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心中却不如这景色般平静,因为他发现寺院里许多弟子的念佛方式存在偏差。
古代佛教高僧芷允站在山顶上,俯瞰着山下的寺院。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天空,为整个山谷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他的心中却不如这景色般平静,因为他发现寺院里许多弟子的念佛方式存在偏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古老经卷中发现了佛陀对念佛修行的特别指示,这让他陷入了深思:这种常见的念佛方式不但无功德,反而会折损修为?
芷允大师出生于大唐贞观年间,自幼聪颖过人,七岁便能背诵《金刚经》全文,十二岁时便决意出家为僧。
他在东林寺跟随玄照法师学习佛法,勤勉精进,日夜不懈。
玄照法师见他天资聪慧,便将寺中珍藏的佛经一一传授。
芷允在研读经文时,对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尤为专注,认为念佛法门是末法时代众生的一条捷径。
二十岁那年,芷允决定云游四方,亲近各地高僧,汲取更多佛法精华。
他走过长安、洛阳、扬州等繁华都市,也曾深入大山深处寻访隐居的修行者。
在这段旅程中,他见识了各种不同的念佛方式:有人高声念诵,有人默念心中,有人使用念珠计数,有人则日夜不停地持名。
一日,芷允来到了蜀地的青城山。
这里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为"
普光寺"。
普光寺的住持慧净法师在当地颇有名气,据说他已经修行五十余年,对净土法门有着独到的见解。
芷允慕名前来拜访,希望能够得到指点。
慧净法师已是耄耋之年,白发苍苍,面容却红润有光,双眼炯炯有神。
他热情地接待了芷允,两人相谈甚欢。
在谈话中,芷允提到了他在各地见闻的不同念佛方式,请教慧净哪种最为殊胜。
慧净微微一笑,说道:"念佛法门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很多人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实质。
我看你与佛有缘,不如随我住几日,细细体会。
"
芷允欣然应允,在普光寺住了下来。
第一天清晨,他跟随寺中僧众一起在大殿念佛。
芷允发现,这里的僧人念佛时声音并不大,但却格外专注,每一声佛号似乎都从心底发出。
当天晚上,慧净单独教导芷允一种特殊的念佛方法,需要配合呼吸,将佛号与心跳结合,达到人佛合一的境界。
"很多人只是口中念佛,心却散乱,这样虽有功德,却是浮于表面。
"慧净解释道,"若要真正得到念佛三昧,必须做到心口一致,念念相续。
"
接下来的日子里,芷允逐渐掌握了这种念佛方法,感到自己的心越来越平静,妄念也减少了很多。
他意识到之前自己对念佛法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一个月后,芷允向慧净告辞,准备继续他的云游之旅。
临行前,慧净送给他一卷古老的经书,说是寺中祖师留下的珍贵手抄本,名为《念佛正观录》。
慧净叮嘱道:"此书记载了佛陀对念佛法门的种种开示,其中有些见解与常人理解有所不同,你可在旅途中细细研读。
"
芷允带着这本经书,继续他的修行之旅。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走过了大江南北,领略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见识了各种佛教修行方式。
无论在哪里,他都不忘每日研读《念佛正观录》,并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修行。
五年后,芷允来到了北方的五台山。
五台山自古以来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香火鼎盛,僧众云集。
芷允在此驻足,拜访了几位有名的高僧。
其中一位名叫智远的法师对念佛法门也有深入研究,芷允便向他请教《念佛正观录》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智远法师看过《念佛正观录》后,神色凝重地说:"此书确实非比寻常,其中提到的一些念佛方式与我们常见的有所不同。
据我所知,很多人念佛时过于执着于数量,认为念得越多越好,却不知质比量更重要。
"
智远进一步解释道:"有些人念佛只求速度快、数量多,心中却充满杂念,甚至在念佛时还在盘算俗事。
这种念佛方式不但无法获得真正的功德,反而可能会因为不敬而折损修为。
"
芷允听了大为震惊:"若真如此,那岂不是很多修行者都走入了歧途?"
智远点头叹气:"确实如此。
佛法重在心念,而非形式。
很多人只重视表面功夫,却忽略了内心的修行。
"
在五台山停留期间,芷允亲眼目睹了一些现象:有些僧人为了完成每日的念佛数量,语速极快,几乎听不清在念什么;还有些人边念佛边打瞌睡,念到后来完全是机械性的重复;更有甚者,为了向施主展示自己的"功德",刻意大声念诵,生怕别人听不见。
这些现象让芷允想起了《念佛正观录》中的警示:念佛不在乎形式,而在于心念的专注与虔诚。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功德,或者炫耀自己的"修为",那么这种念佛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带着这些思考,芷允离开了五台山,前往更北方的地区。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他遇见了一位普通的老农。
这位老农没有出家,但每天都会在自家的小佛堂前念佛。
芷允观察到,老农念佛时神态安详,语速平缓,虽然每天只念诵一小时左右,但极为专注,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芷允好奇地向老农请教他的念佛心得。
老农憨厚地笑道:"我没啥特别的方法,就是每次念佛时,我都想象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我在向他说话。
我不求念得多,只求每一声都能被佛听见。
"
这简单的一席话让芷允陷入了深思。
他想起《念佛正观录》中提到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的境界,似乎这位没有受过正规佛教教育的老农,反而做到了很多出家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在返回中原的路上,芷允路过一座名为"法云寺"的古刹。
这座寺院不大,但环境清幽,颇具灵气。
芷允决定在此小住几日。
法云寺的住持法号"净虚",是一位看上去六十出头的老僧,待人和蔼,说话直接。
当芷允向净虚请教念佛法门时,净虚先是笑而不答,然后带着芷允来到后山的一处小亭子。
亭子里有一张石桌,上面放着一盆清水和一片树叶。
净虚指着水面说:"你看这水,现在平静无波,能够清晰地倒映天空。
但如果我用这片树叶轻轻搅动它..."说着,他用树叶搅动了水面,水立刻泛起涟漪,天空的倒影变得模糊扭曲。
"这就是很多人念佛的状态,口中念着佛号,心却如这被搅动的水,又怎能见佛?"
等水面再次平静下来,净虚继续说道:"真正的念佛,是要让心如这平静的水面,清净无染,自然能映现佛的光明。
如果一边念佛一边还妄想纷飞,甚至心存傲慢、攀比之心,那么念得再多也是徒劳。
"
净虚的这番教导让芷允想起了《念佛正观录》中的一段话:"念佛贵在一心不乱,若心不在佛而强念佛号,是为心口不一,徒增口业而已。
"
离开法云寺后,芷允决定回到他最初出家的东林寺,向他的师父玄照法师请教。
当他回到东林寺时,发现寺院已经扩建了不少,僧众也增加了很多。
玄照法师已经八十高龄,但精神矍铄,见到芷允回来非常欣慰。
芷允将这些年的见闻和思考向师父一一道来,尤其详细讲述了《念佛正观录》中的内容以及他对不同念佛方式的观察。
玄照法师听完后,沉思良久,然后说道:"你的观察很有道理。
佛教强调'依法不依人',无论是谁的教导,都要回归到佛陀的本意。
《念佛正观录》中的见解与佛陀在《阿弥陀经》等经典中的教导相符,可信可依。
"
玄照法师进一步解释:"念佛法门本是为了帮助众生制心一处,断除妄想,从而见到自己的佛性。
如果念佛反而增加了执着与分别,那就本末倒置了。
有些人念佛时追求速度和数量,心中充满竞争意识;有些人念佛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精进';还有些人念佛时心不在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念佛方式。
"
芷允问道:"那佛陀究竟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念佛呢?"
玄照答道:"佛陀在多部经典中都有开示。
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身口意三业相应:身要端正,表示对佛的恭敬;口要清晰,念诵佛号要发自内心;最重要的是意,要专注于佛号,不生杂念。
这样的念佛才能真正获得功德,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最终达到往生极乐的目标。
"
芷允又问:"那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了不正确念佛习惯的人,应该如何纠正呢?"
玄照微笑道:"改变习惯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
首先,他们需要理解念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次,可以从减缓念佛的速度开始,保证每一声佛号都念得清晰、恭敬;再次,可以尝试配合呼吸来念佛,这样有助于专注;最后,要定期反思自己的念佛状态,看是否做到了心口一致。
"
在东林寺休整了几个月后,芷允决定重返普光寺,向当初给他《念佛正观录》的慧净法师汇报自己的心得。
然而,当他抵达普光寺时,却得知慧净法师已经圆寂了。
新任住持告诉他,慧净法师在圆寂前曾多次提起他,并留下一封信给他。
信中,慧净法师写道:"念佛法门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很多人误以为念得越多越好,却不知一声佛号若能做到全心全意,胜过千万声心不在焉的念诵。
你既已领悟此理,不妨将正确的念佛方法传授给更多有缘人,以正当今念佛风气之偏差。
"
信的末尾还提到:"寺中尚有一部《念佛决疑论》,是对《念佛正观录》的补充说明,你可向新住持索取一阅。
"
芷允按照信中所说,向新住持请求查阅《念佛决疑论》。
这部论著更加详细地解释了各种念佛方式的利弊,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误区。
其中特别强调:念佛不在多少,而在质量;不在形式,而在心念;不在表面功夫,而在内心体验。
《念佛决疑论》中还记载了佛陀的一段特别指示:"若欲念佛得三昧,当依四法:一者,至诚恭敬,如面对佛;二者,一心专注,不起杂念;三者,相续不断,久久功成;四者,回向发愿,愿生净土。
若能如是念佛,必得往生,不在乎念佛多少,而在乎心之专一。
"
读完《念佛决疑论》后,芷允豁然开朗。
他决定将这些正确的念佛方法传播开来,以纠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偏差做法。
他开始在各地讲经说法,专门针对念佛法门进行详细讲解。
在一次法会上,有一位信徒问道:"我每天念佛十万声,已经坚持了三年,为何还是妄念纷飞,难以专注?"
芷允答道:"念佛不在数量,而在质量。
试着减少数量,但增加专注度。
开始时可以只念一千声,但要确保每一声都全神贯注,如同面对佛陀一般。
慢慢地,你会发现念佛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
又有一位出家人问:"我看到有些师兄为了完成功课,念佛速度极快,几乎听不清在念什么,这样做是否有功德?"
芷允摇头道:"这种念佛方式不但无功德,反而会折损修为。
念佛是为了与佛感应道交,如果连自己都听不清在念什么,佛怎么会听见?况且,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与佛法的精神相违背。
不妨这样做:放慢速度,确保每一声佛号都念得清晰、恭敬,念佛时全神贯注,将心安住在佛号上,久而久之,自然能得念佛三昧。
"
芷允的这些教导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念佛方式,并按照他的指导进行调整。
渐渐地,社会上的念佛风气开始有了变化,人们不再一味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心态。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芷允走遍了大唐各地,传授正确的念佛方法。
他编写了《念佛正法指南》一书,详细阐述了念佛的正确心态和方法,以及常见的误区和纠正方式。
这本书被广泛传抄,影响了无数修行者。
芷允在晚年时,回到了他最初出家的东林寺,安心修行。
据说他在圆寂前七日,就预知时至,与弟子们告别。
圆寂那天,他面向西方安详而坐,口中念着佛号,嘴角带着微笑,就这样安然离世。
后人评价芷允大师"一生弘扬念佛正法,纠正时弊,利益众生无量"。
他的著作和教导被后世奉为念佛法门的重要指南,直到今日仍有影响力。
芷允站在山顶上,静静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念佛多年,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宁静?为什么有些人念佛越多,反而越觉得烦躁不安?他翻开手中的《念佛正观录》,目光落在了那段佛陀的特别指示上:念佛不在形式,而在心念。
如果只是口中念佛,心却散乱,不但无功德,反而会因为不敬而折损修为。
那么,佛陀究竟指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念佛?
芷允从山顶下来后,立即召集了寺院中的所有弟子。
在大殿里,他庄严地站在佛像前,环顾四周,看着这些求法若渴的年轻面孔,心中充满了责任感。
"诸位,"芷允开口道,"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一个重要的发现。
这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修行,尤其是念佛法门。
"
他举起手中的《念佛正观录》,继续说道:"根据这部古老经卷的记载,佛陀对念佛法门有着特别的指示。
很多人对念佛存在误解,认为念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却不知这样的念佛方式不但无功德,反而会折损修为。
"
弟子们听了,议论纷纷,有些人显得难以置信,有些人则若有所思。
芷允解释道:"佛陀指示我们,真正的念佛应该做到'一心不乱'。
这意味着在念佛时,我们的心应该完全专注于佛号,不生杂念。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重复佛号,心却想着其他事情,那么这种念佛是没有意义的。
"
"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念佛呢?"一位年轻的弟子问道。
芷允微笑着回答:"佛陀指示我们,不妨这样做:首先,调整我们的心态,念佛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与佛感应道交;其次,放慢速度,确保每一声佛号都念得清晰、恭敬;第三,将心安住在佛号上,做到'心口一致';最后,保持相续不断,久久功成。
"
他进一步解释:"念佛的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一声专注的佛号,胜过千万声心不在焉的念诵。
我们应该把念佛看作是与佛的一次心灵对话,而不是简单的口头重复。
"
为了让弟子们更好地理解,芷允决定做一个示范。
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念出:"南无阿弥陀佛"。
这六个字被他念得格外清晰、庄严,仿佛每一个音节都包含着无尽的诚意和恭敬。
大殿里静得出奇,所有弟子都被这一声佛号所震撼。
慢慢地,他们开始理解芷允所说的"质量重于数量"的真正含义。
芷允继续教导:"念佛时,我们可以配合呼吸,这样有助于专注。
吸气时做好准备,呼气时念出佛号。
也可以借助念珠来帮助专注,但要记住,念珠只是辅助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
"
他特别强调:"念佛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我们的'精进',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真正的念佛是发自内心的皈依与祈愿,是与佛的心灵沟通。
"
芷允还指出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念佛方式:"有些人为了完成每日的念佛数量,语速极快,几乎听不清在念什么;有些人边念佛边打瞌睡,完全是机械性的重复;还有些人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功德',刻意大声念诵。
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念佛方式,不但无法获得真正的功德,反而可能因为不敬而折损修为。
"
随后,芷允带领弟子们进行了正确的念佛实践。
他首先让大家放松身心,端正坐姿,然后缓缓念诵佛号。
开始时,大家一起念诵,声音整齐划一,每一个音节都念得清楚明白。
然后,芷允让大家轮流单独念诵一遍,并给予个别指导。
这次集体学习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开始意识到,之前的念佛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寺院里的念佛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们不再一味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心态。
念佛声变得不再匆忙,而是充满了虔诚与专注。
芷允还定期与弟子们分享《念佛正观录》中的智慧,系统地讲解念佛法门的要义和技巧。
他强调:"念佛法门是一条通向觉悟的道路,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修行。
通过正确的念佛,我们可以逐渐净化自己的心灵,最终达到与佛合一的境界。
"
随着时间的推移,芷允的教导开始传播到寺院之外。
附近村庄的居民和其他寺院的僧人都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正确的念佛方法。
芷允总是耐心地解答每一个人的疑问,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有一次,一位年长的居士来访,告诉芷允他已经念佛二十多年,每天念佛十万声,但却感觉越念越心烦意乱。
芷允听后,微笑着对他说:"不妨试着改变一下方式。
从明天开始,只念一千声,但要确保每一声都念得专注、恭敬,如同面对佛陀一般。
一个月后再来告诉我结果。
"
一个月后,这位居士再次来访,满脸喜悦地告诉芷允:"师父,我按照您的指导去做了,只念一千声,但每一声都全神贯注。
神奇的是,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喜悦。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念佛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
芷允的名声逐渐远播,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有一年,唐朝皇帝派遣使者前来拜访,向芷允请教佛法。
使者带来了皇帝的提问:"朕每日虽政务繁忙,仍抽时念佛,然心难静,请大师指点。
"
芷允回复道:"陛下身为国君,政务繁忙实属正常。
念佛不在时长,而在专注。
建议陛下每日拨出固定时间,或晨起,或就寝前,专心念佛片刻。
一刻专注胜过一日散乱。
时间虽短,当以十分恭敬之心,如面见佛陀,必有感应。
"
皇帝收到回复后大为赞赏,赐予芷允"正法明眼"的称号,并下令在全国各大寺院推广芷允教导的正确念佛方法。
在芷允晚年时,他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编纂成书,以便利益更多的修行者。
他耗时三年,完成了《念佛正法指南》一书,详细阐述了念佛的正确心态和方法,以及常见的误区和纠正方式。
书中他总结道:"念佛法门简单易行,但要得其精髓,必须心口合一,专注虔诚。
一声至诚的佛号,胜过万声敷衍的念诵。
"
这本书很快被广泛传抄,流传到各地寺院和民间,影响了无数修行者。
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念佛方式,并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调整。
渐渐地,整个佛教界的念佛风气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对念佛法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芷允在九十二岁高龄时,预知时至。
他召集弟子们,交代后事,然后面向西方,端坐念佛。
据说在他圆寂的那一刻,室内异香扑鼻,众人都听到了天乐之声,有人甚至看到金色的光芒笼罩着他的身体。
这被认为是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征兆。
芷允圆寂后,他的弟子们继续弘扬他的教导,使正确的念佛方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他们在各地建立了"正念堂",专门用于指导人们正确念佛。
这些"正念堂"成为了当地信众的精神中心,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学习和修行。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芷允开创的念佛传统已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著作被收入大藏经,他的教导被后世奉为念佛法门的重要指南。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修行者按照芷允的方法修行念佛法门,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芷允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修行路上,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内心的态度和专注度。
正如佛陀所指示的那样,念佛不在乎形式,而在于心念的专注与虔诚。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口一致,专心致志,那么每一声佛号都能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最终达到与佛合一的境界。
芷允大师的教导启示我们,念佛修行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要以恭敬专注之心,而非机械重复。
他纠正了当时甚至延续至今的念佛误区,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念佛功德来自内心的虔诚与专注。
佛陀的指示穿越时空,提醒我们修行的本质在于心灵的净化,而非外在的形式。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举报-反馈
来源:太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