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之光·恪诚匠心 | “宁夏劳动模范”郭生海:扎根乡土铸匠心 创新驱动谱新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1:23 1

摘要:4月30日,在宁夏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郭生海被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继2024年获评“高级农艺师”、2025年初荣膺“宁夏优秀民营企业家”后,郭生海再度斩获的崇高荣誉。

郭生海,中共党员,宁夏吴忠市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宁夏新大众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曾荣获吴忠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

4月30日,在宁夏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郭生海被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继2024年获评“高级农艺师”、2025年初荣膺“宁夏优秀民营企业家”后,郭生海再度斩获的崇高荣誉。

郭生海荣获宁夏劳动模范称号。

“荣誉属于过去,只有创新和奋斗才能创造未来。”郭生海说。从青铜峡嘉宝工业园区起步,郭生海深知研发和技术创新必须放在首位,这是一个公司能走长走远的基石。17年来,他专注智能农机研发,带领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跨越,也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匠心筑梦

从田间少年到“古峡工匠”

在青铜峡市叶盛镇的麦浪深处,少年郭生海在晨光中挥锄劳作的身影,为未来的匠人之路埋下伏笔。1982年高中毕业后,这个农民的儿子白天在田间耕耘,夜晚还在灯下研读《中国农业机械化》杂志。

1986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塞上江南,他敏锐捕捉到农业机械化的时代机遇,毅然背起行囊走进青铜峡市农机修造厂。六年学徒时光里,电焊火花在他手上绽放出别样光彩。三位师傅的言传身教,让他在水暖安装、机电维修领域练就过硬本领。

郭生海(中)与同事们沟通设计图纸。

1992年的春风裹着细沙掠过黄河灌区时,叶盛镇供销社斑驳的外墙上悄悄多出一块手刷铁牌,27岁的郭生海蹲在不到十平方米的铁皮棚里,借着气焊枪幽蓝的火光修补农具,飞溅的焊花在他洗得发白的工装裤上烫出星星点点的窟窿。街坊们起初只当这是个能修耧车、会改犁铧的巧手后生,直到有人发现他工具箱底层压着的手绘图纸——那些在废旧烟盒背面描画的播种机传动结构图,才惊觉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心里揣着团火。

小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跟着郭生海的学徒也越来越多,于是他不断扩充生产设备,放开手脚进行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加工。1995年,电焊铺已成为叶盛镇小有规模、远近闻名的农业机械加工修理厂,郭生海常说:“工匠精神,就是工作一定要认真,把每件事一定要用心去把它做好,做好到极致。”

创新驱动

以科技力量赋能现代农业

2007年,根据发展需要,郭生海将农机厂变更为宁夏新大众机械有限公司,“要让塞上农机走出山沟沟!”郭生海在公司改制时立下的誓言。当他把研发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零下20度的寒风里调试设备,在40度高温的车间打磨零件时,农民出身的他始终牢记“每颗螺丝都要对得起乡亲们的血汗钱”。

郭生海在车间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虽然事业有成,但郭生海从未停止过钻研。2009年,他将公司搬迁到青铜峡市嘉宝工业园区,通过与宁夏农学院产学研合作,让实验室里的图纸化作惠及万千农户的创新成果:全国首创的无人驾驶TMR车智能饲喂系统,将精准饲喂误差控制在±2%以内;替代进口的全日粮制备机,让宁夏牧场的生产效率提升30%……

2019年,青铜峡市工会的电话打到公司时,工人们寻遍厂区才在隔壁奶牛场的青贮池旁找到郭生海:他正趴在混着草料与机油味的铁架上,用缠着绝缘胶布的钢笔往数据本上记录着饲料搅拌机的工作参数,工装裤膝盖处还沾着昨夜调试设备时蹭的牛粪——这份扎根泥土的执着,正是企业品牌走向全国的底气。

在郭生海的带领下,公司发展得又稳又快,逐渐迈入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车道,2021年公司党支部被评为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被宁夏党委授予宁夏智能化饲养装备研发创新团队;2023年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宁夏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宁夏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郭生海也先后荣获“宁夏科学技术进步奖”“吴忠最美科技人”“青铜峡市优秀人才”、首届“古峡工匠”等荣誉称号。

郭生海正在认真处理文件。

事业蒸蒸日上的郭生海也不忘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在吴忠市政协经济委组织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中,他提出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合理意见。他还心系困难群众,与其他委员一起到瞿靖镇尚桥村、裕民街道银河社区、紫薇社区和陈袁滩镇黄河楼社区看望慰问20户困难老党员、困境妇女和儿童,捐款近2万元,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二十九载春秋,从街边小铺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郭生海始终保持着田间少年的质朴。从修补农具到自主研发,他带领团队在青贮取料机、全日粮智能配料装备等创新领域不断突破,用60项专利在黄土地上书写现代工匠精神。当被问及企业发展愿景时,这位满手老茧的匠人望着车间里忙碌的年轻面孔微笑:“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塞上江南的智慧,变成中国农民手里的金钥匙。”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