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阜新田 粒粒向高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09:40 1

摘要:时至立夏,墒情正好。天光初亮,沙地尚有寒意,晨雾轻笼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的田间,远处智能化农机轰鸣,穿梭忙碌。田头的标牌上,一行文字格外醒目:“阜新县2024年度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大固本镇智能化控制示范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研

时至立夏,墒情正好。天光初亮,沙地尚有寒意,晨雾轻笼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的田间,远处智能化农机轰鸣,穿梭忙碌。田头的标牌上,一行文字格外醒目:“阜新县2024年度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大固本镇智能化控制示范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肖万欣和同事一行人来到垄间,捻着一撮刚翻出的细土,嘴里念叨着密度、行距和墒情的关系,一边叮嘱技术要点:“这块地今年要挑战每亩6500株,看水肥跟不跟得上。”

在阜新市,这样的试验田不止一块。今年全市将新建和巩固提升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115万亩,从南部丘陵到北部沙地,玉米、大豆各自“选点建模”,科技人员频频入村入田,和农户一起画格子、算株数、调机具。阜新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部部长张淑丽说得直白:“今年拼的就是谁跑得快、谁压得实。耽误一天,苗齐就慢半拍。技术不细,产量就差一大截。”

随着科技力量的引领,阜新市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攻坚行动进入系统推进阶段。在实施“建良田、选良种、施良法、用良机、立良制”五位一体综合性技术模式的同时,全市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近一个月里,阜新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杨晓军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地块上转。密植程度够不够?水肥是否同步?基层反映啥问题?他心里门儿清。“我们的目标是确保玉米单产每亩增产500斤以上,力争新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面积40万亩。”他的语气平稳却充满信心,“大豆提升的方式也是多管齐下,跟着市场变化、随着地力调整,一步步推进。”

从一粒粒种子的更新,到一项项技术的落地,从一滴滴水的节约,到一个个模式的推广,阜新正在用脚踏实地的步伐,把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筑得更牢。走进阜新县示范区的田头,一片片整齐划一的田地里,农户们正在用智能化控制系统调节灌溉、施肥,农机手们在田间忙碌着,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犹如精密仪器中的一颗齿轮,运转协调,毫不疏漏。

“咱们这块田今年水肥一体化管理,水、肥通过滴灌系统精准输送到玉米根部。”杨晓军从项目开始就参与其中,阜新地处干旱少雨的地区,单靠传统灌溉方式往往浪费巨大。他说:“我们这儿地不多,产量只能靠技术往上抠,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得精打细算。”

无论是深松技术的引领,还是精准密植的推行,阜新市的单产提升行动正一项项落实到位。在彰武县北部的沙地上,肖万欣和他的团队带来了“窄行条带耕作水肥精准调控+宽行秸秆覆盖”的新型交替休耕防风固沙产能提升技术模式,是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创新探索。“沙地种玉米,种成‘吨粮田’,挑战就是水、土和肥的相互依存与精准调控。”肖万欣说,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并行,不仅要提高产量,还要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技术,还要懂市场。这一切的推进离不开阜新市农业农村局的有力支持。阜新市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科技支撑,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实到地头,确保种粮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针对耕、种、防、收环节农机宽窄行作业需要,最高给予60%农机改造补贴,提高项目区农机智能化作业水平。

走出田间,阳光正好。视线转向那些紧密耕作的农田,通过应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动实现玉米亩均密度提升至6500株,大豆达到1.3万株,产量可期。据悉,阜新市将单产提升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深度融合,计划建设融合试验区30万亩,集成推广一批增产关键技术,持续推进粮食单产与耕地质量“双提升”。

“再过一段时间,田里的玉米茁壮成长,待到10月,又会是丰收的景象。”杨晓军言语中满怀期待。在阜新,春天从不缺希望。如今的田野,正以一种更智慧、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式,迎风拔节、生生不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王文珺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农机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