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等风来”到“迎风战”,上个月那场席卷华北等地区的“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不仅考验着北京各部门对极端天气处置的应急能力,更是掀起一场网民自发分享抗风土办法的民间互动。他们用行动表达灾害防御不是专业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每个公众读懂预警信号的必修课 。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一场关于"如何与大风共处"的灾害防御生存课引发热议。
从“等风来”到“迎风战”,上个月那场席卷华北等地区的“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不仅考验着北京各部门对极端天气处置的应急能力,更是掀起一场网民自发分享抗风土办法的民间互动。他们用行动表达灾害防御不是专业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每个公众读懂预警信号的必修课 。
5月10日,一场以“防灾减灾:全民行动共护安全”为主题的论坛在北京举行。面对“预报14级大风为何我没感觉”的争议,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宣传动员处处长许媛媛现场搬出一组详实数据说话,印证当时北京的大风到底有多大,并提到极端天气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如何面对公众对预警信息的调侃?与会专家建议,政府要正视公众心理的预期差,建立科学沟通的缓冲地带。官方需向公众明确预警不等于必然发生,“宁可十防九空”,这是防灾的底线。主动回应调侃,构建轻量化互动场景,对权威数据的解读,可弱化公众对“虚惊一场”预报的抵触。同时,让更多科学家走向前台,让科学更有人味儿,唤醒公众对于防灾减灾的理解。
4月14日,行人通过北京西单北大街和辟才胡同路口时,头发被大风吹乱。据气象部门预报,白天阵风可达7至8级,西部和北部9级左右。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从“等风来”到“迎风战”
北京大风橙色预警前后都经历了什么
4月11日至13日,我国中东部经历了一场极端复杂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强风、沙尘、强降雪及强对流天气交织,刷新多项历史记录。
国家气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于超在复盘此次极端大风天气时提到,从4月9日开始,他们提前3天制作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给政府提供决策支撑,直至14日过程结束。“最高的频率是隔3小时持续发布实况信息、预报发展情况。采取文字、图片、表格、动图等信息发布形式,让公众更准确、更生动形象了解天气过程的发展演变。
南都记者观察了解到,目前中国已建立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值得关注的是,3年前,气象部门已跟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的意见》,明确将预警纳入到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并且明确收到这个气象预警后,各级各部门需要采取的响应措施。
“特别是针对红色、橙色、黄色、蓝色不同等级的预警,对公众和行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如何避险,都有明确说明。”于超介绍,气象部门是国省市县四级的垂管机制,国家级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之后,省市县要同步进行响应,现在的预警“叫应”机制是主要的一项措施,县级部门要及时地叫应到党委、政府领导,包括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提示他们开展调度以及相关部署。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宣传动员处处长许媛媛分享极端大风天气处置案例。
提及当时的北京大风橙色预警,曾一度引发公众对预报准确性的质疑。面对“14级大风为何我没感觉”的争议,许媛媛在论坛现场搬出一组数据说话,印证北京的大风到底有多大:
4月9日,气象台提前31个小时发布橙色预警,全市570个气象观测站中,520个达到了8级以上。在20个国家级的气象观测站中,8个突破了历史极大值,15个达到了近10年同期极值。
最大风山区出现在门头沟的玫瑰园,达到14级的风力,这个地方风景不错,是北京看夕阳最著名景点;平原地区出现在通州西太平庄,风力有11级。“可能平均风不是很大,但是瞬间风还是很大的。”她说。
在介绍灾损情况时,她提到,从全市情况看,没有人员亡的情况,有极个别(两三个)人被树枝刮到或被坠物砸到,都是轻伤。树木倒伏2426棵,压车74辆,堵路28处,没有出现长时间的交通拥堵,也没有次生灾害。“更难得的是,今年冬天没有雨,春天没有雨,我们在这场大风应对中没有发生森林火灾,这是非常难的。大家都知道,大风容易形成高压电打火,甚至是小火引发大火情,但在这场应对中还是比较平安的。”
提到信息发布和舆情情况,许媛媛介绍,从数量上看,从9日到16日,全网北京+大风的相关信息一共是155万条,数量规模还是很可观的。从发布阶段看应该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等风来”,实际上是预防准备阶段,是在9日到11日期间;第二阶段“迎风战”,11日到13日,这个期间是大风真的来了,72小时;第三个阶段是“理风策”,这个阶段主要是用来恢复重建,总结复盘。这三个阶段都发布了大量的信息,从渠道上看是全媒体传播,“大家可能从不同的渠道都能看到大风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应对大风。我们在准备什么,大家应该怎么做。”
4月12日,市政工程应急车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附近待命,以应对极端大风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
大风天七成市民听劝宅家、网民自发避险高招
南都记者从论坛现场了解到,这次大风,北京各个部门都在发声,共27个部门发布了93条政策,不管是交通部门、园林部门还是文旅部门、体育部门,北京有5场马拉松在那个周末要举办。此外还有各类新闻报道和科普信息。
“从效果上看,基本达到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效果。”许媛媛举例,平时周六路网压力是当天大风天气的两倍,预警后有50%到70%市民不再出行,当天公交和地铁运行乘客减少了70%。“大家还是听政府的劝,做到非必要不出门。”
她分享提到,通过这次极端大风处置,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成为政府保证安全的战略措施。这次大风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网民的高招,不仅是听劝式地在家待着,有人把自己的电动自行车放倒“躺平”,有人把自己的爱车用防风罩包起来,有人把自家玻璃窗糊上米字格。网民不仅自己来做,还做了很多自媒体账号。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让“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认识成为了一种行动的表达,让政府、媒体、个人一起来塑造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的局面。
如何面对预警调侃
正视公众心理预期差,建立科学沟通缓冲地带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寇佳婵对大风天气的全民行动案例进行了点评。她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全方位防灾共同体,官方预警发布及时,全媒体矩阵传播实现信息传播破圈、跨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全过程科普教育,弥合了社会防灾减灾的知识沟。她认为,现在很多防灾减灾信息,公众和专业人士其实是存在知识沟的。在这次发布当中,通过不断全过程科普教育,包括几位首席专家都参与进来,把知识提前做了弥合,提升公众应对能力,构建整个社会的免疫屏障。此外,公众的响应体现了预警+行动的良性互动,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网民自发分享避险经验,形成民间互动网络。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寇佳婵对大风天气的全民行动案例进行点评。
提到如何面对公众的调侃和质疑,她建议,政府要正视公众心理的预期差,建立科学沟通的缓冲地带。实际上,科学预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官方需向公众明确“预警不等于必然发生”,有一句话叫“宁可十防九空”,这是防灾的底线。有些预警虽被调侃,但通过官方对于数据权威的解读,可弱化公众对“虚惊一场”预报的抵触。针对段子化的舆情,希望官方主动回应,把这个事情相当于四两拨千斤,构建一些轻量化的互动场景。
她举例,对类似“台风考多少分才能上岸”“强僵尸防御指南”等调侃,可制作一些趣味科普内容,比如短视频《台风路径的AB面:为什么预警总像开盲盒?》,用自嘲式文案消解对抗情绪,普及数值预报原理。同时,建议把以前因忽视预警造成的灾害事件,打造成“防灾记忆库”强化公众认知,由媒体去传播。另外,建立专家和公众情绪的共鸣桥梁,让更多科学家走向前台,让科学更有人味儿,唤醒公众对于防灾减灾的理解。
采写:南都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来源:南都N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