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以区块链技术为幌子的代币发行乱象频发,其中“空气币”与“传销币”成为吸睛又吸金的“重灾区”。这些披着创新外衣的项目,是否触及刑法中“非法集资”的高压线?本文从法律逻辑与实务经验出发,剖析其犯罪构成要件与合规边界。
首席数据官高鹏律师团队创作
近年来,以区块链技术为幌子的代币发行乱象频发,其中“空气币”与“传销币”成为吸睛又吸金的“重灾区”。这些披着创新外衣的项目,是否触及刑法中“非法集资”的高压线?本文从法律逻辑与实务经验出发,剖析其犯罪构成要件与合规边界。
一、刑法视野下的“非法集资”核心特征
根据《刑法》及《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构成非法集资需同时具备四项要件:非法性(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公开性(向社会公众传播)、利诱性(承诺保本付息或高额回报)、社会性(不特定对象资金池)。当代币发行行为完全契合这四大特征时,便可能被定性为刑事犯罪。
二、“空气币”:无锚定价值的“庞氏骗局”
(一)技术包装下的空心化本质
“空气币”通常宣称依托革命性技术,但实际无底层资产支撑,其价值完全依赖操盘方营销话术。例如某项目声称“量子纠缠挖矿”,却无代码开源、无技术落地,本质是以“区块链概念”收割认知差。
(二)刑事风险的三重叠加
1. 非法性:虚拟货币发行需经央行审批,擅自发行属“未经批准吸收资金”;
2. 利诱性:以“百倍涨幅”“财富自由”诱导投资,符合“承诺回报”特征;
3. 社会性:通过社群裂变、网红站台向公众募资,形成资金池。
此类行为已构成《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若存在虚构交易、卷款跑路情节,可能升级为【集资诈骗罪】。
三、“传销币”:层级返利的金融“病毒”
(一)金字塔结构的致命诱惑
“传销币”以“静态收益+动态提成”为噱头,要求参与者发展下线获取佣金。例如某币规定“直推一人返10%,团队业绩达标额外奖励”,实质是通过“拉人头”形成多级分销网络,完全符合《禁止传销条例》对“团队计酬”的界定。
(二)刑事定性的关键要素
1. 组织封闭性:设置“会员-大使-合伙人”等级,限制退出机制;
2. 资金链脆弱性:后加入者资金用于支付先期者收益,无真实盈利来源;
3. 社会危害性:导致财产损失集中爆发,引发群体性事件。
此类行为可能同时触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非法集资类犯罪】,面临数罪并罚风险。
四、合规边界与辩护难点
(一)合法与违法的“一线之隔”
许可型代币:经监管部门批准、具有真实消费场景的通证(如某些供应链积分);
风险警示:即便未达刑事立案标准,也可能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面临行政处罚。
(二)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
1. 行为定性:是“创新金融工具”还是“变相吸收存款”?需结合白皮书、推广话术综合判断;
2. 证据链条:资金流向、宣传材料、聊天记录均可能成为定罪依据,需专业取证;
3. 罪与非罪:是否存在真实技术投入、是否设立资金池、能否退币挽损,影响量刑幅度。
五、涉案后的危机应对策略
若已被立案调查,需立即启动三项程序:
1. 证据固化:保存宣传文案、合同条款、沟通记录,避免证据灭失;
2. 合规整改:主动退还资金、切断传销链条,争取从轻情节;
3. 专业介入:从技术可行性、商业模式合法性等角度突破指控。
数字货币浪潮中,创新与犯罪仅有一步之遥。对于“空气币”“传销币”的发行者与参与者而言,理解法律规则、规避刑事风险的能力,远比追逐短期暴利更为重要。面对复杂的涉刑案件,唯有借助专业化、精细化的法律方案,方能在合规框架内探寻最优解。
来源:关注中老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