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3日,北京大学建校127周年、北京大学工学院重建20周年和工学部成立元年之际,“身启新元、智绘未来——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峰会暨校友具身智能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本次峰会由北京大学校友会主办,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
合影留念
2025年5月3日,北京大学建校127周年、北京大学工学院重建20周年和工学部成立元年之际,“身启新元、智绘未来——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峰会暨校友具身智能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本次峰会由北京大学校友会主办,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创客总部、创业公社支持,北京大学校友青年CEO俱乐部、北京大学校友会工学院分会、未名科创、“人工智能+”研习社联合承办,汇聚400余位学术专家、产业领袖、校友企业家及投资人代表,展示北大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科研成果,共同探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的关键路径,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 锚定国家战略,凝聚创新力量
叶静漪致辞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叶静漪在致辞中提到,今年是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学校提出“涵育一流生态,服务科教强国”的口号,前瞻布局,大力推进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北大特色的“新工科”建设,彰显了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她表示,北大校友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坚实依靠,也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广大校友凝心聚力,为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能。
段慧玲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工学院院长、工学院01级院友段慧玲回顾了北大工学百年底蕴与新工科布局,提出工学部将聚焦跨学科融合与产学研协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她表示,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将推动具身智能从“技术可行”向“商业可行”跨越,并寄语校友成为产业变革的“破壁者”。
李咏梅主持
领导嘉宾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88级校友、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院长、北京大学校友会理事、北京大学校友会工学院分会秘书长李咏梅主持。
胡运兴致辞
北京大学校友青年CEO俱乐部监事长、华纳创新CEO、北京大学工学院2017级MEM(工程管理硕士)、2019级工程博士院友胡运兴作为承办单位代表,分享了自己工学院工程博士的产学研融合经历。他强调“硬科技需要硬功夫”,提出“科学范式进入智能化时代”,中国应发挥系统工程优势,在复杂场景中培育技术生态,并呼吁青年校友把握智能需求涌现的历史机遇。
▶ 学术前沿:机器人时代的技术突破与挑战
谢广明分享
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教授、北京大学智能仿生设计实验室主任谢广明以“机器人时代的创新与创业思考”为题,指出机器人将重塑社会关系,其影响远超手机等工具。他结合水下仿生机器人案例,强调技术需与场景需求结合,建议创业者从“痛点+低成本”切入,警惕资本过热下的技术泡沫。
董豪分享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董豪解析具身智能发展路径,提出“仿真数据+端到端模型”的技术路线。他展示了团队通过虚拟环境生成海量训练数据、实现机器人自主决策的成果,并预测未来具身智能将向通用化操作模型演进,需突破触觉感知与多模态融合瓶颈。
▶ 产业实践:场景落地与技术创新
庹华分享
珞石机器人CEO庹华分享了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打磨等场景的落地经验,强调高精度力控与感知技术是智能化核心。他提出“沿途下蛋”策略,建议从细分场景突破,逐步拓展至通用领域,并呼吁产学研合作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谢晨分享
光轮智能CEO谢晨指出合成数据是具身智能的必经之路——相比真实数据采集成本高昂、泛化性差,仿真技术可生成物理交互真实、场景丰富多样的合成数据,加速具身智能模型训练,真正实现人形机器人在众多场景的落地部署。
马道林分享
千觉机器人CEO、北京大学工学院05级院友马道林展示了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通过触觉传感器与视觉融合,提升机器人精细操作能力。他提出触觉数据标准化是产业化关键,需协同材料、算法与工程化能力。
▶ 资本观潮:技术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熊伟铭分享
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铭提出,地缘政治加剧技术波动,硬科技投资需关注国产替代与场景刚需,看好机器人硬件与底层技术突破。
何江分享
北京首泰金信投资合伙人、北京大学工学院79级院友何江强调投资应“扎根场景”,通过产业资源嫁接帮助科技企业跨越工程化鸿沟,尤其在医疗、农业等领域挖掘刚需应用。
聂彩明分享
仁智资本投资合伙人、北京大学工学院09级院友聂彩明分析AI驱动下机器人硬件发展趋势,指出高性能电机、轻量化材料及模块化设计是未来竞争焦点。
▶ 创业生态:多元场景下的智能革新
任永亮分享
心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任永亮预言泛心理行业将走向“AI+具身化”,情感机器人可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
徐婷婷分享
梅卡曼德联合创始人徐婷婷提出通用机器人“手眼脑”协同架构,赋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于嘉鹏分享
蔚蓝集智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工学院08级院友于嘉鹏分享海洋智能装备研发,强调水下动力与通信技术突破;
杨翼菡分享
oh my cat CEO杨翼菡探讨宠物机器人情感模型构建,提出“拟态交互+个性化学习”路径;
许照原分享
进化半导体CEO、北京大学工学院12级MEM(工程管理硕士)院友许照原解析氧化镓材料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潜力;
陈立洋分享
悟通感控CEO、北京大学工学院11级院友陈立洋从工程与产业视角,分享了机器人感知技术商业化实践的难点与挑战;
冉祥分享
微链道爱CEO冉祥展示生成式AI工业自动化流程的案例;
李浩源分享
Alluxio CEO李浩源呼吁建立高性能数据平台,支撑具身智能全生命周期管理。
▶ 跨界协同,智造报国
活动现场
本次峰会通过学术、产业、资本与创业的多维对话,勾勒出具身智能与智能制造的未来图景。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与校友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将持续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突破,为中国高端制造转型升级与全球科技竞争贡献“北大方案”,培育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