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更能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吸引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在成华,多条地铁线路穿城而过,星罗棋布的站点,宛如城市的动脉节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地铁,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更能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吸引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在成华,多条地铁线路穿城而过,星罗棋布的站点,宛如城市的动脉节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列车前行,美景随心切换,工业遗址、潮流地标、公园绿地、美食市集……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2025年,和华仔一起,乘地铁,耍成华。前方到站:建设北路站。
站在建设北路站的入口,很难想象这个看似普通的地铁站点,竟藏着一座链接川蜀工业过去与未来的“时空虫洞”。走进车站,一幅长约42米、高约2.8米的巨型墙画十分抢眼。这幅名为“川蜀科技华章”的墙画以三星堆、都江堰、岷江水网、太初历等川蜀地区从古至今的科技萌芽元素为创作主线,表现了从传统文化到科技未来的过程。
作为邻近电子科技大学和原东郊工业基地的站点,建设北路站可谓科技感十足。站内的天花板和墙体通过大面积的白色金属铝板,配以线性灯具,编织出流动的光影矩阵。在电梯扶口和闸口位置,进行了特殊的线条处理和颜色处理的柱子笔直挺立,使人们在行进中也能感受空间的节奏变化。
△1953年,国营宏明无线电仪器厂开工建设
图源《成华军事工业志(1953-2005)》
科技感不只存在于当下。在上世纪50年代420厂落户双桥子后,成都东郊便逐渐成为成都工业发展的集中地,其中包含了电子、光学、机械,甚至航空、航天等行业。新兴仪器厂(69号信箱)、宏明无线电器材厂(82号信箱)、锦江电机厂(107号信箱)……这些专属的信箱号成为了国防军工企业对外代号,这些神秘的数字也深深刻印在成都人的记忆中。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郊航拍 图源成华区政协
彼时的建设路作为连接成都东郊工厂区和宿舍区的道路还不叫建设路,而是叫猛圣路——猛追湾到圣灯寺。后来,成都市拓宽猛圣路,铺设混凝土,安装路灯、栽种悬铃木,并于1965年再次扩宽,更名为建设路。如今,建设路早已褪去工业时代的厚重底色,昔日工人们踩着二八大杠,在厂区与家属院之间往返的场景早已消逝。2016年成都地铁6号线开通,地铁17号线也将在今年通车,作为换乘站的建设北路站将构建起高效立体的交通网络,成为城市交通的黄金枢纽之一。
地铁6号线建设北路站
⏰运营服务时间
往望丛祠:首班06:16,末班23:39往兰家沟/张家寺:首班06:16,末班23:21/23:51开放出口
A1、A2、B、C
建设北路站有什么
建设北路站,有一种薪火相传。地铁出站后,步行片刻便能抵达如今的电子科大沙河校区,而这所高校的前身,正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6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组建成立。这座校园里,诞生过诸多开创性的高光时刻,也见证着传承与突破的无限可能。
如今的校园,既跳动着创新的脉搏,也不乏诗意的浪漫。每年深秋,校园总会变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金黄的银杏叶层层叠叠,微风拂过,叶影婆娑。学子们或漫步其中,拾起一片完整的银杏叶夹入书本,或倚坐树下,任落叶轻轻落在肩头。这座曾见证中国无线电工业崛起的校园,正以金叶为笺,书写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新篇章。
△成都游乐园。图源:《成华拾忆》
(严永聪1995年1月3日摄)
建设北路站,有一些童年回忆。距离地铁站步行10分钟,成华公园的翻滚列车轨道掩映在一片绿色中,这里是不少成都人童年记忆中的游乐园。1986年的儿童节当天,坐落于猛追湾的成都游乐园正式开业,一开业即成“爆款”。全国最高最大的高空观览车(摩天轮)、高空翻滚列车、空中环园列车、小火车、碰碰车、快乐椅、射击馆、水上世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游乐园每到节假日几乎都是人山人海。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都游乐园的生意日渐萧条,园内的游乐设备开始一个个被闲置、废弃。2008年底,成都市游乐园的大门上贴出一张停运告示。2009年12月,游乐园被全部拆除。游乐园拆除后,其旧址上,一座以“成华”为名的公园建成开放,遗留在原处的翻滚列车轨道,成为成华公园独特的风景。
△旧时的沙河电影院 图源:成华区政协
建设北路站,有一点“大开眼界”。1956年的成都东郊,为丰富工人们的精神生活,原成都市文化局决定在沙河畔的建设桥头搭起一座“草棚影院”。树条子钉成的长凳,茅草顶漏下的星光,这个混着泥土味的“草棚”,便是初代沙河电影院,也是成华区第一家电影院。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无论是新片还是老片,都能让观众如痴如醉。
△如今的沙河电影院 图源:四川中粮可口可乐
1959年,草棚电影院退役。然而,电影早已在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东郊各厂便齐心协力,共同捐资修建新的沙河电影院,上演了60年代最燃的“众筹”大戏。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座崭新的沙河电影院拔地而起,这片区域迅速成为建设路最为繁华热闹的地带。时过境迁,如今这座60多岁的影院依然屹立建设路,为新一代观众编织着奇幻瑰丽的光影之梦。
总有人说起建设北路站,舌尖先泛起红油抄手的麻辣,耳畔自动播放起“冰粉凉虾”的吆喝。但这片土地,从不局限于美食江湖的方寸之间。从红光电子管厂研制出中国首支黑白显像管,到电子科大第一任校长、“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院士仍坚守在科研教育工作第一线,再到文创园区在此落地生根,年轻人们带着天马行空的灵感穿梭其中,创新的火种一直生生不息。当过去的工业厂房卸下生产的重担,当童年的游乐园变成回忆,我们从不在推土机的轰鸣中遗忘过去,而是把历史打磨成钥匙,开启通往未来的大门。
来源:成都地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