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人类利用“船”这种工具以来,“船难”就始终伴随在人类左右。发生在“五一”假期时期贵州毕节黔西市的游船倾覆事故,说明即使是和平时期船难都难以避免,而战争时期则更是“枪炮无眼”,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船难也正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船难。
自从人类利用“船”这种工具以来,“船难”就始终伴随在人类左右。发生在“五一”假期时期贵州毕节黔西市的游船倾覆事故,说明即使是和平时期船难都难以避免,而战争时期则更是“枪炮无眼”,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船难也正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船难。
一艘带来快乐的船
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人着实是过了一段好日子的。为了让广大民众,尤其是劳工们享受带薪休假,纳粹德国的工会“德意志劳工阵线”(德语:Deutsche Arbeitsfront,缩写:DAF)专门组建了“力量来自欢乐”(德语:Kraft durch Freude,缩写:KDF)组织,旨在提供度假等娱乐活动,利用社会福利向德国人宣扬国家社会主义的优势。
1933年“力量来自欢乐”开设的体操及舞蹈课程
一战结束后,一度暂停的“邮轮游”又再次兴旺了起来,因此KDF成立后也把“邮轮游”作为度假福利的卖点之一。不过和一般的小旅行社不同,KDF背靠国家,因此不仅能组织旅游,还财大气粗地可以造邮轮。1930年代KDF出资建造了多艘邮轮,其中就有本文的主角威廉·古斯特洛夫号。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由布洛姆和福斯造船厂建造,于1937年5月5日下水,船长208.5米,宽23.59米,排水量25,484吨,4×8缸MAN柴油发动机可提供9,500马力(7,100千瓦)的动力,最大航速15节,船上489个客舱可容纳1,465名乘客。她的名字来源于纳粹党瑞士分部领导人威廉·古斯特洛夫,其于1936年被一名犹太医学院学生暗杀,随后希特勒建议以威廉·古斯特洛夫作为新邮轮的名字。
威廉·古斯特洛夫,非常标准的纳粹党棍形象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说起来是为了劳工福利,实际上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在她不算长的作为民用船舶的使用过程中,曾经搭载奥地利人旅游,以说服他们在德奥合并时支持德国,并曾作为海上的投票站,供居住在英国的德、奥公民就德奥合并进行投票。从1938年3月14日到1939年8月26日,该船共进行了60次航行,搭载了8万多名乘客,想必当时不少人还是登上过这艘巨轮,享受了闲适的海洋假期。
不过随着战争的临近,一切都变了,1939年5月20日起,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被德国海军征用,将德国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志愿军”秃鹫军团从西班牙运回德国。KDF也于1939年解散,因为要打仗了,老百姓们没有假期好度了。
1938年时期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来源:Sueddeutsche Zeitung Photo / Alamy Stock Photo)
一艘用来逃生的船
在1939年9月到1940年11月期间,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担任医院船。1940年11月20日后,该船又用海军的深灰色盖住了医院船的白色,作为第二潜艇训练师的宿舍船,一直系留在在格丁尼亚港,离德国人称呼的“但泽”(Danzig)市不远。至于为什么让这么大一艘船白白闲置着,应该首先是德国人不需要跨洋地进行兵员运输,其次邮轮这样的目标实在是太大,不好保护的缘故吧。
1940年时期的作为医院船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注意烟囱上大大的红十字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这一停就是四年多,然而到了1944年底,局势已经向着完全不利于德国人的方向发展了。经过1944年的“十次打击”后,苏军不仅将德军反推出苏联领土,更是已兵临德国边境。德军136个师灰飞烟灭,几个小弟中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都先后退出战争。德意志民族的“龙兴之地”东普鲁士已经处于苏军的全面包围之中。
1945年1月13日,苏联1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5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2个空军集团军共167万人开启了浩大的东普鲁士攻势,与此同时包围圈中仅有58万人的协约国部队,其中大部分是被打残后撤到这里的,武器装备更是奇缺。
东普鲁士战役的地图,格丁尼亚港在左上方的区域
在苏军汹涌的攻势下,海运成为了包围圈内唯一能大量撤离人员的方式,为此德军制定了“汉尼拔行动”,利用船只将德军部队和平民从库尔兰口袋、波兰走廊和东普鲁士撤往德军控制的还未被占领的地区,排水量达到两万吨级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自然成为了撤离的主力。
1945年1月30日星期二,这一天格丁尼亚的气温为零下18摄氏度。码头附近挤满了试图逃往西部的难民和受伤的士兵,而把他们带到码头的马车和行李则漫无边际地散落在城市各处。伴随着德军防空炮声的是呼啸而过、投下炸弹的苏军轰炸机,不时有炸弹丢入人群中上演炼狱般的场景。整个城市的电力和供水系统已经瘫痪,持有“救命船票”的乘客则在士兵的看护下匆匆登上舷梯,庆幸自己死里逃生。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最后一程的船票(来源:Courtesy of the Wilhelm Gustloff Museum)
四年来,船长将第一次命令休眠的引擎启动。下午1点左右,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启航开往基尔。经过登记上船的共有6,050人,包括173名船员、918名海军官兵、373名海军女兵、162名受伤士兵和4,424名难民,据称这一批乘客都发放了救生衣。
船启动没多久就无法动弹了,因为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小船,一些妇女在绝望中举着她们的孩子,请求船员接过去让孩子活命。心软的船员放下了登船网,一部分人顺着网爬了上去,因此最终船上的人数无法估计,有研究给出了10,582这个数字。
2008年电影《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中撤离的场景
按照惯例,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这样的船只至少需要三艘护航舰只,然而同行的只有两艘鱼雷艇和另一艘撤离运输船汉莎号(Hansa),即使这样汉莎号和一艘鱼雷艇很快因机械故障而无法航行又返回了,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近乎于“裸奔”一样航行在冰冷的波罗的海水域。
当时船上有两名管事儿的“船长”——一名是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船长弗里德里希·彼得森(Friedrich Petersen),另一位是第二潜艇训练师的指挥官兼军事运输队长的威廉·扎恩上校(Wilhelm Zahn)。扎恩是一名经验丰富的U艇艇长,他主张在靠近海岸的浅水区,采用“之”字形高速航行并且不要打开灯光。彼得森则认为在深水区直线航行距离更短,且威廉·古斯特洛夫号长期停泊在码头,船体结构承受不了过高的速度。傍晚6时,担任护航的德军的扫雷舰进入这一海域,彼得森拍板打开船上的红色和绿色航行灯,以避免在黑暗中发生碰撞。
威廉·扎恩上校
最终扎恩上校不得不听彼得森的,毕竟这是他的船,然而从“事后诸葛亮”来看,彼得森是错的。此时天空下起了大雪,狂风把破碎的海浪产生的泡沫吹到甲板上的人身上,任何人在这样远低于零度的环境下都很难长时间观察海面,但对于潜艇却是伏击的好机会。
一艘造成悲剧的船
此时,一艘苏联海军的“斯大林”级潜艇S-13号正潜伏在距离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不远处,艇长亚历山大·马里内斯科(Alexander Marinesko)上尉和他的47名船员小心地避开雷区,前往但泽湾进行伏击。约在晚上8点左右,马里内斯科注意到了海平面上闪着红绿灯光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他没有丝毫疑虑就决定击沉这艘船,“他们践踏了俄国母亲,现在正在逃命。它必须被击沉!”
苏联纪念马里内斯科艇长的有票
马里内斯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让他的潜艇浮出水面,绕过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船尾,从靠近海岸的左舷攻击它。晚上9点左右,在距离邮轮不到1,000米的地方,马里内斯科下令鱼雷定深为水面以下3米,四发齐射!
鱼雷发射前,艇上的官兵在雷体上写了一些文字——第一枚写着“为了祖国”的鱼雷在船头附近击中了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第二枚写着“献给苏联人民”的鱼雷击中了船中部靠前位置;第三枚写着“献给列宁格勒”的鱼雷击中了船体中部下方的机舱,切断了电力供应;第四枚鱼雷“献给斯大林”则因为故障没有被发射出去。
描绘S-13号击沉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油画
此时船上的数千人拥挤在甲板下的各个客舱中,忍受着高温、黑暗还有人体及排泄物的恶臭,只希望能逃出生天,一点点热汤和希特勒的演讲成为了逃难人群中微不足道的慰藉。然而随着三声巨响,钢铁、电线、管道、散落的人体等等杂物伴随着数百吨的海水涌入船舱形成黑暗的漩涡。在黑暗和混乱中人们呼叫着想要逃命但基本上都是徒劳,因为-10度以下的海水会很快抹去绝大部分逃生的希望。
人们不顾一切的想逃生,蜂拥的人群堵住了楼梯间和通道,许多人因此而被踩踏至死。成功爬上甲板的人争先恐后地登上为数不多的几艘救生艇,然而许多固定救生艇的吊柱上都结满了冰,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救生艇放下水。还有的救生艇因为不正确的施放方式从几十米的高度直接拍到了海面上,艇上的人很快在冰海中失去了踪影。
2008年电影《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中船只倾覆时
被击中后不到四十分钟,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彻底侧翻在冰海上,十分钟后,该船以船首下沉的角度逐渐沉没,最终位置为北纬55°04′22″、东经17°25′17″,距离现波兰城镇韦巴(波兰语:Łeba)海岸以约东约19海里,44米深的海底。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等几艘造成重大伤亡的巨轮沉没的时间及位置
诡异的是,据幸存者称,这艘巨轮在下沉时电力恢复了,整艘船灯火通明,倒是间接帮助了不少人获救。在船下沉的过程中,冰海上的幸存者还能看到被困在船舱里的人绝望着拍打着船舱玻璃,最终随船堕入了冰冷的黑暗;一开始还紧紧抓住救生艇边沿的手指,也慢慢在绝望中松开……
伴随护航的鱼雷艇狮子号(德语:Löwe)一边发送SOS通知周围的德军舰艇,一边立刻展开救援,最终包括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在内的多艘舰艇,都聚集在该地区进行救援,一共救起1,252人,其中包括彼得森船长和扎恩上校。在此期间因为疑似观察到苏联潜艇,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选择了离开,其他舰艇投下的深水炸弹,没炸到苏联人,却不幸炸死了一些海面上的幸存者。
最终据估计有7,000到9,400人葬身于波罗的海的波涛中,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这也是人类历史中最严重的船难,是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船造成死亡的5-6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有尸体被海浪带到波罗的海的沿岸。
电子游戏《战舰世界》中的苏联S级潜艇
马里内斯科上尉指挥的S-13号没有被任何伤害所波及,随后几天仍然继续在这一海域进行巡逻,并在2月9日至10日夜间又击沉了另一艘德国船只冯·施托伊本将军号(SS Generalvon Steuben),造成约4,500人死亡。这样马里内斯科与S-13号在苏联潜艇部队中是击沉吨位最多,同时也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艇长和潜艇。
不过颇为讽刺的是,马里内斯科这个人不算是什么好人,他因酗酒和嫖妓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也因此当时没得到“苏联英雄”称号而只获得了红旗勋章,1945年10月他还被苏联海军开除了,直到1960年才恢复了三级上尉的退休金待遇,1963年11月25日,他因癌症去世,直到1990年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个“胜利日”时,他才被总统戈尔巴乔夫追授了“苏联英雄”称号。
一直以来,关于马里内斯科击沉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很多人颇有微词,认为其有悖于战争道德。不过即使抛开国仇家恨不谈,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当时船上装有高射炮,是一艘武装船只,击沉她是完全符合战争法则的。只能说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不幸,根本原因是纳粹德国贸然开启了一场连自己都无法停止的战争。
参考资料:
[1] MV Wilhelm Gustloff
en.wikipedia.org/wiki/MV_Wilhelm_Gustloff
[2] Sinking the Wilhelm Gustloff
warfarehistorynetwork.com/article/sinking-the-wilhelm-gustloff
[3] The Nazi’s Wilhelm Gustloff – the World’s Worst Maritime Disaster
lost-in-history.com/the-worlds-worst-maritime-disaster-ms-wilhem-gustloff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