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报恩寺遗址静默矗立在南京长干里。当“共享文明记忆”的全球文物征集令从这里发出,一场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5月9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从北京赶来的“95 后”小伙沈俊伯。和他一起来的,是一块承载着文明密码的素烧琉璃佛像砖。
大报恩寺遗址静默矗立在南京长干里。当“共享文明记忆”的全球文物征集令从这里发出,一场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5月9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从北京赶来的“95 后”小伙沈俊伯。和他一起来的,是一块承载着文明密码的素烧琉璃佛像砖。
千里赴约,此心安处才是家
沈俊伯带来的素烧琉璃砖残片不到巴掌大,他轻轻捧在手中,又似千钧之重。从砖的下半截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块琉璃砖是一块佛像砖。虽是残砖,却能从纹样看出明显的佛像坐姿,一道道袈裟纹也灵动飘逸,清晰可辨。历经风霜的琉璃砖,仿佛还带着当年匠人的温度。
沈俊伯介绍,今年年初,他从一位藏友手中得到这件文物,对方透露,这块琉璃砖采集自大报恩寺遗址废墟。岁月流转间,它辗转多地,最终与沈俊伯相遇。
喜爱传统文化的“95后”沈俊伯将这件琉璃砖当作茶具摆件,安静地置于家中。当看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于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发出的文物征集令,他的心中泛起涟漪,“这块琉璃砖或许真的属于大报恩寺,我应该送它回家。”于是,这位小伙特意请假坐高铁从北京赶来,诚意满满。一路上,他小心呵护琉璃砖,期待着完成一场文明接力。
残砖有料,历史迷雾添了新线索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接过这块琉璃砖,很是欣喜。他仔细端详,“工艺精湛!”“原样应该不大。”“从胎质判断,这块琉璃砖窑烧成后呈独特的土黄色,带淡淡砖红色泽,与馆藏的明代南京聚宝山琉璃官窑文物相似度极高,明代大报恩寺琉璃构件的主要产地正来源于此。”王兴平对这块琉璃佛像砖饶有兴致。
据了解,在目前已知的大报恩寺窑址考古和遗址考古中,出土的佛像均为石质类或灰陶、黑陶类,尚未发现同款琉璃佛像砖。但文献记载,大报恩寺原址佛殿及琉璃塔内佛像众多,“这件琉璃佛像砖的出现,无疑是拨开历史迷雾的一缕曙光,其作为标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王兴平评价道。“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琉璃砖被热心人士捐赠,以佐证它们与大报恩寺遗址的关系。”
文明回响,跨越时空的深情召唤
1856年,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琉璃塔轰然倒塌,无数珍贵文物散落四方,成为历史的遗憾。2025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开馆十周年,“共享文明记忆”全球文物征集行动由此发起,馆方正向海内外征集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记载文明交融的典籍以及承载金陵记忆的文物残片等。
大报恩寺琉璃塔曾是“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见证了文明的远播。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表示,如今,全球近10个国家的30家机构,收藏着至少100件与琉璃塔相关的文物。“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全球征集活动,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归故土,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将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让消失的遗产重获生命、拥有未来。”
站在遗址之上,闭目遐思,昔日琉璃宝塔巍峨耸立,闪耀千里万里。相信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深情邀约,将指引散落的珍宝重回长干里,再续千年文脉。
【征集范围】
1、古代文物:大报恩寺及古长干寺的佛教造像、工艺珍品、书画钱币等;
2、境外文物: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及体现大报恩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证;
3、近现代与当代文物资料:与大报恩寺及长干里地区相关的影像文献资料及艺术作品;
4、数字化藏品:文物与建筑高清图片、数字建模、音视频资料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虞越/文 高鑫/视频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