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旧社会的苦难中,禹禹独行,阅尽世间百态,尝遍人情冷暖...却始终用微笑面对人生。
1935年,上海,春夏之交。
一个蒜头鼻,耷拉眼,瘌痢头的流浪儿,游荡在黄浦江两岸街头...
他骨瘦嶙峋,衣衫褴褛,孤苦伶仃,却又机灵圆滑,踏实肯干。
在旧社会的苦难中,禹禹独行,阅尽世间百态,尝遍人情冷暖...却始终用微笑面对人生。
这个形象奇特的流浪儿,就是画家张乐平笔下的漫画人物:三毛。
漫画一经面世,便引发巨大反响, 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木偶片...
9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张建亚,看过漫画后,深受触动,几经波折再次将三毛的形象搬进了荧幕中。
最终拍出了这部:《三毛从军记》
1937年7月7日,夜。
日本驻军在夜色的掩护下,于卢沟桥发动事变,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序幕。
国民政府铺天盖地的在广播中,报纸上,强调:非常时期,非常对待...
工人,农民,商贩,流氓,地痞...只要有胳膊有腿的,都应该共赴国难,参军入伍。
军官说:当兵有好处,给3块大洋,还管吃管住...
街头流浪的三毛,听不懂非常时期,也听不懂民族大义...饿瘪肚子的他,只听懂了“有饭吃”。
三毛决定报名参军。
抗大包的工人当了兵,拿锄头的农民当了兵,皮包骨的三毛也当成了兵...
上战场前,这群乌合之众的新兵蛋子,要经过一番“战前训练”。
第一天,秃顶首长训话:
当兵就是让你们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来个脱胎换骨,骨头碾成粉,血肉砸成浆,塑造成个力拔山兮呱呱叫的军人。
于是,三毛每天在部队里学习踢正步,打木桩,挖战壕,耍刺刀,扔手雷...
没多久,三毛遇到了老鬼。
老鬼是个兵油子,参过三次军,打过三回仗,逃过三趟兵。
缺钱花的时候,就进部队捞油水,干活偷奸耍滑,该上战场作战时,就紧忙勒勒裤袋,趁乱跑路...
在部队里,年龄最大的老鬼喜欢和年龄最小的三毛待一块,一起聊天,一起干活,一起看戏...
久而久之,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老鬼说:打仗就是把活人折腾成死人。
可三毛不这么认为,他告诉自己,要做顶天立地的岳武穆,要做战斗英雄!
很快前线战事吃紧,浑水摸鱼的老鬼和想做英雄的三毛,都被推进了战火连天的淞沪会战。
几个月下来,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躲在壕坑里的三毛和老鬼,捡到一只断手,老鬼瞅了瞅断手的掌纹说:这他娘生命线太短了!
会战结束后。
紧接着并肩作战的两人,又被空派到缅甸作战,却被部队遗忘在了丛林里...
最终,经历层层磨难,老鬼和三毛幸存了下来,在缅甸丛林中呆了八年,憋成了野人。
直到有一天,一架飞机从上空抛撒下抗战胜利的传单。
复员后的三毛,摘下军帽露出了久违的三根白毛,却心头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这部改编自张乐平同名漫画的《三毛从军记》于1992年上映,豆瓣8.4分,先后获奖无数。
被评为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
故事很简单。
描述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和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
三毛的形象诞生的很早。
早在1935年,便在墨水和画册中应运而生...
1946年,《三毛从军记》创作面世,开始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
次年,《三毛流浪记》横空出世,在当时的《大公报》上连载。
张乐平先生凭着一只笔,几张画,无需一个文字甚至符号...
将这个流浪儿童在旧社会被奴役、被欺负、被凌辱、被残踏的悲惨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三毛的故事,揭露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宝贵的是,它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善良的同情心。
有人说:如果《三毛流浪记》是一出旧时期苦难少年的申诉,《三毛从军记》则是充满诙谐调侃的讽刺画卷。
也正因如此,电影中蕴含着诸多风格独特、轻松幽默、却又寓意深刻的画面和镜头...
比如,开头的征兵军官,看似身材魁梧,威武勇猛,却张口说话是个捏嗓扯调的女人腔。
在部队训练时,镜头里是三毛踢正步,下个镜头,转换成了鸭子走路,隐喻这群即将赴战场的士兵像是:赶鸭子上架。
比如,全面侵华战争前,一群日本人分食中国版图的蛋糕,被切的四分五裂,讽刺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甚至连电影中的歌曲都埋设着对当时国民政府阶级的暗讽:
入伍先当大头兵,顶头上司是班长,班长上面是排长,排长上头有连长,连长营长司务长,团长旅长参谋长,师长军长司令官,统统不如委员长哟...
电影里,三毛在某次作战中,误打误撞围剿了数十个鬼子,当了一次岳武穆,一次民族英雄。
表彰大会上,委员长亲自为三毛颁发锦旗,并合影留念。
次日,报纸头条上,却只有巍然屹立的委员长和“智勇双全”的锦旗。
原来“真正的英雄”只能是委员长,战场上爬出来的三毛,成了锦旗背后被挡住的人。
表彰过后,英雄三毛升官了,从前线调进了师部。
结果这官做的比在战场打仗还累,民族英雄三毛不仅要给师长端茶送水,给师长老婆洗内衣内裤,还要给师长儿子擦屁股,倒尿壶...
三毛明白了,原来当上岳武穆也得学会弯腰伺候人。
一天,三毛发现师长老婆跟人偷情,师长老婆告诫三毛:
有些事情呢,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你就不要看;给你看的不看也得看,不给你看的看了也没看,明白吗?
这段车轱辘话,当时很多人看不懂,直到经历一些人和事后,才发现里面全是血淋淋的真理。
三毛将师长老婆的话,奉为圭臬。
后来,在师长的鸡鸭鱼宴上,站岗的三毛看到口水横流,最后紧闭双眼说:
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闻的,不闻;不该问的,不问;不该饿的,不饿...
面对战争,师长最常用的作战方针是:再议。
吃饭时,再议,跳舞时,再议,打仗时,再议...
最后,前线吃了败仗,再议的师长贻误军情,成了替罪羊。
于是,影片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师长畏罪自杀前对三毛说:我是替罪羊,我是小人物,小角色,小把戏。
三毛说:不对,你比我大,我才是小把戏。
师长又说:不对,我们都是小把戏!
小把戏的师长含冤死了,但是师长不能白死。只要妙笔生花,师长的死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足以感奋国人。
同时,师长的死也彻底点醒了一心想做岳武穆的三毛。
我们都是小人物,小角色,小把戏...
电影开头有这样一句口号:
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来早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最后当复员后的三毛站在成千上万的战友墓碑前,才显现出口号的真正含义。
三毛和这些死去的人一样。
既是华盛顿,也是岳武穆。
只不多,都是无名的那个。
《三毛从军记》是漫画的电影,在制作时就受多方面被动影响,起初张乐平先生怀疑电影不能把漫画的神韵拍出来,经常拍着拍着就停滞下来。
后来剧组与他深入沟通,才放心给出改编权。
可惜的是,拍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后第二天,“三毛之父”张乐平便因病逝世。
有人曾问张乐平: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
张乐平说: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也许正是这份简朴的爱意,让三毛的漫画充满人道主义,让这部《三毛从军记》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当时这部没几人看懂的电影,现在很多人看懂了,且每看一遍都衍生出许多不同的体会和意味...
可惜的是。
20多年过去了,这种布满虚构的幽默和讽刺,又杂糅进现实的苦难和无奈的喜剧电影,我们再也没看到过...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中国黑色幽默的顶峰。走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