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策“十五五”丨王裕雄:“十五五”从供需两端发力加速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0:11 1

摘要:展望“十五五”,体育消费将呈现哪些特点?如何更好地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主任王裕雄。

——访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主任 王裕雄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展望“十五五”,体育消费将呈现哪些特点?如何更好地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主任王裕雄。

01

“十五五”时期,我国体育消费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体育消费持续火爆。在您看来,展望“十五五”,我国体育消费潜力有多大?

王裕雄:当前,我国以冰雪运动、赛事经济为代表的体育消费持续火爆,其背后的原因有多种。特别是具有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是内在发展规律使然。所谓内在发展规律是指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运动参与和体育消费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从北美和欧洲有关国家的经验来看,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其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开始爆发,并在此后很长周期内保持了快速增长。与此类似,我国自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体育消费开始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复合名义增速达到12.5%。目前,这种快速增长趋势更加明确。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2024—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5.7%。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按照相关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十四五”期末,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超过2.8万亿元。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与北美和欧盟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无论是人均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还是运动健身休闲参与率及参与深度都存在不小差距。体育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健康、社交、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元化需求,这不仅是消费行为,还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体育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可能还会不断提升。可以说,我国正在形成规模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五五”时期,我国体育消费规模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02

扩大体育消费面临的主要障碍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十五五”时期,扩大体育消费面临哪些主要障碍,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力?

王裕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体育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十五五”时期可支配收入还将保持与国民经济一致的增速,这将为体育消费的增长创造条件,也是我们考虑体育消费增长的重要前提。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体育消费“广化”和“深化”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所谓“广化”是指让参与体育消费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居民的运动健身休闲参与率总体不高,运动参与习惯和运动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十年前,德国15岁以上人群每周参与体育健身休闲运动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65%,芬兰达到了近80%,而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2024年我国居民运动健身活动参与率仅为49.6%。所谓“深化”是促进已经参与体育消费的群体不断实现消费方式升级。目前,我国居民更多的是参与一些技术门槛低的运动项目消费,很多技能门槛高的运动项目人群比重显著偏低。从需求侧来看,这些是制约我国体育消费增长的主要短板。

供给侧也同样存在诸多短板。第一,现有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第二,竞赛表演性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职业体育发展滞后,人们观赏高质量精彩赛事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费潜力无法释放。第三,市场主体在有效供给上还存在很多挑战,盈利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可能来自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特别是体育服务消费水平偏低,需要通过不断的商业模式创新来解决。

03

释放体育消费潜力需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十五五”时期更好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有哪些建议?

王裕雄:释放体育消费潜力,需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从需求侧来看,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体教融合,加大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力度,让每个青少年掌握1项以上运动项目技能,培养运动项目终生爱好者;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特别要重视老年人运动健身需求。此外,要加强健身文化和科普宣传,深化人民群众对于科学运动健身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居民运动健身参与率。从北京冬奥会以来我国冰雪消费和冰雪经济的快速发展经验来看,运动项目普及带动体育消费增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供给侧来看,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很重要。

一是补齐观赏性体育竞赛表演产品供给短板。要加快发展职业体育联赛,推动“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冰球、围棋等职业联赛的改革和发展,鼓励网球、自行车、拳击、赛车等更多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加快发展职业赛事。要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全年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

二是大力促进体育消费的融合创新。融合创新一方面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在线下融合创新方面,要进一步推动体育消费场景和旅游、文化、娱乐、购物等人们生活中的各类场景深度融合,继续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活动的实施发挥赛事活动对消费的关联带动作用,释放消费潜力。在线下与线上融合创新方面,要推动线下赛事和线上社群的融合发展,同时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健身,特别是加快探索发展社区互联网健身房。在线上消费场景融合创新方面,要围绕包括赛事直播在内的各种体育视频内容打造线上商业生态场景,满足消费者边看边买的一站式线上购物需求。在虚拟与现实体育消费融合创新方面,要实现线下现实运动场景与线上虚拟场景的融合,打破时空约束,更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大力培养运动项目人群。

三是加强支持政策供给。要着力解决体育供给特别是赛事供给中的外部性问题,大力支持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乘数效应显著的各类赛事发展。加强包括户外运动目的地、体育消费集聚区、城市体育商圈建设,打造一大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体育消费空间载体和场景。统筹谋划体育消费与健康消费、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发展,抓住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程中开拓体育消费增长空间。此外,消费支持机制要更加科学。以消费券为例,许多地方都发放消费券,这对推动本地居民体育消费,以及吸引区域外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发挥消费券的杠杆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一些地方尝试将消费补贴与“学会运动技能”挂钩,通过补贴支持培养运动项目的爱好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