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服饰”的若干思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0:17 1

摘要:服饰消费和旅游消费同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服饰产业和旅游业皆是我国的重要民生产业。推动服饰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饰产业创新发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服饰消费和旅游消费同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服饰产业和旅游业皆是我国的重要民生产业。推动服饰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饰产业创新发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旅游活动是发生在异地非惯常环境中的短暂的生活体验,离不开生活要素的支撑。在人们的四种基本生活需要中,“食”“住”“行”都被列入旅游活动基本要素的范畴,唯独不见“衣”的身影。在创新消费场景、繁荣文旅消费的当下,关注服饰的活动匹配需求、文化符号属性与体验代入功能,推进服饰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衣”成为旅游活动的潜力要素

“衣”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不仅是遮羞蔽体、御寒保暖的需要,还可以起到装扮修饰、表达礼仪、彰显个性的作用。西汉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指出:“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唐末五代文学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出的“丰衣足食”,成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基本愿望。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中,将“衣食住行”合称为人的四种需要。

在过去,旅游者通常穿着日常服装踏上行程,一般不会为旅游活动专门购置服饰。随着旅游产品的细化,户外运动和休闲度假日益兴起,产生了登山鞋、雪地靴、防寒帽、防晒衣、冲锋衣、滑雪服、沙滩裤、速干衣、骑行服等功能性服饰。20世纪90年代,旅游鞋、旅游帽、休闲装等适应休闲旅游需要的服饰曾风靡一时。

与此同时,服饰是旅游目的地辨识度极高的文化符号,是地方特色的鲜明体现。比如,大理白族姑娘的头饰便隐含着“风花雪月”四大景观元素。在广西,服饰甚至成为区分不同族群的标志,如黑衣壮、白裤瑶、红头苗。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与服饰相关的传统节庆,如云南永仁赛装节、广西龙胜晒衣节等。为了体验地方文化、记录珍贵瞬间、留下美好回忆,有些旅游者会在景区景点租借民族服装拍照留念。在受热播影视剧影响的旅游地,穿着主角同款服饰打卡成为不少旅游者的选择。

随着旅游产品的升级,服饰逐渐成为旅游者融入场景、增强仪式感、获得沉浸式体验的重要媒介。在近年兴起的旅游地剧本娱乐产品中,旅游者首先要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换相应的服装,然后再按照剧本情节进行“演出”,如云南景洪曼听公园的《春欢千年婚约》、江苏无锡荡口古镇的《荡口风华录》等。在一些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地,不少旅游者受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穿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开展旅游活动,体验当地人或剧中人的生活,如河南洛阳的洛邑古城、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江苏苏州的肖家巷“旗袍一条街”等。入乡随“服”,让观赏者变为“剧中人”,赏景人变身“画中人”,旅游者真正成为主角,旅游地变为舞台,旅游活动的沉浸感得以提升。

“旅游+服饰”的地方实践

在旅游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关注到游客的隐性需求和服饰的特殊作用,在“旅游+服饰”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海南岛服、大理白族创意服饰和洛阳汉服旅拍。

海南岛服——“把海南穿回家”。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夏威夷、巴厘岛等地的岛服被引入海南。这种宽松适体、价格适宜的服装,因为样式简洁大方、色彩艳丽缤纷、图案争奇斗妍、地方特色浓郁、适合热带海滨穿着,受到游客青睐,成为海南岛的标志性服饰。穿着岛服的游客,成为一张张宣传海南的流动名片。资料显示,2012年6月,海南生产岛服的厂家有30家左右,其中品牌厂商有13家,包括“丝妮雅”“维特张”“椰风海韵”“南海印象”“金椰”等。近年来,海口中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成立了“海南岛服”设计研究课题组,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了“浪花”商标,推进海南岛服创新发展与品牌化。此外,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委托海南省服装协会和海南舒尔逸服饰有限公司共同策划、设计、制作的会议服饰——“鳌服”(即“博鳌衫”)成为一抹亮色,礼仪接待旗袍也从最初的东南亚风情旗袍筒裙改为具有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黎锦旗袍。

大理白族创意服饰——“最炫民族风”。大理市拥有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白族刺绣技艺(省级)、白族羊毛毡制作技艺(省级)、洱海区域白族服饰(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社区居民至今保留着传统节日期间穿着民族服饰的习惯。其中,扎染与白族服饰富有地方特色、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旅游演艺、体验式购物及企业员工工装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素有“扎染之乡”的美誉,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璞真扎染厂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为代表的“展示+传承+体验”模式和以大理市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为代表的“展示+创新+体验”模式,推动了扎染产品的多样化,让遮阳帽、头巾、围巾、披肩、T恤、坎肩、短裤、长裤、连衣裙、半身裙、毛衣、布鞋等既体现传统技艺又具有创新元素的服饰在旅游舞台上大放异彩。除了扎染,体现民族风、凸显文艺范、具有设计感的创意休闲服饰日渐成为一道风景线,孕育出“雀云裳”“南诏布衣”“凡依原创”等服饰品牌,原创服饰小店数量众多。近年来,白族创意服饰与妆造、旅拍、婚拍相结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洛阳汉服旅拍——“穿着汉服去旅行”。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区众多。随着《唐宫夜宴》《风起洛阳》等古装影视作品走红,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助推下,洛阳掀起了汉服旅拍热。各大景区举办全国汉服短视频大赛、国风穿越节、“汉服+剧本娱乐”等活动,推出“游客身穿传统汉服即可享受免费游景区”等措施,带领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十三朝古都的浪漫。穿着汉服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游览,好似穿越到盛唐时期的“神都”,又仿佛行走在天然的摄影棚,还能拍出具有纪念意义和社交价值的美照。洛阳市乘势而上,成立洛阳汉服研究院、洛阳市老城区汉服文化行业协会、“洛阳·牡丹颂”汉服文化展示中心、云之裳华服产业园,着手培育涵盖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直播、配饰制作等服务的全产业链,孵化“汉服+演艺”“汉服+剧本娱乐”“汉服+研学”“汉服+节会”“汉服+文创”等新业态。在汉服“浓度”最高的洛邑古城,周边就有汉服店300余家,甚至出现了“汉服一条街”。

推动“旅游+服饰”的对策建议

“衣”是旅游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旅游者体验地方文化、融入消费场景、与旅游地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媒介,是提升仪式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服饰消费和旅游消费同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服饰产业和旅游业皆是我国的重要民生产业。推动服饰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饰产业创新发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充分发挥已有旅游载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各地已经创建申报了一定数量的服饰类A级旅游景区(如浙江新昌达利丝绸世界、河北宁晋童泰文化旅游产业园)、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如福建晋江七匹狼工业园、四川南充六合丝绸博览园)、观光工厂(如福建石狮大帝集团),为推进服饰与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突破“企业文化展示+产品展销”的初级发展模式,关注细分市场和文旅赛道,结合用户参与设计、激光3D量体、智能制造、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瞄准高原观光、森林休闲、山地运动、温泉康养、海滨度假、冰雪旅游、婚礼婚庆、毕业旅行等消费场景,结合所在地域的主导旅游产品,研发生产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民族风情、技术含量和体验功能的旅游服饰产品。

灵活推进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空间。生活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服饰类非遗是非遗生活化传承的生力军,且积累了杭州丝绸、苏州刺绣、大理扎染、丽江披肩、凯里苗绣等丰富经验。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结合各地实际,通过演艺剧场(舞台)、创意市集、节会展销、旅拍基地、非遗工坊、文化院落等方式,推进纺纱、织布、印染、刺绣、缝制及其他相关技艺类非遗融入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旅游空间,创新玩法、业态与产品,丰富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

积极策划组织服饰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活动。节庆会展是集中展示各地服饰文化与服装产品、促进文化服饰创意设计交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旅游与服饰、商贸、创意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学习借鉴“壮美霓裳”广西民族服饰秀、内蒙古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西藏“衣脉相承”服饰文化周、湖南长沙汉服节、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服饰文化旅游节、浙江嘉善西塘汉服文化周、“敦煌潮韵 丝路霓裳”敦煌国际时尚周、四川凉山火把节彝族时装秀、云南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节、贵州凯里苗侗风情园“村T”(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海南五指山民族时装“村秀”等成功经验,根据各地实际策划举办服饰文化类旅游节庆会展活动。

除了游客之外,还应考虑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服装的高质量供给。旅游尤其是酒店是国内较早要求按照岗位统一着装的行业。可以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高职业服装的特色、内涵与质量。例如,无锡文旅集团按照“一景一服”的理念,为鼋头渚、蠡园景区票务和导游人员量身定制了工作服,让景区员工形象也成为一道城市风景。大型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及其他旅游服务企业可以考虑借鉴“一景一服”理念,与服饰创意设计机构、服装生产厂家合作,为员工定制化提供不同季节的工作服,还可以考虑学习北京冬奥会“花式”工作服的经验,为参与体验活动项目、参加大型节庆会展的游客提供特定服装。(李庆雷 陈重武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