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祝藏族自治县,聚居着汉、藏、土、回、蒙古等众多民族。作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法律守护者,天祝县人民检察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融入检察履职的每一环节,以法治力量守护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画卷。
5月1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甘肃天祝县:守护石榴红,共绘新画卷》,聚焦武威市天祝县人民检察院将民族团结融入检察履职的典型做法,现予以转载。
天祝藏族自治县,聚居着汉、藏、土、回、蒙古等众多民族。作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法律守护者,天祝县人民检察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融入检察履职的每一环节,以法治力量守护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画卷。
天祝县人民检察院立足“抓前端、治未病”,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使矛盾化解在源头,法治保障在基层,让各族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组织检察干警在辖区内草原牧区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听证,邀请代表委员、人民监督员、生态环境等部门工作人员、农牧民代表参与听证,向负有监管职责的乡镇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并向参会人员普及法律知识。通过“检察建议+社会治理”模式,推动行业监管完善。建立检调对接机制,为检调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刑事和解”与“人民调解”有效衔接,合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格桑花”未检团队是天祝检察的一张亮丽名片。针对牧区留守儿童语言不通、法治资源匮乏的困境,团队推出特色法治课,先后深入各乡镇,为少数民族孩子送去“听得懂、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近年来,“格桑花”未检团队通过审查起诉、法律援助、法治宣讲、民事支持起诉等方式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此同时,该团队综合运用亲情会见、案后回访、司法救助、心理疏导,为未成年人架起“爱心桥”,对涉案未成年人亲情会见20余人次,司法救助未成年人12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5.88万元,用“检察温情”托起孩子的未来。
天祝县人民检察院创新推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十项举措》,通过“机制+教育+服务+监督”四位一体模式,构建起覆盖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立体化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与乡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运用“法治宣传+职能监督+法律服务”工作模式,以政策宣传、法律知识普及和现场答疑等方式开展“草原上的法治宣讲”,助力牧民维权和草原生态保护,让“石榴籽”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该院充分利用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使“三月三”“赛马节”等民族节庆成为普法良机。组织检察官走进传统赛马会现场,以讲故事、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在“民族团结宣传月”,干警们悬挂标语、发放双语手册,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扎根人心。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双语窗口,用“最亲切的语言”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司法办案到民生小事,天祝县人民检察院始终以“检察蓝”守护“石榴红”,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华锐大地。
来 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终 审:韩万银 审 核:孔大文 编 辑:高晓芳
供 稿:天祝县人民检察院
来源:夏蝉吻兮月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