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在中国,有一种电影类型,只有中国人能拍出来,也只有中国人能看懂。
有人说,在中国,有一种电影类型,只有中国人能拍出来,也只有中国人能看懂。
那就是描述“官场类”的电影。
纵览过往,这种题材其实并非罕见。
像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地鸡毛》,吕班导演的讽刺喜剧片《新局长到来之前》,以及前几年大火的国产剧《人民的名义》等等。
拍的都是政治腐败与政治斗争。
但仔细揣摩后,会发现它们总归还是流于形式。
不过,27年前,有一部冷门国产片,被观众奉为尺度最大的官场批判电影。
如果放在当下,按照审查标准,妥妥是一部“禁片”。
因为,它除了拍出了当时官场的外部政治,还拍除了中国官场独有的“体制”和“人情世故”,可谓是,鞭辟入里,令人细思极恐——
《背靠背,脸对脸》
故事发生在90年代,某个小县城的文化馆内。
这几天,文化馆内很热闹,上头下达指示要进行新馆长的换届选举。
开始前,组织部提前搞了个民意测试,作为任命新馆长的参考意见。
副馆长王双立,因为能力突出,尽忠职守,连续当了3年的代理馆长,他觉得自己这次总算熬出头了。
于是,他毫不避讳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王双立的自信是有底气的。
在做“代理馆长”的几年内,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下属员工,都在他的左右逢源下,面面俱到。
馆内大小事务,管理的也是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还精心策划了一场假招聘,准备将顶头上司冷局长的女儿,名正言顺地招进了文化馆工作。
深谙官场之道的王双立,巴前算后,实在想不出: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几天后,新馆长的委任状下来了:决定调任西山乡副乡长马福生同志,担任馆长兼党支部书记。
副局长对王双立说:你怎么能自己选自己呢?怎么能忘记谦虚律己的美德呢?太不成熟了。
果真,官场如战场,步步为营,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木已成舟,没当上馆长的王双立,迅速调整战略。
先是阿谀奉承,主动帮新馆长解决了住房问题,最快速度博取了信任。
背后又悄悄拉帮结派,收拢下属,不动声色地给新馆长穿小鞋,造麻烦。
这就是官场里的“背靠背,脸对脸”,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
终于,在狡黠的王双立的一系列暗箱操作下。
老实巴交的新馆长老马,稀里糊涂把本属于其他职工的给了局长的女儿,气的职工愤然离职。
文化馆的建筑垃圾遍地,上级领导突击检查,老马一点处理办法没有。
城里发生洪灾,各路领导前往慰问受灾群众,老马想拍领导马屁,结果在王双立的怂恿下,挑了张救灾不沾雨水的照片展示,气的领导当场骂他:蠢得像头猪。
这一番折腾,老马在政治,管理和人情世故上搞的一地鸡毛。
最后,惨遭下台。
老马被赶走了,故事并未结束。
劳苦功高的王双立还是没能当上馆长,最终,冷局长的秘书小阎空降文化馆,成为新任馆长,新的权力斗争又开始了…
这部1994年上映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豆瓣9.4分,由黄建新,杨亚洲联合执导,改编自刘醒龙的小说《秋风醉了》。
讲述了,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为了升官,在这个小小的文化局二级单位里上演了一系列权谋斗争。
电影故事很小,但想表达的主题却很大。
透过一座县文化馆尔虞我诈,窥见中国两千年来官场社会的内里乾坤。
有网友评论说:这就是一部当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没错,整个电影就像一部中国官场的“教科书”,将封闭的“体制”和“人情世故”,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个特殊的政治权力构架中,文化馆中从局长、副局长,到馆长、副馆长,再到职工,甚至打杂的临时工...
每个人心里都打着一把算盘,因为在人际食物链中,没人知道自己是刀俎,还是鱼肉。
仔细观看会发现,电影里的的人物都是非常普通的市井人物。
无论是处事圆滑的王双立,不谙世事的老马;还是心思缜密的副局长,煽风点火的李财务...
他们身上都有人和人之间,小人物的心态,生活的窘迫,尊严的破灭,还有亲情的那些冲撞。
以及那些体制内的人际关系,领导交道,潜规则等等。
看完之后,你就觉得这些人的这些故事仿佛就在你的旁边。
正如杨建新导演所说:《背靠背,脸对脸》描写了所有中国人在传统意义上与政治的关系:
人在权利欲望控制的时候,会变成一个非人。
所以,当小阎上台后,三起三落,渴望坐上馆长位置的王双立的梦想再次落空。
到这时,身陷权力旋涡的他,彻底意识到自己只是一颗被掌股的棋子。
用王双立自己的话说:
走群众路线的,还是比不过走上层路线的。
因此,他决定急流勇退,大病一场,工作态度也从每事亲力亲为转变成了漠不关心。
直到有一天,王双立在街上买菜时,遇到了穿着朴素的冷局长。
知道了小阎因作风问题被罢职,推荐人冷局长也因此受牵连,下了台,徐副局长转正上位。
原来不怎么露面的徐副局长,才是这场棋局背后的操盘者。
后来没几天,当同事去传唤王双立去文化馆开会,并告知他可能要被任命为馆长了。
王双立才真正恍然大悟,自己此前为什么始终不得转正?
因为他能力强。
徐副局长深知,王双立工作做的越好,政绩全都是冷局长的,对他就越不利。
所以,主管人事的徐副局长,才不提拔王双立,而是把不懂政治的老马,能力差劲的小阎安排去当馆长。
出了问题,担任责任的是一把手冷局长。
为什么王双立最后又能当上馆长?
也是因为他能力强。
徐副局长已经成为局长,现在他需要工作突出的王双立为他带来政绩。
电影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尾。
王双立接到通知后,再次踏进这座位于古庙之中的文化馆,象征着他再次踏进官场,没人知道等待他的是康庄大道,还是新的斗争?
同时这些古代建筑的显现,也映射着中国几千年来官场文化的漫长和延续...
作为一部现实官场电影,《背靠背,脸对脸》即便在今日看来依旧有着极强的社会写照。
王双立,老马,冷局长,徐副局长,小阎...
他们是体制中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又不仅仅是单一性的,有愚昧和狠心的一面,也有善良和无私的一面。
电影里没有真正的好人或坏人。
他们都是受“官场文化”制约,反复在人性善恶之间选择和徘徊的人。
不只是官场,在职场,学校,生活中也皆是如此。
就像鲁迅说过的那般: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将变成漆黑。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