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全世界给孩子——记中国烟台SOS儿童村“妈妈”刘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1 19:10 1

摘要:妈妈,不一定是血缘赋予的身份。在中国烟台SOS儿童村,有这样一位“妈妈”——刘琳。她“中途转行”, 用尊重与理解,拥抱每个孩子的不同。她并非天生的母亲,却在长期的选择、坚守与陪伴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妈妈”。

烟台融媒5月11日讯(胶东在线记者 孙子研 通讯员 华丽)妈妈,不一定是血缘赋予的身份。在中国烟台SOS儿童村,有这样一位“妈妈”——刘琳。她“中途转行”, 用尊重与理解,拥抱每个孩子的不同。她并非天生的母亲,却在长期的选择、坚守与陪伴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妈妈”。

刘琳走进中国烟台SOS儿童村,是一次“机缘巧合”下的选择。

一个朋友在儿童村的义工经历让她对儿童村产生了好奇与向往。彼时单身的她,来到这里后发现各方面都非常符合自己当时的状态。“有孩子的陪伴,各方面都挺好,”这份简单的契合感,让刘琳从妈妈助理做起,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立照顾三个年龄跨度从3岁到16岁的孩子的家庭妈妈。

她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立下“不婚”的誓言,而是“生活规划恰好和这份工作合拍”。但走进这个岗位后,她收获的远远超出预期。“孩子们治愈了我很多。”刘琳说。面对孩子,真诚的付出总能收获加倍的回应,这种纯粹的情感,不仅填补了她人生中的某些空白,也让她体会到为人母的圆满与幸福。

作为新一代的儿童村妈妈,刘琳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是她工作的重点之一。许多孩子因原生家庭原因,学习基础差、缺乏正确方法。她形容自己像“中医把脉”一样,用极大耐心去了解、引导。此外,她还照顾一名3岁的发育迟缓儿童,每天坚持四小时康复训练,风雨无阻,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她深知,这些孩子过去的创伤让他们更需要理解与专业疏导。

在育儿方式上,刘琳秉持“接纳、不定义”的原则。她坦言,最初也曾误入“是不是因为他家庭不好所以有性格缺陷”的思维误区。但后来她意识到:“当你把他们当作普通孩子看待时,很多问题其实并不特殊。”观念的转变,让她更从容,也更贴近孩子们的心灵。

刘琳主张“多看、多听、多学”,不断吸纳教育新理念,并结合实际不断试错、调整,寻找最适合每个孩子的路径。担任助理期间,她组织了“暑期运动嘉年华”“360行面对面”等品牌活动,探索“一心两发力,三多四精准”的普法教育模式,助力儿童社会化成长。她撰写的《烟台SOS儿童村多元策略,助力孤困儿童看见职业未来》一文,也在《社会与公益》上发表。

孩子的点滴成长,是刘琳最珍贵的回报。一个曾经有些“公主病”性格的女孩,用村里活动攒的积分给她买了面霜,还细心叮嘱“好好保养”,让刘琳倍感温暖,“被孩子爱着的感觉,是很满足的。”

刘琳身上,体现着一种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对职责持久不变的担当,以及在平凡琐碎中绽放出的巨大韧性。她用行动证明,没有血缘的牵连,也能撑起一个“家”。

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刘琳坚定前行。她的故事,以及无数像她一样的SOS儿童村“妈妈”的故事,共同构成了这个特殊群体爱的群像。她们不仅为孤困儿童提供了温暖的物质生活,更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成长的引导与家的归属。

在这个母亲节,让我们致敬这些“选择成为母亲”的人——

她们用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母亲?母亲,是即便没有血缘,也甘愿为你守候的人。

本文来自【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