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长黄克诚不显锐利之气,实则早已把战局看得透彻。当杜聿明嘲讽这支“八路军的小师”时,他的下属向他通报了一个惊人消息:“这个师,有三万五千人!”
1945年的冬季,锦州的旷野之中,战火的硝烟始终未曾消散。
就在这个时候,一支安静却极具冲击力的队伍正穿过风雪,无声无息地逐渐接近。
新四军第三师是一支能使对手做出错误判断、让盟友感到安心的精锐部队。
师长黄克诚不显锐利之气,实则早已把战局看得透彻。当杜聿明嘲讽这支“八路军的小师”时,他的下属向他通报了一个惊人消息:“这个师,有三万五千人!”
一个师竟然会有如此众多的人员?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支精锐部队?
1941年,皖南事变的战火方歇,九千多名将士血洒青山,令人痛心不已。
同样是在这最为困难的关头,黄克诚挺身而出。
皖南战火的硝烟在他身上尚未消散,他的双脚却已迈向重建之路。
上级作出重建新四军军部并组建新的各师的决定,在众多将领里,黄克诚身负重任,出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
倘若把一支军队视作一棵大树,那么黄克诚恰似深入泥泞里的树根。
他眼前呈现的,是如同荒芜焦土般的现状——士兵们分布在各个地方,队伍编制杂乱无章,物资十分短缺,就连一套干净整齐的军装都难以拥有。
然而,他心里更清楚,当下并非沉浸于哀伤的时刻,而是再度燃起战火的起始。
黄克诚开启了艰难的整编工作,把老战友洪学智调来,让其担任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做事干脆利落,对战术有敏锐的洞察力,是战场上的“全能选手”。
再度任命年少却多次立下非凡功绩的刘震为副师长,这位年轻将领曾多次率领部队进行奇袭,作战风格果敢勇猛。
除此之外,日后在军事领域声名显赫的张爱萍、韦国清、吴信泉等一众将领,也先后加入了这支刚从破败中重建的部队。
三师的根基不算深厚,然而其内在热情澎湃。
在最初创建之际,它管辖着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这三个主力旅,每一个旅都留存着一段和日寇激烈拼杀的战斗记忆。
之后又增建了一个独立旅以及三个特务团,到1945年之前,兵力急剧扩充到了3.5万人之多。
倘若再把各个地区根据地的地方武装算进来,这支看似刚刚诞生的队伍,实际上早已成为不容轻视的劲旅。
在黄克诚引领下,第三师的战士们日夜开展训练,从队列操练到实战演习,从夜袭行动到野战突击,每一项科目都得到严格落实。
他们既无充足的物资供给,也无整齐划一的着装,然而,他们拥有的是历经无数次绝境逢生所练就的默契与忠诚,是同民众紧密相连、亲如一家的深厚基础。
这支部队于山河破碎之际,逐步积累起自身的力量,最终发展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钢铁之师。
恰恰是这支部队,于后续的东北战场之上,成为了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
1945年,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读了《终战诏书》,历经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至此宣告结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风波已经平息,全新的战场正急速开启。
于华东一处简易的指挥部里,黄克诚独自来回走动,他好似听到了更为遥远的动静——那是来自东北的号角声。
那个时候的东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各地分布着日军遗留的军火仓库,苏联红军还未全部撤离,美军正帮助国民党将部队通过空运提前部署控制。
蒋介石妄图借助美国的飞机、火炮以及人力来抢占东北这一关键区域。
然而,我党的状况却是,在出兵方面呈现出行动迟缓的态势,行军路线存在艰险之处,兵力部署也处于分散状态,面临着诸多困境。
在党中央还未作出具体战略安排之际,黄克诚就精准地察觉到局势的危急,他没有坐等指令,而是马上草拟了一份电报。
电报篇幅虽短,但话语掷地有声。他提议要增派部队前往东北,强调若无法将诸多根据地连成一片,便难以取得重大胜利。
这是一场鲜有的以个人名义发报建言的举动,他心里明白,这么做也许有些冒失,然而他更知晓,东北乃是后续左右整个中国局势走向的关键所在。
实践表明,他的推断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不久之后,党中央的回电证实了他的远见卓识——做出迅速安排主力部队挺进东北、创建根据地以争取主动的决策。
然而,理想是一回事,真正的难题绝非仅仅是战略决策那么容易。
差不多所有的军队都采信了一种广为传播的说法:
东北地区兵工厂遍布,枪炮弹药俯拾皆是,带不带武器没什么要紧的。
因此,不少部队在向关外进发之前,把手中的武器留给了负责原地防御的部队,以轻便的装备出发,期望抵达东北之后能够实现自身的物资补给。
然而黄克诚并不轻信这些言论,他仅仅坚信战争的根本实质。
部队一旦踏入一片全新的战区,失去了原本根据地的群众支持,既缺武器又少衣物,恰似无根之萍,难以站稳脚跟。
他立刻做出决定,新四军第三师全体人员出征时要带上全部装备,各类轻重武器一件都不能少,就连棉衣棉鞋也得准备充足。
他再三强调:“别心存幻想,也别靠运气,咱们是去作战的,不是去占便宜的。”
当时,这一决定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人觉得他过于小心,还有人称他“保守”,但黄克诚始终坚持己见,仅仅吩咐后勤处将武器逐个清点,核实子弹数量,并规划好运输次序。
在即将出征的前一晚,黄克诚凝视着身后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队伍。
他们每个人都裹着厚实的棉衣,背负着装满弹药的背包,紧握着各类枪炮,目光坚定且毫无惧色。
这并非一群拖儿带女、妄图凭运气拼凑装备的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早已为持久战做好充分准备的钢铁劲旅。
同一时间,众多兄弟部队在东北大地正为枪支弹药发愁,打仗只能依靠缴获敌军的武器,不少战士光着脚参战,衣服也很单薄,甚至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被冻死冻伤。
新四军第三师的抵达,宛如一场适时而降的甘霖。
他们属于数量稀少、配备全套装备入关的主力队伍,不但提升了自身作战能力,还为东北根据地的稳固给予了有力保障。
黄克诚的坚守,不但未被证实为“保守”,反倒成了整个局面的转折点。
这所有的一切,在他于那个黎明站在出征队伍队列前时就已然注定。
在锦州城里面,白昼时分国民党的旗帜才刚插到城头,杜聿明站在城墙上,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这时的他,正斗志昂扬地指挥着第13军、第52军开展五百公里的长途奔袭行动,如闪电般迅速突入东北要塞锦州。
“八路军的新四军,不过是些南方的小股游击队而已。”
作战会议上,他满脸毫不遮掩的轻蔑,对着参谋们讲道:“就算来了一个‘师’,能有多少人?五千?七千?根本不值得担忧。”
参谋们也没有明确表态,毕竟在之前和解放区部队的作战中,八路军一个“师”的兵力通常也就几千人。
杜聿明有充足理由认定,那些凭借游击战术发展起来的部队,难以成就大事业,更没有能力对他那装备清一色美式武器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构成威胁。
然而,才过了短短几天,他就被现实狠狠打脸。
一份从前方传来的情报打乱了他所有的预想,手下人跟他说:
新四军第三师,师部已到达锦西江家屯,该师全部兵力达三万五千人,所有人员都配备制式武器,军队面貌严整有序。
杜聿明险些将手中的茶碗掉落,惊声道:“三万五千人?”
这难道是一个师的数量?其兵力比他一个整编军的还要多!
并且这些人并非赤手空拳进入关内,而是手持武器、身着铠甲参与战斗。
此时他才明白,自己所低估的,不只是人员数量,更有一个人的智谋,此人便是黄克诚。
由黄克诚带领的新四军第三师,那时正驻守于锦西以西的江家屯,此地距锦州仅有五十公里远。
他并未贸然前进,而是步步为营,把部队部署在周围的高地以及交通要道上。
尽管锦州存在国民党势力,然而局势尚未稳固。城内的国民党军队因长途奔袭而疲惫不堪,后勤补给也极为不畅。再加上对手突然发起强劲攻势,这使得原本摩拳擦掌的杜聿明,不得不放缓行动节奏。
从那一瞬间开始,东北民主联军便不再独自战斗。
他们能够着手谋划向后撤退、重新编组、开展训练以及建设根据地,无需再被迫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
新四军第三师历经多年战火的洗礼,而这种“未开战便先显威严”的气势,正是其真实的体现。
黄克诚以沉默传达力量,敌我双方的形势,自此缓缓改变。
如今的形势,已不再是各自为战的游击作战和近距离交锋的小范围争斗,而是一场全面铺开、气势恢宏的战略较量。
由黄克诚带领的新四军第三师,不光带来了弹药、斗志以及整编的能力,还带来了一种在东北从未有过的正规军态势。
踏入东北之后,三师最早在锦西、义县周边地区安营扎寨,此地是一个攻可进取、退能坚守的关键地带。
此时,林彪所带领的部队尚处于混编和调整时期,其中既有原先八路军派遣的先遣队伍,也有新纳入的地方民兵以及投诚的伪军部队。
纪律良莠不齐,训练有所欠缺,作战协同能力匮乏,刚组建的东北野战军迫切需要骨干力量。
黄克诚抵达后不久,二人很快取得了联系。其中一人在作战指挥方面颇具专长,另一人则更为沉稳,他们迅速形成了默契:
三师不但要投身作战,还应充当插入东北核心区域的关键力量,为东北野战军搭建起基本架构。
黄克诚对其部队采取作战和建设双线路的部署方式,一方面开展支援工作,另一方面着手开展新兵培训、散兵整编工作,持续不断地为东野输送符合要求的骨干和干部。
在黄克诚提出建议后,三师依照“以旧带新、以强带弱”的原则,对建制开展有序拆解与重组工作,改编成了多个新的纵队。
最先的是第七旅,其被改编成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16师,旅长由黄克诚亲自挑选的指挥员彭明治担任。
这支部队后来被称作“战神部队”,是之后攻克辽沈地区、进军关内的核心力量,梁兴初等名将也都曾担任过师长一职,最终发展成声名远扬的43军127师。
第八旅紧跟而来,被编入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称为第4师,由张天云带领。这支部队后来在长春、四平、抚顺等战役里多次建立奇功。
辽沈战役结束后,该部队被编为39军115师,是东北野战军历史上的王牌部队之一。
随后,第十旅、独立旅以及独立团同样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调整与整编工作。
由黄克诚培养出的司令部与政治部骨干,再加上余下的一个团,共同组建了西满独立第五师。之后,该师转归第十二纵队,成为其第36师,达成了从指挥体系到战斗体系的全方位融合。
那些重新编组之后的纵队和师团,构成了后来东野五大主力的核心部分——二纵、六纵、七纵,其中大多数都来自三师的传承。
黄克诚在完成第三师的整合与调配之后,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持续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一职,同时还兼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和政治委员,之后又转任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委员。
他已不单单是一名师长,而是成为了整个战区政治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关键核心人物。
他构建的后勤保障系统,在之后的辽沈战役里成为物资供应的支撑。
当战争的火焰蔓延到山海关之外,当解放军胜利的炮声在辽河两岸响起。
人们最终领悟到,这片冰雪覆盖大地的胜利,自黄克诚率领三万五千名士兵、携三万五千支枪械、着三万五千双棉鞋踏入东北的那日起,就已默默埋下伏笔。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