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考察浙江省地方猪产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09:53 2

摘要:2025年5月8-9日,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崔克高级兽医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海南省地方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建教授;海南农垦畜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南省地方猪产业技术体系东部试验站站长刘胜敏高级畜牧师;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李

海南省养猪行业协会/万长华/杭州

2025年5月8-9日,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崔克高级兽医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海南省地方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建教授;海南农垦畜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南省地方猪产业技术体系东部试验站站长刘胜敏高级畜牧师;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李博玲科长/高级畜牧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孙瑞萍、王峰研究员;海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王亮副科长、刘仙喜正高级畜牧师;罗牛山博士后工作站高级畜牧师/海南省养猪行业协会万长华秘书长;海南罗牛山畜牧育种中心主任廖波高级畜牧师;海南农垦草畜猪业有限公司育种总监廖柱硕士;文昌青牧原(安佑)饲料技术服务总监/执业兽医师马继伟一行12人参观考察浙江省地方猪产业……

海南参观考察崔克(领队)团队在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副站长陈洁;金华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祝苏武;浦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惠建;浙江大飞龙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欧伟业、副总经理李振山、万春云博士;金华金贸火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吉林等陪同下,实地参观考察浙江省地方猪产业……

第一站:参观考察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

在参观走廊/交流现场一直围绕其智慧养殖技术、产业融合模式、品牌文化价值、社会经济效益四大维度展开……

一、智慧养殖技术:科技赋能传统畜牧

1. 5G智慧养殖中心

环境控制:采用智能环控系统,实现猪舍内全年恒温(26℃)、湿度自动调节,冬季地暖、夏季空调全覆盖,猪只居住环境达到“五星级”标准。

精准饲喂:通过AI算法,根据猪只生长阶段(后备、怀孕、哺乳、保育、育肥)自动调整饲料配方与投喂量,减少剩料霉变风险,降低氨气浓度。

健康监测:部署数字化健康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猪只体温、活动量等数据,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疫病防控效率提升。

生物安全:全封闭式猪舍设计,人员、物料、饲料完全隔离,人员进入需隔离,确保非洲猪瘟等疫病零发生。

2. 养殖数据

产能规模:年出栏种猪,商品猪,存栏原种母猪,年产值约。

人力成本:6000头养殖规模仅需饲养员,人均管理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环保效益:猪粪尿通过智能刮粪系统收集,制成有机肥用于千亩生态茶园,实现“猪—茶”生态循环。

二、产业融合模式:三产联动创新发展

1. 一产(养殖)

保种育种:承担金华两头乌遗传资源保护任务,建立核心种群,年提供优质种猪,推动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

标准化养殖:制定养殖技术规范,统一饲料、兽药、疫苗使用标准,确保出栏猪只风味与肉质一致性。

2. 二产(加工)

深加工产品:开发两头乌纯肉烤肠、真空小包装火腿丝、酥饼、罐装猪肉酱等预包装食品,年销售额突破。

品牌溢价:依托“熊猫猪猪”IP,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毛利率较鲜肉销售提高。

3. 三产(文旅)

游客流量: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单日最高入园人次,门票收入占园区总营收。

消费场景:打造猪景房(8888元/晚,退房赠猪或一年猪肉)、猪舍咖啡、猪猪奶茶等网红产品,二次消费占比。

研学经济:成为婺城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衍生课程收入。

三、品牌文化价值:IP驱动产业升级

1. 文化挖掘

博物馆建设:建成全球首家两头乌猪文化科普馆,通过时光隧道、粉红小屋、猪猪模型等展项,年接待科普游客,文创衍生品销售额。

非遗联动:与金华火腿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两头乌火腿”体验课程,推动非遗活化。

2. IP运营

形象设计:以小乌、小拉兄妹为原型,设计红黑撞色IP形象,开发帆布袋、瓷杯、公仔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

品牌联名:与牧原集团、正大集团等企业合作推出联名款猪肉制品,拓展销售渠道。

四、社会经济效益:乡村振兴共富样本

1. 农民增收

就业带动:直接提供岗位,周边村民年均增收,其中养殖岗位月薪,文旅岗位月薪。

产业分红:通过“国资+村集体+村民入股”模式,周边三镇九村年获得分红,村集体年均增收。

2. 区域协同

旅游圈层:以牧场为核心,整合周边九峰山、兰湖度假区等景区,形成“15分钟旅游圈”,年拉动区域旅游收入。

产业联盟:牵头成立“熊猫猪猪产业共富联盟”,吸纳会员,带动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

第二站参观考察金华金贸火腿有限公司

在参观考察交流现场主要从传统工艺传承、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产业融合、非遗保护、质量管控、社会效益七大维度展开分析,以下是具体考察结果: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

非遗技艺活化:作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金贸火腿掌握竹叶熏腿等传统工艺,通过“找史料、集资料、搞实验”恢复失传技艺,推动非遗与现代生产结合。

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企业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体系,将传统工艺细化为48道工序(腌制、洗晒、发酵、下架等),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品质稳定性。

专利技术突破:持有26项专利,涵盖即食火腿丝制作工艺、竹叶熏腿生产工艺等,其中“一种即食火腿丝的制作工艺”获发明专利,推动产品深加工升级。

二、现代化生产与质量控制

设施升级:建设15000平方米生产车间,配备冷库,恒温库、真空包装机、灭菌釜等设备,实现控温、控湿的室内化生产,提升产能与卫生标准。

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多次荣获农博会金奖,被认,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生物安全管控:严格把控原料猪源质量,与标准化养殖场合作,确保猪只健康与肉质风味,从源头降低疫病风险。

三、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品牌矩阵:自有品牌“金贸”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依托“中华老字号认证,开发竹叶熏腿、即食火腿丝、醇香火腿等73种商品,满足多元化需求。

渠道覆盖:产品进入沃尔玛、世纪联华等大中型连锁超市,覆盖各地农贸市场,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年参保人数达112人,支撑业务扩张。

高端市场定位:竹叶熏腿等特色产品定价高于普通火腿,通过差异化竞争提升品牌溢价,毛利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四、产业融合与三产联动

文旅融合:结合火腿文化博物馆,开发研学课程与体验活动,推动“火腿+旅游”发展,吸引游客了解非遗技艺,延伸产业链价值。

跨行业合作:与服装、文具、办公用品等行业企业合作,拓展副食品、冷冻产品等批发零售业务,丰富产品矩阵,提升抗风险能力。

进出口布局:具备货物或技术进出口资质,产品出口至海外高端市场,年出口额稳步增长,推动“金华火腿占有国内外市场份额。

五、非遗保护与人才培养

非遗传承:总经理张吉林为“竹叶熏腿”非遗传承人,带领团队挖掘传统工艺,培养火腿加工二级技师、高级工等技能人才,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梯队。

技艺创新:在守正基础上创新,研发三年陈火腿等高端产品,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

行业标准制定:参与《地理标志产品-金华火腿》国家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巩固龙头地位。

六、社会效益与乡村振兴

就业带动:直接提供岗位,涵盖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员工年均收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助力共同富裕。

产业扶贫: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养殖户标准化生产,提升猪源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传播:作为“浙江老字号”与“中华老字号”,金贸火腿通过博物馆、研学课程等载体,传播火腿文化,推动非遗技艺活化利用。

七、考察建议与未来方向

技术深化:探索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数据可视化,提升品牌公信力与消费者信任度。

市场拓展: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海外高端市场,年出口额目标提升至2000万元,强化国际竞争力。

人才培养:与高校共建“火腿工艺”实训基地,年培养技术人才,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与非遗技艺传承。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EMBA

罗牛山博士后工作站高级畜牧师

海南大学农业硕导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产业教授

中国农牧行业杰出领军人物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生猪产业十大功勋人物

中国乡村振兴十大先锋人物

湖南农业大学海南校友会副会长

海南省养猪行业协会秘书长

来源:猪场动力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