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是,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大山深处,有一对“90后”夫妻,丈夫叫柯嘉华,妻子叫周晰,两人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妥妥的学霸,却在此过着“耕植生活”
看到两则新闻。
一则是,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大山深处,有一对“90后”夫妻,丈夫叫柯嘉华,妻子叫周晰,两人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妥妥的学霸,却在此过着“耕植生活”
柯嘉华于2009年考上同济大学,就读交通运输专业。2013年毕业后,他在同济大学校园内60亩生态园的孵化基地创业,在上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公司。他骑着人力三轮车在同济大学的校园给老师们送菜。老师们特别喜欢这个蔬菜,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周晰毕业后,选择到法国深造两年,回国后,与柯嘉华结婚。
2020年,柯嘉华决定回家乡南靖县创业,周晰放弃大都市的优越条件和发展前景,和丈夫一起来到大山深处,开启生态农业种植之路。
现在,这对90后学霸夫妻的农耕生活常态是:白天,戴起斗笠,穿上高筒雨鞋,穿梭在田间地头;晚上,在厨房搭起直播间,通过直播把深山农产品推介到大都市。
另一则新闻是,海归硕士张泉,来自新疆,2019年到成都定居。本科和硕士都在英国读书,回国后原来在金融行业从事分析员工作,去年他转行成为一名废品回收员。
张泉称,每装满一车纸板,大概可以挣100多元(其他废品收入高一点)。每天可以装四五车,月收入正常能过2万,但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经常是早上5点出门,深夜才回家。
很多网友看完新闻,立马炸锅。
有网友留言,如果收入两三万一个月,就不用去英国留学了,小学毕业就可以收,耽搁了时间浪费了金钱。工作不好找,只能去收废品了,文凭贬值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同样,对于柯嘉华和周晰夫妇,网友也不乏感叹。
读了十几年的书,进了名校又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回家种田,否则当初干吗还费力去念书。跳出农门,又回到大山,真不值!
读书真的没有多大用处?学历越多越贬值了吗?
这个问题仍有争议。
鹄哥以为,这是很多人深以为然的谎言。越是书读得少的人,越相信这种鬼话。
不管你信不信,读书,依旧是很多底层孩子逆袭和出人头地的捷径。
02
藉此推断学历贬值、宣扬读书无用论,有些武断。
先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读书?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这样说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奢望你跟别人比成就,是因为我希望你在未来,能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非被迫谋生。”
很多人肯定看过这段话,我觉得是个容易理解的答案。
如果有父母以为,让孩子读书,就是以后找份好工作,过上好日子,那么鹄哥觉得,这样说也没错,但未免肤浅。
读书不是为了简单的谋生,而是丰富人生的一种体验和阅历。
还有个问题:年轻人应该多见世面,那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划算?
有个回答是:在没有充分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只是邮差而已。
所以读书的精神富有,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没法比的。
看过一个段话,说的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
同样一杯好茶,如果你读过书,你会说:“此茶,汤色橙红透亮,气味幽香如兰,口感饱满纯正,圆润如诗,回味好甜,齿颊留香,韵味十足,仿佛天上人间,此乃茶中之极品。” 而如果你不读书,只会说:“卧槽,好喝,好喝……”
富有和土豪可以装出来,而知性气质,只有读书人才有。
正如麦家所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
03
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有一期邀请香港富豪田北辰,让他体验3天的环卫工生活,生活费用仅有25港币。3天时间里,他住过15平方米笼屋,吃过最便宜的盒饭。每天工作17小时,却只能拿到最低的酬劳,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吃顿好的。
录制即将结束,田北辰说出最大的感受: 这个社会正在极严厉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人生中确实有很多身不由己,很多人读不了书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孩子不读书,却是因为不想吃苦、不喜欢上学而放弃。
小时候会觉得读书是世界上最苦的事,长大后会发现读书是最轻松的。
有个段子,大致是这么写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享受着城市最便宜的房租,最实惠的饭菜,每天可以近距离看着最单纯的美女帅哥,珍惜你大学生活吧。这样的好日子,这一生只有这一次。
但仍有无知和抱怨。
“读书太累了,相比之下当网红轻松多了。”
曾经看过一个数据,95后里,有一半以上的人向往的职业是网红。辍学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想通过走红网络赚钱。
可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网红光鲜背后的付出。
前两天直播带货一姐薇娅,就累进了医院,她在社交平台感叹生活不易。
此前因短视频全网爆红的papi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硕士毕业生。
很多人一定记得,十多年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的新闻。你因此感叹上了北大又如何,照样卖肉!
可你不知道,他如今不仅开办了屠夫职业学校,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给母校北大累计捐款达9亿。
回到母校,面对镜头陆步轩几近哽咽:我是反面教材!
这个表态,用今天的网络语,有点凡尔赛的味道。
名校毕业,人家卖肉同样可以出彩。而有些人,卖了一辈子肉,也只是一介屠夫。
这就是境界和格局。中间只差读书的层次。
04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讲述了不同阶层14个家庭的故事。
从1964年开始拍摄,直至2005年,每隔七年摄制组便会重新取材,录制他们生活的变化。
结果显示,富人家的孩子,因为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长大后考进名校成为社会精英。
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一边在工厂上班,一边感叹:如果我当初用功读书,也许会有比较好的出路。
因为没读书,所以志短,因而更穷,因而更看不到远方的路。
也许会有人说,你看那某某名人、某某富豪,不就是小学初中毕业吗?这样的例子确实有。
过去赚钱拼的勤奋和小聪明,因为多数人没有机会读书。 未来赚钱,靠的技术和大智慧。
今天,安稳读书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肯下多少功夫。
杨澜说过:“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读书,最终就是为了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这个世界,可怕的不是你出身低人一头,而是家境优越、成绩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地在读书。
所以醒醒吧,别被读书无用论忽悠了,也别扯考上名牌大学又怎样。
能上好大学,已经证明了他(她)的优秀。
让孩子和自己好好读书,多学些知识。若干年后,这些东西才是立身之本,也是别人惟一拿不走的。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