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碧水绕古城,青山接远天。涪江揽云影,文脉刻流年。古韵金华镇,一江一山皆诗篇。
在射洪以北的金华镇
有一座楼阁历经千年风雨
依旧巍然屹立
它曾是历朝藏书之地
也曾作会议厅、避难所
如今成为校史馆
静静诉说着一所学校的前世今生
▲碧水绕古城,青山接远天。涪江揽云影,文脉刻流年。古韵金华镇,一江一山皆诗篇。
前
世
千年风骨,藏书育人
尊经阁始建于宋代,因建于高台之上,双层复式结构,得名“阁”。它最初是金华书院藏书之所,专为存放经史子集而设,“尊崇经书”之意,尽在其中。
▲尊经阁/摄于2023年8月
自宋至元,再到明清,金华书院几度兴废,而尊经阁始终矗立其间,见证着历史更迭。元至正九年(1349年),知县周镐重建书院时,便以官田三百亩供养学人,尊经阁亦在其中;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书院解禁后,金华书院再度复兴,尊经阁成为文脉传承的核心建筑之一。
▲原金华书院泮池泮桥
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宋景重建,道光年间知县钱秉德募资扩建,亲授程朱理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书院改制为射洪县第一高等小学堂。1928年校址迁入文庙(今大成楼处)。
▲原金华书院大成殿/图源网络
民国时期,尊经阁曾一度作为县政府办公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扩建,它被保留下来,成为校园内最古老的存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它还承担了防震避难的功能,守护一方平安。
▲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射洪县城区景象(袁明亮/摄制)
这座楼,不只是建筑,更是承载记忆的容器。
今
生
古阁焕新,文脉如歌
涪江水在金华山北麓拐出一道文脉的弧线,这里矗立着射洪最早的书院遗存——尊经阁。千年之后,它不再是尘封的旧梦,而是一扇打开记忆的门。
承载着金华书院千年文脉的尊经阁,在射洪市委市政府、市教体局和学校的精心筹划下,于2023年8月开工、2024年初完成改造,历经半年终于以射洪唯一校史馆的身份,焕发新生、再度启航。
这座静静伫立于时光深处的一座古楼,成为一座会说话的建筑,一个能触摸历史温度的空间,一段可聆听的文化长诗。
步入尊经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副藏头楹联。
“金桂留香云水气,华章余韵天地心。”
字里行间,是风骨,是情怀,更是对这片文脉宝地的敬仰。嵌入“金华”二字,行云流水间在岁月中轻轻唤一声故人名,拨动了沉寂的心弦。
抬头望去,横眉匾额上题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滋兰树蕙”
出自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寓意教育之道,不在灌输,而在滋养;不为功利,而在育德。这不仅是对教师的期许,更是对每一位学子的祝福。
推开木门,走进一层展厅,仿佛踏入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
▲老物件-清末落地式穿衣镜(1906年,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现在金中师生们亲切地称其为“正衣镜”。
墙上挂满了金华中学的符号:校徽、校歌、郭沫若题字、《金华中学赋》……每一笔墨迹,都是时间的注脚;每一段文字,都是文化的延续。
光影斑驳之间,金华古镇的山河风貌、书院旧影一一浮现。陈子昂的身影在灯影中若隐若现,《登幽州台歌》的吟诵仿佛从远处传来,带着千年的悲怆与思索。
转角处,仿古阅读空间悄然静立,木质书架、斑驳座椅,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琅琅书声从角落传来。
在这里,你可以静坐片刻,感受古人读书时的心境,也仿佛听见那些曾在阁楼上下求索的先贤低语。
锦鲤争上游,竭力向未来。沿着木梯拾级而上,脚步轻叩,发出沉稳的回响。二楼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思想的回响。名人勉励之词悬挂其间,像是穿越时空的对话;窗外阳光洒落,好似导航坐标,指向星辰大海处更璀璨的锦绣前程。
这不是一座展览馆,而是一座精神的灯塔。
来
者
星火燎原,追光而行
从宋代金华书院到今天的金华中学,从尊经阁下的四书五经到新时代教学楼的ABCD,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份对知识的敬仰与传承。
这座楼,见证了书院的辉煌,也亲历了战火与变革;它曾沉默,如今却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代又一代金中学子的故事。
晨光跃上尊经阁的飞檐,少年奔跑的影子掠过青砖墙。千年楼阁的寂静,早已被青春的喧哗撞破。金中人以诗心为帆,追光为桨,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出向前的浪。
教师以诗心为舟楫,在典籍长河中打捞智慧的微光;少年执追光为火炬,把书阁的雕花窗棂投影成探索宇宙的坐标系。
当党建长廊的誓言渗入书院碑刻,历史便不再是单行线。百年前那盏读书灯,正透过时空,照亮课桌上深夜未眠的书卷。
千载书院,百年金中
这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信仰
图 文:乔小舟
责 编:黄 志 许竣钦
监 制:龚 弦
来源:射洪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