉴定机构确认,其仿真度达到97%,足以使公众产生误解,已超出道具合理范畴。
最终,张某因持有伪造货币工具被取保候审,其短视频账号已被平台永久封禁。
流量经济的畸形生态
此案揭开短视频创作领域的灰色地带。
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为博取流量,15%的暴发户题材视频使用过练功券道具。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高仿练功券月销量超3万套,商品页常标注拍戏专用1:1复刻等误导信息。
法学专家强调,平台算法对炫富内容的流量倾斜,客观上助长了此类违法行为。
家庭信任的重构时刻
事件暴露出网络时代家庭关系的深层裂痕。
心理咨询师李薇指出:62%的受访夫妻表示会隐瞒网络行为,但78%的家庭矛盾源于虚拟身份与现实生活的错位。
她建议建立数字家庭公约,明确网络创作边界与财务透明度。
值得关注的是,张某妻子在案件审理期间始终未提出离婚,反而开通反诈短视频账号,用亲身经历警示公众。
社会治理的升级方向
此案引发多部门联动整治:市场监管总局要求电商平台下架高仿练功券商品,网信办启动清朗·虚假人设专项整治,央行更新《反假货币工作指引》明确道具纸币管理规范。
某短视频平台已上线道具合规性检测功能,对使用仿制货币拍摄的内容自动限流。
虚幻流量与真实代价
当厨房里的练功券从创作道具变成犯罪证据,这场闹剧折射出流量时代的认知扭曲。
那些试图用假钞堆砌的虚假人设,终将被法律利剑刺破;而建立在欺骗之上的点赞狂欢,不过是镜花水月。
真正的流量密码,或许从未在滤镜之后,而在脚踏实地的生活之中。
来源:读写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