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肥城市安临站镇赵家村,55岁的辛芹轻手轻脚推开三叔的房门,借着月光,她俯身细听老人均匀的呼吸,指尖触到被褥边角,又轻轻往上掖了掖。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十年里重复了无数次——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独自挑起照顾三位长辈的重担,将婆婆、两位残疾叔叔视如亲生父母,用行
在肥城市安临站镇赵家村,55岁的辛芹轻手轻脚推开三叔的房门,借着月光,她俯身细听老人均匀的呼吸,指尖触到被褥边角,又轻轻往上掖了掖。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十年里重复了无数次——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独自挑起照顾三位长辈的重担,将婆婆、两位残疾叔叔视如亲生父母,用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至深情怀。
灶台腾起的热气里,辛芹正将山药、红枣熬成绵密的粥。“三叔,尝尝今天的粥烫不烫?”这样的早餐时光,不仅滋养着病榻上的老人,更在两个女儿心中播下了责任的种子。
午后的阳光铺满老屋,辛芹一边为三叔按摩僵硬的双腿,一边用乡音讲着村里的新鲜事。老人凹陷的脸颊泛起笑意,她却顾不上擦拭额角的汗珠,不断宽慰三叔:"您就安心养着,吃好喝好比啥都强。“从照顾心脏病手术的婆婆,到照料精神残疾的二叔,再到如今守护强直性脊柱炎缠身的三叔,辛芹始终以柔弱之躯,为这个特殊的家庭撑起一片天。
1970年出生的辛芹,自嫁入婆家便直面生活的考验。面对三位失去自理能力的长辈,她没有半句怨言,而是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承诺。2018年婆婆手术期间,她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熬红了双眼;为照顾时常走失的二叔,她跑遍了村里每一条小巷;如今为了更好地照料三叔,她自学护理知识,跟着视频练习专业手法,将一日三餐精心打成细腻的流食。
在辛芹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女儿从小就懂得分担。“小时候总见妈妈凌晨起来查看家里这几位老人的情况”,大女儿回忆道,“现在我们成家立业,也要接过这份责任。”每逢节假日,姐妹俩总会早早回到老家,主动为三叔按摩、读报,陪他唠家常。这份孝心的接力,早已成为这个家庭最温暖的传承。
当被问及三十载坚守的初心,辛芹望向院角的老槐树,目光坚定:“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照顾家人不是负担,是本分。”辛芹的故事如春雨浸润大地,将孝老爱亲的种子深植岁月土壤。三十载春秋里,她用深夜探病时的轻声细语、年复一年的躬身守护,在平凡日常中浇灌出最动人的家风之花。如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已化作接力棒,由女儿们稳稳接过,两代人的坚守跨越时光,不仅撑起了一个家庭的温情岁月,更如明灯照亮人心,为社会精神家园注入最温暖的力量,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