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民间的秘密宗教:普渡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02:17 1

摘要:普渡道是一个融合佛、道、儒三教的民间秘密宗教,其组织结构严密、教义丰富多样、道众与家族关系错综复杂,有的与家庭断绝了往来,有的则依靠家族关系加入道门。主要流传于广西高山汉族地区。主要经卷有《血盆经》、《王母经》、《救苦经》、《高王经》、《皇经》等。后期,道堂与

桂西民间的秘密宗教:普渡道

◎思恩编辑部

编者按:本文不涉及任何传教、迷信意图,亦无任何违法犯罪引导。仅为介绍特殊宗教群体历史而作,请甄别阅读,谨慎评论。

普渡道是一个融合佛、道、儒三教的民间秘密宗教,其组织结构严密、教义丰富多样、道众与家族关系错综复杂,有的与家庭断绝了往来,有的则依靠家族关系加入道门。主要流传于广西高山汉族地区。主要经卷有《血盆经》、《王母经》、《救苦经》、《高王经》、《皇经》等。后期,道堂与军政界人士存在勾结,更是走向反动,参与了窝藏匪徒、勾结匪徒、资助匪徒等活动。1953年,政府明令取缔普渡道,道首被逮捕审讯,组织被摧毁,财产归公所有,道众被解散安置,普渡道逐渐走向衰落。

(一)

普渡道,又名先天道、万全堂,在广西俗称右江道,融合佛、道、儒三教,以佛教为主导。该道源自广东,清朝顺治年间由江西饶州府人黄德辉创立。光绪初年,广东道首梁道荣遣道徒傅昌中至广西传道,先后在田阳县那满街发展何雅堂,在凌云县逻楼乡发展滕昌顺,为普渡道在广西的传播奠定基础。

1895年,田林县吴幸麟因妻死儿亡心灰意冷,受傅昌中和滕昌顺劝导入道,并在逻楼学道。几年后,吴幸麟获授普渡道天恩职务,归乡后在凌云店平一带传教。后遭土匪打劫,他募集资金买下三川洞,建立云帘寺作为传教据点,田林县普渡道至此有了组织中心。十九代傅道科在四川重庆设“万全堂”为先天道全国总佛堂,普渡道之称始现,吴幸麟后亦将先天道改为普渡道。据传,吴幸麟曾捕得一条三目洞鱼,煮食后家中遭厄运,此事成为他入道契机。

普渡道承袭先天道组织结构,从尊至卑依次为家长、十地、顶航、保恩等,各等级职责明确,字派排列独特。在广西,普渡道各级职务传承脉络清晰,如始任十地为广东清远县人何华翁,后经多人传承;始任顶航为傅昌中,后传至何雅堂、滕昌顺、吴幸麟等。吴幸麟作为重要顶航,选址三川洞建佛堂传教,扩大普渡道影响。吴永坚为保恩,主管多处佛堂道务。谢以藩后期成为田林等地道众实际领导者,地位重要。

▲田林三川洞(三穿洞)

在规模与范围上,普渡道鼎盛时三川洞有超过100名斋众,从1895年至1953年,道首和道众数量众多。主要流传于田林多个乡镇村屯,还向外发展到乐业、隆林等地。普渡道拥有土地、油茶山、房屋、河流等不动产,以及牲畜、法事用具、碓磨、炊具碗盏等动产。经济来源多样,用于供养道徒、购买物品、布施贫徒等。

普渡道组织结构严谨,等级明确,分乾坤两道,教徒需终身独身、素食斋戒,要求严格。这种清苦修行多为历经艰辛的下层劳动妇女所坚持。普渡道特别注重发展妇女教徒,经卷《血盆经》专为妇女设计,宣扬妇女可能遭遇的不幸,吸引她们入教寻求解脱。主要吸引的是生活遭遇不幸的妇女,如中年丧偶、年轻丧子、婚姻失意者,及部分未婚但遭遇不幸或对婚姻不满的女子,她们因生活困顿、精神空虚而加入普渡道寻求安慰和支持。

普渡道的教义兼容并蓄,倡导三教合一。它不拘泥于某一正统宗教,而是灵活变通,以“我”为中心,即认为三教之精髓皆汇聚于“我”。其经典内容繁杂,虽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文字通俗易懂,押韵合辙,多采用老百姓的口头语言,便于背诵和传唱。

普渡道非常重视坛场仪式,擅长举行斋醮降乩活动。它注重筑坛诵经、设斋打醮,入道修身甚至被称为“吃斋”。其经卷中有许多是用于斋醮仪式的,每逢节日必筑坛诵经,有人邀请时也会举建醮降乩。

此外,普渡道还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以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为己任。它认为应该重视人们现实痛苦的解脱,如果生活中诸事不顺,婚姻受到压制,就可以皈依普渡道,逃离尘世,到禅林胜地清修度日。这种不分对象、来者不拒的做法,也是普渡道发展教徒的重要手段,使其在民间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普渡道在田林县的创立时间相对较晚,群众基础相对较弱。它起源于光绪年间,远离村寨,实行集体生活,与群众关系不够密切。然而,尽管如此,普渡道还是在田林地区生根发芽并发展起来。这主要与田林地区的社会环境和汉族聚居地的耕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等因素有关。许多下层妇女在封建族权、夫权思想的严重束缚下,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但又无力反抗,只好选择遁入空门,入洞吃斋念佛,以逃避婚姻的厄运。这些都是普渡道在田林地区得以生根发芽并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田林县普渡道所使用的经典曾遭遇焚毁,但仍有部分保存下来,流传于公安局及社会,主要包括以下数十种经典:

《黄良经》(道教经典,述养生修炼原理)、《皇经》(即《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持诵经典)、《高王经》(也称《王观世音菩萨真经》,佛教经典,宣传诵读可应对不幸)、《地母经》(亦称《地母真经》,歌颂大地为万物之母,尊敬地母可带来好处)、《关圣经》(也称《关帝觉世真经》,劝善书,倡忠孝节义)、《金刚经》(也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佛经基础经典,阐述万物空幻不实)、《救苦经》(也称《佛说救苦观音妙经》,佛经,诵读可离苦难)、《普度真经》(道教经典,演说元始天尊开助度人等)、《灵坛经》(也称《灵宝玉鉴》,道教斋法全书)、《明圣经》(也叫《关帝明圣经》,歌颂行善、弘扬道教的通俗经文)、《灶王经》(也称《太上灵宝补射灶王经》,道教经书,述灶王神祗职责)、《龙王经》(也称《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道教求雨经典)、《土地经》(道教经书,阐述祭祀土地神等的重要性)、《北斗经》(又名《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道教经典,谓念诵可得北斗神灵保佑)、《三品经》(也叫《三品戒》,专讲道教戒法)、《王母经》(道教经典,尤为女斋人所爱诵念,认为王母娘娘是长生不死的象征)、《血盆经》(宣传佛教的经书,尤为女斋人重视)、《五谷经》(又称《太上老君说五谷妙经》,道教经书,祈望岁熟年丰)、《焚香经》(也称《天地经》,主要内容是焚香叩请“天、地、君、亲、师”)、《救劫经》(也称《观音救动经》,佛教七言劝善书,宣称观音告诉世人将有天灾人祸,应奉行忠孝节义等以避免大劫)。

以下为部分典籍简介:

《黄庭经》为道教经典,分《上清黄庭外景经》和《上清黄庭内景经》,述养生修炼原理,为道教徒及修身养性者所重视。

《皇经》即《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叙述天尊说灵宝清净不二法门等,为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持诵经典。

《高王经》也称《王观世音菩萨真经》,为佛教经典,宣传诵读可应对一切不幸和满足一切要求。

《地母经》亦称《地母真经》,歌颂大地为万物之母,尊敬地母可带来诸般好处,不敬则会造下深重罪孽。

《关圣经》也称《关帝觉世真经》,倡忠孝节义等事,为通俗劝善书。

《金刚经》阐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空幻不实,对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

《救苦经》是斋众诵读最多的佛经之一,诵读可离苦难。

《普度真经》为道教经典,演说元始天尊开助度人以及科仪、斋法、符术、修炼、教诫、缘起等。

《灵坛经》也称《灵宝玉鉴》,广搜符箓文字,详载行道仪法,可称正一道之斋法全书。

《灶王经》叙述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灶王是管人类饮食、操一家生死祸福的神祗。

《龙王经》载遇天旱或遭水灾时诵经召龙王即可普降大雨,为道教求雨经典。

《土地经》阐述斋醮诸神时应重视祭祀土地等神祗,它们是主宰水旱丰歉的神衹之一。

《北斗经》谓人们念诵可得各北斗神灵的保佑。

《王母经》认为王母娘娘是长生不死的象征,多念此经定会得道升天、成仙长寿。

《谢天经》:佛教经书,以通俗七言为主写就的劝善经书,宣传要感谢天地诸神、玉皇大帝、观世音等,并鼓吹念此经可永世不入地狱门。

《心经》:也称《般若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书,一卷。为《若经》类提要,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认为此经能除一切苦,是佛经理论纲要之一。

《大悲咒》:也称《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佛教经书,一卷。为佛教忏法作法之书,分十科,虔信观音,依法修忏,可生前消灾得福,死后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观音菩萨咒》:也称《白衣观音菩萨咒》,斋众平常诵念的咒文,多在困难时念诵,祈求观音菩萨保佑。

《光真经》:佛教咒语类经文,颂扬佛法威力,祈求光明普照。

《念鼓咒》:也称《太阴经》,五言、七言兼用的佛教宣传经书,念诵此经可消灾脱难,祈求福寿安康。

《木鱼经》:具有佛教色彩的经文,描述木鱼的制作和用途,以及念诵此经的功德,可普度众生,超升天界。

《弥勒下生经》:也叫《下生经》等,佛教经书,一卷,为弥勒信仰所依主要经典之一,叙述弥勒降生人间、成佛说法的情况。

《娘经》:普渡道常诵经书,受《血盆经》教义影响,叙述母亲辛苦,告诫人们行善积德,尊崇孝道,揉合佛、道、儒三教思想。

(三)

普渡道的教义及宣传方式可概括如下:多神崇拜,普渡道信仰体系中,菩萨、神灵无处不在,主宰宇宙万物,甚至人体器官也有神灵掌控。其信仰对象包括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天地君亲师等,涵盖了自然现象和社会领域的各种神祇,体现了三教合流后清代民间秘密宗教的共同特点。崇尚佛仙,普渡道推崇成佛,吸收了大乘佛教修身成佛的学说,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真正的解脱。其口号为“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强调以佛法普渡众生,注重乐善好施,买生放生等善行。人生罪过论,普渡道认为人生皆罪,动则有罪,甚至日常行为如杀猪屠狗、妯娌吵架等也被视为罪愆。有罪之人需吃斋念佛,诵经敬神,以赎原罪,否则将受三灾六难折磨,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天道承负,因果报应,普渡道相信前人的过失会由后人来承受,善恶行为必有报应。行善积德,虔诚信道修行,可以造福子孙,免除自身的承负之厄。我命在我,普渡道主张命运由自己掌握,而非天定。通过清修,即断绝爱欲、素食斋戒、念经拜佛等方式,可以修得好命。崇尚忠孝节义,普渡道受封建思想影响,强调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认为其可以清灾避难。

宣传方式。打醮:普渡道吸收道教祭祷方法,设坛供斋醮神,借为人父母师尊禳灾祈福而在表章中宣传道义。降乩:降乩是普渡道的一种占卜形式,代表“菩萨神灵显灵告诫世人”。降乩过程中,主乩手和副乩手合作在沙盘上默写出降乩内容,由录字或断字的人员辨认后书于纸上。这种形式增添了神秘性,使不明真相者误认为来自神灵手笔。普渡道的道首在宣传教义、吸收教徒时,会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来说话。对患病者说神佛保佑可消除病痛;对富有者说信佛行善积德可来世成仙变佛;对贫苦者说前世不修导致今生苦难,信佛拜神可来世脱离厄运;对年少者说早入道修黄可早得正果;对年老者说入道可修心养性、延年益寿;对妇女姑娘则说入道修身可免生产之苦等。这些宣传方式使一些无知妇女及迷信的男士信以为真,纷纷入道。普渡道以“普渡众生”为宗旨,吸收道徒不分贫富,富者可以多捐钱财,贫者可以作为劳动力。

入道程序。信教入道需经过考验。初学者需每月初一、十五吃斋念经,称为吃花斋,成为道众。进一步能坚持每月吃斋九天并专心念经者,称为护道。护道生活一段时间后,合格者方可吸收入道吃膏(正道),享有在道堂居住的权利,食宿由道堂负责,称为“众生”。

入道需由道内人介绍,并找引正师、保正师、开示师三师填表签字,上报批准,并在瑶池圣母台前焚化表章,宣誓发咒。入道后需遵守道密,不得反道,并需交纳入道费、念经费、放生费、拜师费等。入道后要服从三师教育,每次念佛拜佛要先向三师叩拜。众生之间不能互相发展,升级需由上一级道首负责填表上报并经审查批准。

清规戒律。普渡道主张清修、素食斋戒,男女分居,终生不婚嫁,不得私自讲话。道徒需受持三皈五戒,即皈依佛、法、僧,并戒杀生、偷窃、邪念、酒肉、妄语。这是约束道众的基本道德观念,体现了大慈大悲、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利利他等思想。

对违反教规者,处罚因人而异。有道职者常偷情,但事情做得秘密,加之别人不敢揭发,故丑事迭出。普通众生违反清规戒律则往往被重罚,甚至有被活埋的极端案例。

主要节日及法事活动。普渡道信奉多位神灵,故其节日五花八门,如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日、四月初八佛诞日等。其中,观音诞日(二月十九)、观音成道日(六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九月十九)是三川洞普渡道道众最隆重的节日,远近道众都会前往道堂念经拜佛。

普渡道道众在穿戴上与佛教徒和道教徒不完全一样,道首穿汉服,男女都不须削发。法事活动主要有:重大的斋醮活动,如观音节庆日念经拜佛多至十日;作道场,为道徒或富家百姓诵经祈福、禳灾等;为普通人念经,根据所求内容而定;外出念经,应百姓之请前往念经作法。

道堂内似乎具有对付一切困难和能满足一切愿望的经书,如镇邪的《关圣经》、敬土地的《地母经》、解难济危的《观音经》等。请经者有请一藏、一藏半、两藏之分,道堂以五千零四十八卷为一藏。大道场需几十人夜以继日念十天。平时道众就在道堂练习念经,不懂就向懂的学,采取能者为师的“教学方法”。

(四)

▲田林三川洞(三穿洞)

三川洞普渡道寺院拥有大量不动产,其中土地是最主要的部分。普渡道继承了禅农并举的传统,占有并经营大量土地。寺院创始人吴幸麟在创立田林普渡道三川洞云帘寺时,就置下了寺院田地产业,后来通过购买和捐赠,寺院田地进一步扩大,遍布三川洞周边地区。这些土地由长短工耕耘,部分租佃给来洞吃斋的众生,收租五成,荒欠不论。所得粮食除供寺院自用外,还用于款待来僧过客和施舍给贫穷的善男信女。

此外,寺院还拥有几十块油茶林,用于生产净油(茶油),满足寺院点灯照明和食用的需要。寺院的房屋包括佛堂云帘寺、道首住房、众生住房和长短工住房等,其中佛堂设于云帘寺,是道堂公产。道首住房根据财富多少而华丽或粗陋,众生的房子则立在下洞,长工的住处相对较差。寺院还占有三川洞的一段河流,作为放生之河,虽然不带来经济收入,但具有观赏价值。

在动产方面,耕牛是最主要且最有价值的财产。寺院在不同时期拥有的耕牛数量不等,多时达十几头甚至二十头。牛一般由洞主或地主所有,有的佃户也有一两头,但总数不及洞主。为了迎送传经师僧、结交达官贵人、运输日常用品,道堂还养有不少坐骑驮马。

道堂还拥有丰富的法事用具,如锣鼓钹钗铙钟铃铛等,全部属于道堂公产。这些法器多用于念大经或作道场等法事活动。此外,寺院还有碓磨、炊具碗盏等生活用具,其中碓磨是佛堂公产,炊具碗盏多为私产。

道堂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粮食和资金两个方面。粮食来源主要是洞主田地上所收租谷玉米,以及道众交的香注费。道众在佛堂大典或念大经的日子交香炷费,以实物代替,解决了道堂善男信女的吃饭问题。

资金来源则有多种途径:一是收入道费,虔心学道之人必须交入道费;二是请经费,平民百姓前来请人念经,钱由自己许,经由佛堂定;三是道场费,社会上善男信女为了超荐祖先亡灵常出资请佛堂僧众作道场;四是恩证恩本费,被提拔的众生必须交钱方能领到恩级证书;五是放债取利收入,道堂将积蓄放债取利以增加收入;六是上级道首资助拨款,田林普渡道与广东道首关系密切,每年领取道款、经书及道具等。

道堂的经费开支主要包括供养道徒、购买香纸、“家事”炊具、牛马以及布施贫徒等方面。洞内道徒的衣食大多由道堂供给,这是道堂经费的主要开支之一。为了满足法事活动的需要,道堂每年还要购买大量香纸。同时,道具和炊具也需要时常更替和更新。由于交通不便,耕作和交通离不开牛马等畜力,因此道堂也要时常购买牛马。此外,普渡道还崇尚布施扶危济贫,做过一些社会救济活动,这也需要一定的经费开支。

(五)

普渡道强调出家修行,这自然涉及到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许多道众因对婚姻不满或生活失意而选择入道,与世俗家庭断绝往来。例如,杨贵、张冬等即是此类。然而,也有部分道众因家中无力抚养,年少时便投亲靠友到道堂学经吃斋,成为洞主的佃户,农禅并修。这类人与家庭关系尚好,甚至在站稳脚跟后回家宣传吃斋的好处,动员亲朋一同入道。

另一方面,富家之人也有因心灵空虚而投亲靠友入洞学经的。这些人大多勤读诗书,略通文墨,进佛堂后学习功底较好,很快由众生升至恩级道职。普渡道的发展途径之一便是以封建宗法制度为纽带,将宗族中乐于修道吃斋之人团聚在一起,形成既像家庭又异于家庭的实体。在有恩级的人员中,吴姓、杨姓占据相当比例,他们多以宗法制度下的同宗伦理关系相连系,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1948年,土匪头子钟日山率众攻打三川涧,掳走大量钱财,并杀死道首吴长与斋人郑春。此次事件使道堂乾坤二道深刻认识到寻找靠山的必要性,自此有意与军政界人士结识,甚至与匪首沆瀣一气。解放前,正恩吴八、引恩杨贵、保恩谢水庭等与国民党香维乡乡长、乐业县伪县长等军政人员关系密切。这些人被待为上宾,常骑高头大马到佛堂住宿,与道首结成亲朋好友。

解放后,普渡道继续与成为匪头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保持联系。当解放军进驻田林、乐业后,匪首黄坤山将家眷携至三川洞躲避,得到吴八、杨贵等人的悉心侍候,并发动道堂僧人为其念经,内容竟是拥护黄坤山,清灭○○○。普渡道与世俗反动势力合流,逐渐走上背离宗教独立的道路,日趋反动,道众日益递减,普渡道渐渐衰落。

本文参考资料:王照远著《桂西民间秘密宗教》

来源:思恩府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