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父母早已不在人世,但看一眼年深月久的老屋和寂寞无人的院落,便觉得格外亲切,温暖和安慰。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去空心村里那处幽美的田园风光中逗留一番。
在钢筋水泥制作的笼子里住久了,梦里时常回到老家,回到空心村里那处迷人的胜景中。
尽管父母早已不在人世,但看一眼年深月久的老屋和寂寞无人的院落,便觉得格外亲切,温暖和安慰。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去空心村里那处幽美的田园风光中逗留一番。
正是“人间最美四月天”,我又来到了这处静谧而美好的人间仙境。
这是一处由大山哥两口子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来的一处菜园子,说她是一处胜景,毫不虚夸。
菜园子处在空心村里的心脏部位。
跟许多邻居一样,这是当年大山哥一家人搬迁到村外大路旁后,遗留下来的一处老宅基。两个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结了婚。但却没有耕地,那几亩责任田,还是儿媳妇未过门前分到手的,按照规定,三十年不动(调整),这才过去了仅仅三年,就是说,两个儿媳妇要再等二十七年才能分到地,这中间,妯娌俩要完全依靠婆家原来的土地生活。如果再有了孩子,也要等到二十七岁才能分到土地。尽管可以等村里的姑娘们出嫁后腾出耕地去种,但是,姑娘们为了推迟被抽地的时间,也往往把婚期推迟。况且,村里嫁出去的姑娘少,娶进来的媳妇多,好多人都在排队等地。这一来,给大山哥两口子带来不小的压力:总觉得对儿媳妇亏欠太多,对不起他们。两个儿媳妇呢,也觉得自己没有地,在家里“蹭”饭吃,低人一等似的,一日三餐不好意思端碗拿馍。
好在大山哥两口子把媳妇当成闺女,总是说:别往心里去,有俺俩吃的,就不能让你们挨饿。两个儿子也说:地里收的粮食够吃的,不会挨饿的 ,别想那么多。
这是发生在打工潮出现之前的故事。
年过六十的大山哥老两口,为解决家里的这道难题,夜里躺在床上,没少伤了脑筋。后来,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自己已年老力衰,干庄稼活越来越力不从心,何不把两个人的地让出来,两个儿媳妇每人一份儿,让她们种去吧。自己养些羊,喂些鸡鸭,捡些破烂儿换钱;另外,把村子当中那处老宅基开垦出来,种些粮食和蔬菜,这日子能过得去。只要儿媳妇心里高兴,舒服,当老的吃再大的亏也乐意。
说干就干,大山哥两口子起早贪黑,在老宅基地上忙活,他们铲去野草,挖掉草根,把成材的大树刨了卖掉,把不成材的小树挖出树根,把碎砖头烂瓦片儿捡出来扔出去,他们歇一阵干一阵,再不就是早上干,上午休息,下午再干,不至于过度劳累。经过半个多月的清理,深翻深刨,精耕细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片杂草满地,乔木灌木丛生,砖头瓦块密布的老宅基,终于彻底改变了模样,成了一片良田!
老宅基被开辟成菜园后,足有三亩之多,呈长方形,南北稍长,东西较短。四周是齐腰高的竹篱环绕。
先说一说它的四至吧.
先说东边:竹篱外,那是早就有的一排钻天杨,满树新叶初长成,在春末夏初的阵阵南风中,油光发亮的嫩叶翩翩起舞,在地面上投下浓浓的绿荫,喜鹊、麻雀、斑鸠、杜鹃、布谷,在青枝绿叶间鸣叫,窜跳,追逐。
再说菜园的西边:竹篱上爬满了野蔷薇。密密层层的茎叶间,红的黄的蔷薇花如繁星般密布。一阵清风吹过,数不清的绿叶和花朵同时翻腾,跳跃。
在菜园的南边,竹篱外,是一排碗口粗的洋槐树,槐花盛开,一嘟噜,一串串,一团团,拥挤在一起,不见一片绿叶,招引得蝴蝶在蜜蜂的琴声伴奏下翩翩起舞,热闹得很。蜜蜂的嗡嗡声伴着浓浓的槐花香弥漫在整个小村里。
最后说说菜园子的北边。
竹篱外,是一口东西方向的大水塘,绿水荡漾,鹅鸭戏水。岸上,十几棵垂柳树亭亭玉立,挂满嫩叶的柳丝儿从空中垂下来,争着去亲吻水面,招引得鱼儿从四处赶来,抢着去亲吻柳丝儿。一阵南风吹来,万千条柳丝儿离开水面,狂乱地飞舞起来,似欲挣脱树干远去。更有趣的是,许多根柳丝儿拥抱在一起,风吹不散,一任它们在风中沉甸甸慢悠悠地荡来荡去。
还不到黄鹂现身的时候,不然的话,"两个黄鹂鸣翠柳”,将是古人诗句里优美意境的再现。
菜园里,现在全是去年入秋或入冬后栽种的植物。北部种的是大蒜,占了菜园子不小的面积。这些年,除了“蒜都”金乡大面积种植大蒜外,还辐射到周边的单县,汶上,成武一带。大山哥两口子入秋时也种植大蒜,面积虽少,但水肥充足,管理精细,大蒜的茎如高粱秆儿,翠绿粗壮,叶如高粱叶,肥厚颀长,颜色深绿。你可以断定,地下掩藏着的蒜头比馒头小不了多少。
往南去,紧挨着大蒜地的是一片根达菜,令人眼晴一亮:这是一种什么菜呀,竟长得如此茂盛,肥厚的大叶片儿呈现出深绿色、赛过大白菜的叶子,光滑,油亮,一尘不染,既看不到一处虫眼儿,也看不到一处菌斑,那般完美,纯洁,无瑕,这种菜随吃随撇(采),不用连根拔,只从下部往上,依次采下茎叶即可,越采越旺,生长速度很快,一晚上即可快速长出新叶,让你吃不及。无论是炒着吃还是做汤喝,茎叶易熟无渣,口感极佳。
从根达菜再往南,是一片麦田。因为水肥充足,长势比野外的麦子还好,黑绿黑绿的。看目前的长势,产量只能超过大田地。
紧换着麦田的是一片油菜花,清风送过来浓郁的花香,宁静的菜园子里,只有蜜蜂的嗡嗡声和蝴蝶的飞飞落落。“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是的,黄蝶黄花,天然一色,融为一体,别说天其活泼的孩子,即使是大人,也难以寻找她俏丽的身影。
从金黄耀眼的油菜花往南,直至竹篱中央处的栅栏门儿,就是越冬的菠菜,芫荽,洋角葱之类,一畦畦,全长得水灵灵,绿生生。
春末夏初,可载可种的农作物和蔬菜瓜果更多,除了南半部分是茄子,青椒,西红柿,豆角之外,北半部分种的是糯玉米。不难想像,到了夏季,雨水充沛,骄阳增温,糯玉米一定是茎粗叶肥,它们迎着夏日的热风,呼啦啦招展起千百面绿色的旗帜,另是一派风光。嫩玉米棒,可以煮着吃,又筋道,又香甜,完全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做成枣泥馅儿的“年糕”或者“黏豆包”,用别的面粉制作的“黏豆包”,远远比不上它的口感好,让人百吃不厌.。
入秋,这处菜园子里,大蒜,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又纷纷进住。可以说,这个三亩左右的菜园子,四季常青,一茬接一茬,从没出现过“白地”,没有闲置过一寸。
老宅基,最不耐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里不用担心旱灾,因为菜园子北侧,竹篱外,就是一处大水塘,四季绿水荡漾。大山哥有专供浇菜用的小水泵。把三轮电车充满电,开到塘岸上,将十来斤重的小水泵丢进岸边的清水里,再把水泵的电插头插入三轮电车的充电口,“呼”一下,直通至菜园儿里的水龙带眨眼鼓胀起来,清水哗哗地流进菜园里,想浇什么浇什么,真是举手之劳的方便!有了这便携式的小水泵,有了这处清水塘,有了大山哥老两口的勤劳,不管种什么,都是大丰收!
这片菜园子,既是空心村里少见的一处胜景,又是大山哥老两口的衣食来源。这里每年产的粮食吃不完,收获的蔬菜吃不完,家里养着鸡鸭和山羊,更不缺肉食吃。上了年纪,大田地里干农活已力不从心,他们便在这菜园子里逍遥度日。大山哥不让自己过度劳累,稍感疲劳时,便去柳荫下,水塘边,在那预备下的竹躺椅上,或坐或躺,闭目养神,赛过神仙般的日子,听着老年唱戏机里播送的《朝阳沟》,《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等,双脚打着拍子,听得如痴如醉,连老伴喊他回家吃饭,都要赶到跟前摇着他的膀子,才能让他醒过神来。
来源:黄白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