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如买?刘华清上将力排众议:歼10背后的大国抉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0:41 2

摘要:1992年6月,当首批苏-27战机披着俄军徽降落在安徽某机场时,围观的飞行员们发出阵阵惊叹。这型翼展14.7米的重型战机,凭借"眼镜蛇机动"震撼过巴黎航展,其航程与火力远超中国空军现役装备。但在掌声背后,一场关于中国航空工业命运的激烈博弈,正围绕着歼-10项目

1992年6月,当首批苏-27战机披着俄军徽降落在安徽某机场时,围观的飞行员们发出阵阵惊叹。这型翼展14.7米的重型战机,凭借"眼镜蛇机动"震撼过巴黎航展,其航程与火力远超中国空军现役装备。但在掌声背后,一场关于中国航空工业命运的激烈博弈,正围绕着歼-10项目悄然展开。

一、苏-27的震撼:当"别人家的孩子"摆在眼前

1989年,中苏军事技术合作重启。在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空军基地,中国考察团第一次近距离目睹苏-27的飞行表演:战机如银箭般直插云霄,在12000米高空突然失速,机头下垂却奇迹般改出——这是西方闻之色变的"眼镜蛇机动"。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林虎将军后来回忆:"当苏-27做出那个动作时,我们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天空芭蕾。"

性能对比悬殊到令人窒息:苏-27的最大航程达3790公里,是歼-8II的2.3倍;配备的R-27空空导弹射程超100公里,而同期中国最先进的PL-5导弹仅能打20公里。在随后的内部会议上,"造不如买"的声音迅速蔓延:"与其花20年搞歼-10,不如集中资金引进苏-27,迅速提升战斗力。"某部门甚至提出方案:暂停歼-10研制,用省下的经费购买2个团48架苏-27。

关键时刻,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拍了板:"苏-27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歼-10是咱们自己的孩子,再难也要把它拉扯大!"在1990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他敲着桌子强调:"买飞机只能解一时之渴,买不来技术主权,更买不来国防安全的主动权!"这番话如重锤敲醒了迷雾中的决策者——当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舰船吨位亚洲第一,却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最终葬身在黄海波涛之中。这个教训,不能再重演。

二、F-16的陷阱:当"免费午餐"露出獠牙

几乎在考察苏-27的同一时期,美国向中国抛出了"和平珍珠"计划。1990年,洛克希德公司带着F-16C/D模型来到北京,承诺"购买12架即免费升级航电系统"。面对这款在贝卡谷地空战中击落52架敌机的"空中杀手",军方内部掀起激烈争论。但当航空工业部将F-16拆解测绘时,却惊出一身冷汗:

- 发动机从F100-PW-229降级为F100-PW-220,推力下降23%,超音速巡航能力被阉割

- 雷达天线直径缩小40%,探测距离从150公里缩水至90公里

- 火控系统删除对地攻击模块,仅保留最基础的空战功能

- 合同附件明确:关键部件每五年必须返厂检修,费用另计;禁止与俄制武器数据链兼容

更致命的是附加条款:"中方不得逆向研究相关技术,美军有权随时派员检查装备部署情况。"这哪里是军购,分明是给中国空军套上"电子枷锁"。时任航空工业部部长林宗棠拍案而起:"当年李鸿章买'镇远舰',至少还能挂龙旗!今天我们买F-16,难道要在机身上刷星条旗?"

刘华清在听取汇报后,用铅笔在方案上画了个大大的叉:"美国人卖我们的,永远是'猴版'武器。想要真家伙,只能自己造!"这句话背后,是他在海军司令任上的切肤之痛——1980年访美时,他为了看一眼"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雷达,不得不踮起脚尖、仰起脖子,这个画面被外媒抓拍为"刘华清踮脚"。此刻,他绝不能让中国航空工业再经历同样的屈辱。

三、军令状下的突围:草棚里长出的国之重器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F-15E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精准命中巴格达电视台烟囱的画面,通过卫星直播刺痛了中国人的眼睛。此时歼-10项目已历经5年煎熬:成飞的厂房还漏着雨,计算机房里最先进的设备是从香港走私的苹果II代,宋文骢总师带着团队在成都郊区的稻田边搭起草棚,用算盘计算气动数据。有人算过一笔账:同期美国F-16生产线日均产出2.3架战机,而歼-10团队一个月才画完一张完整的设计图纸。

"给我8年时间,造不出能和F-16掰手腕的飞机,我宋文骢提头来见!"在1992年的项目推进会上,59岁的宋文骢签下军令状。这个曾在朝鲜战场目睹美军F-86肆虐的老兵,深知"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话语权"的残酷现实。他带着团队破釜沉舟:没有风洞,就用卡车拖着模型在戈壁滩上跑;没有复合材料,就用竹子和树脂手工模拟;为了攻克电传飞控系统,200多名工程师在实验室打地铺,整整108天没见过太阳。

1998年3月23日,歼-10原型机首飞当天,刘华清特意让人抬着轮椅来到现场。当战机腾空而起的那一刻,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住扶手,直到听见塔台报告"所有参数正常",才缓缓松开。后来在回忆录中,他写下这样一段话:"那天我看着歼-10在天上飞,突然想起1937年,我在延安看到红军的飞机,那是张学良送的教练机,机翼上还涂着青天白日徽。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先进战机,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空军。"

四、历史的回响:拒绝捷径的中国答案

2006年,歼-10正式列装部队的第二年,中国航空工业传来两个重磅消息:一是苏-27国产化项目歼-11B首飞成功,二是歼-10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试飞。这标志着中国彻底摆脱了对俄制战机的依赖。而当年诱惑我们的F-16,早已在美军序列中被F-35取代,那些曾试图用"猴版"武器拴住中国的国家,惊讶地发现:那个在草棚里画图纸的民族,已经造出了歼-20这样的第五代战机。

站在歼-10首飞成功25周年的节点回望,刘华清们当年的坚持更显分量:如果没有歼-10,就没有后来的歼-16电战型、歼-10C矢量版,中国航空工业可能永远停留在"组装大国"的阶段;如果没有那场力排众议的抉择,我们或许能早几年拥有先进战机,但永远学不会如何制造先进战机。正如宋文骢晚年所说:"别人能给你的,永远是二流技术。一流的东西,只能从自己的骨头缝里挤出来。"

在航空工业成飞的陈列馆里,至今保存着刘华清当年批示歼-10项目的文件原稿。纸张已泛黄,钢笔字依然苍劲有力:"独立自主,这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这句话,不仅写在了歼-10的设计蓝图上,更刻进了中国军工的精神血脉。当今天的歼-10C在国际军演中压制外军四代机时,它所证明的,从来不是某一款战机的优劣,而是一个民族拒绝屈服的意志,和一条拒绝捷径的自强之路。

来源:满江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