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香港作曲大师胡伟立的配乐《勇往直前》,可能大家都是一脸懵逼,但如果指出这段乐曲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登场时自带的bgm,可能很多人立刻脑补出下面这个画面:
退,不是低头认输,而是放下的智慧。
提起香港作曲大师胡伟立的配乐《勇往直前》,可能大家都是一脸懵逼,但如果指出这段乐曲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登场时自带的bgm,可能很多人立刻脑补出下面这个画面:
在劲爆的打击乐中,四位“集美貌与智慧一体,英雄和侠义的化身”的boy踏着猫步,并列而出,秒杀众多迷妹。
可惜镜头一转,才子们宽衣解带、搔首弄姿、调戏妇女,尽显纨绔本色,令人大跌眼镜。
倘若位列四大才子之首的文征明老先生,在九泉之下看到星爷如此恶搞自己和小伙伴们,恐怕要捶胸顿足、吹胡瞪眼,咳咳咳,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相比于其他三位才子,文征明天资禀赋寻常、科举屡试不中、为官仕途不顺,更在从政期间经历了激烈的“大礼议”政治斗争和奸臣严嵩当权的黑暗时代。
但他硬是把一部恐怖片硬是活成了一部励志片。不但毫发无损地从险恶的官场全身而退,更以89岁的高龄辞世,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中的“老神仙”。
究竟是怎样的人生智慧,让文征明加冕了“主角光环”,让他险中求生、逍遥洒脱、逆天改命呢?
开挂的人生始于自律
文征明,原名文璧,字征明。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
小时候的文征明,喜欢看书、不爱说话,一来二去,在小伙伴中得了个“书呆子”的绰号。
家里的下人们都纷纷议论:老爷和夫人聪明绝顶,怎么小公子看上去有点傻啊。
这些闲言碎语很快就传到父亲文林耳中,他却很淡定。
在他看来,文征明刻苦努力,虽天赋稍差,但持之以恒,日后必成大器。
他这样宽慰妻子:“儿幸晚成,无害也。”
18岁时,文征明通过院试。
发榜那天,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附生一栏时,笑容僵住了。
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的文章还不错,之所以被评为三等是因为字写得太差。从此,他立志发奋,精研书法。(秀才按水平分为一二三等,分别为禀生、增生和附生)
据《书林纪事》记载,文征明每天要用蝇头小楷临写《千字文》十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时间久了,他的书法水平进步飞速、名声远播,常有同学来找他代写情书。
每次文征明都是满口应允,但有一个条件;送出去的每张信笺都要是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有时同学都等得不耐烦,让他不用再写了。
文征明却连头也不抬,自顾自地说:“这可不行,写的不好会伤姑娘的心,也有损我文某人的形象!”
文征明擅长篆、隶、楷、行、草等各种字体,而以小楷的造诣最高,这恐怕是和他“几十年如一日,书写千字文数十遍”分不开的。
套用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文征明“只不过是把别人饮酒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
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文征明的自律还表现在他品行内敛持重、不恋声色犬马。
唐伯虎、张灵、祝枝山、文征明四人亲密无间,经常外出聚会游乐,席间少不了饮酒行令,有时还有青楼女子作陪。
文征明把喝酒看做是文雅之事,但饮酒很有节制,一般不超过六杯,从未酩酊大醉。
对于招妓吃花酒这种有损名声的事情,他更是深恶痛绝。
有一次,唐伯虎邀请文征明等朋友在画舫中喝酒行乐。登船前,他偷偷在船舱中藏了几位歌妓。
等船行至湖心,文征明看到花枝招展的妓女们鱼贯而出时,心中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快给老子靠岸,要不我就自己跳水游过去!”文征明怒目圆睁,作势威胁唐伯虎。唐伯虎知道文征明不识水性,怕出意外,只好乖乖就范。一伙人看着文征明落荒而逃的背影,哈哈大笑。
在《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中,作家茨威格说过,“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自我放纵的欢愉只是一时,过后的人生依然浑浑噩噩;自律意味着放弃过去,剧烈程度不亚于死亡,但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习惯将会让你更自信,更强大。
想要人生开挂,就先从自律开始。
大气的人生在于成全
文征明做官时,有位相熟的私塾先生李生来找他,告诉他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教书。
为贴补家用,想把自己积攒多年的50两纹银放在文府,按市面利率按月取息。
文征明本想告诉对方,自己并不经营钱庄放贷,但看到李生恳切的目光,想到他贫困的家境,就又把实情咽了回去。
自此,李生每月来文府领取月息,文征明也从未提起这笔钱全是自己贴补。
直到某天李生因为家中急事而将本金一次性取走,还没等他将这件事告诉儿子,就不幸去世了。
此后一月,李生的儿子又来文府领取月息,文征明依旧没有道出事情原委。
当晚,儿子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书里夹着的一张字条,字条上赫然写着:五十两本金已经取回。
他顿觉又羞又愧,第二天一早便来到文府道歉,没想到文征明非但没有收回月息,反而又拿出五十两纹银,诚恳地送给他,“今天得知先生已仙逝,请您节哀顺变,这五十两银子就算做文某的丧礼”。
《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破而不说破,看穿而不揭穿,知世故而不世故,这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更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良善。
文征明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均造诣深厚,经常有人慕名携画而来,请他鉴定真伪。
他一律说是真迹,有时还应邀题名作跋。
一次他的弟子悄悄问他:“有些画内行人一看就是假的,老师不但不指出,还夸奖几句、盖印落款,这传出去不是要被大家耻笑吗?”
文征明说:“如今民生多艰,有能力购画的多是家有余财,卖画人也可能遇到燃眉之急。我如果指出画作有假,导致画卖不出去,那人家不是要雪上加霜吗?”
宁可让自己经济吃亏,也不想别人当众难堪;宁可让自己名誉受损,也愿为别人生意顺遂。这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尊重与包容。
懂得成全,温暖别人也快乐自己;赤诚天真,纵使千帆过尽也不泯童心。
从容的人生止于舍得
文征明一生刚正清廉,不慕名利、不攀权贵。
他在翰林院做官时,虽然官阶低微,但书画早已久负盛名,前来求画求字的络绎不绝。
他给自己定下规矩:不为宦官、王侯和外国人作画。
那时,内阁首辅严嵩、严世蕃父子权倾一时,大家趋之若鹜地题写字画送到严府,但文征明却不为所动。
即使严嵩亲自前来看望,他也绝不回拜。
翰林院的同事们纷纷嘲笑文征明愚钝固执、不识时务。
嘉靖四十一年,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被削去官职。
严府抄家时抄出大量翰林院才子们题跋留名的诗文字画、扇面卷轴等。
文征明因绝不同流合污而避过一劫。
正德十六年,明朝新旧政治势力之间爆发了一场“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事件。
这场政治斗争最后以16名官员在朝廷上被打死而结束。
“大礼议”事件让文征明见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更让政治立场折衷的他倍感孤立无援、处境窘迫。
如果强颜欢笑、奉承拍马,这是他怎么也做不来的;如果固执己见、甘当谏臣,又无异于自取灭亡。
左右为难之下,文征明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
在宦官专政、奸臣当道的年代,文征明选择了舍,选择了退,坚守着内心的正直,也为自己赢得了一片海阔天空。
正如《易经》中所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人们常说:以退为进。退,不是低头认输,而是放下的智慧。懂得进退,方能成就人生,以舍为得,便可淡定坦然。
回望文征明的一生,他自律甚严,从他去世时的姿态“便置笔端坐而逝”,便可看出他性格的持重肃穆,但他对别人却是“不忍人疾苦,缓急有求”。
他早年心忧天下,积极入仕,“少壮不待老,功名须及时,男儿不仗剑,亦须建云旗”;待他见识到官场的黑暗,却要坚决辞官回家,不肯同流合污,“达则为孔明,穷则为渊明”。
他虽然在功名上寂寂无闻,但却以提携后学、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而被后世称颂,正所谓“书画遍海外,芳名垂千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文征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