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又熊了孩子!主要是都初一下了,还不会自己安排学习任务,一直我在后面推,写完一个,坐那等,爸爸,下一步我做什么?一下我就火了,我说计划都给你排好了,你要知道“我要学……”而不是,“爸爸,要我学……”于是乎,我就想到和大家聊聊,孩子的“要我学”到“我要学”。
周末又熊了孩子!主要是都初一下了,还不会自己安排学习任务,一直我在后面推,写完一个,坐那等,爸爸,下一步我做什么?一下我就火了,我说计划都给你排好了,你要知道“我要学……”而不是,“爸爸,要我学……”于是乎,我就想到和大家聊聊,孩子的“要我学”到“我要学”。
初中阶段是孩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世界的关键转折期。许多家长发现,曾经需要催促写作业的孩子,逐渐开始自主规划学习节奏;曾经对学习抗拒的青少年,突然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认知觉醒与自我驱动的双重作用结果。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如同春日破土的嫩芽,既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又带着对权威的试探。当孩子意识到学习不仅是父母的要求,更是自身成长的阶梯时,真正的学习动力才会萌芽。这种转变常发生在某个顿悟时刻:可能是在历史课上发现英雄人物的成长轨迹,可能是在物理实验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也可能是在班级演讲时感受到知识带来的自信。家长需要做的,是像园丁培育花苗般,通过持续观察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用鼓励代替督促,让求知欲自然生长。
有位家长分享过这样的例子:当女儿沉迷小说时,她没有简单禁止,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故事结构,讨论人物心理。这种"学术追星"的方式,既保护了阅读热情,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这启示我们,教育的艺术在于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价值。
当孩子出现学习倦怠时,可以试试这些温情干预法:
游戏化学习:用桌游机制设计知识竞赛,比如将英语单词做成"大富翁"卡片,答对前进两步角色反转:请孩子当"小老师"讲解数学题,教学过程中自然加深理解跨界联动:参观科技馆时拍摄素材,回家制作科普短视频,把实践体验转化为创意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完成三次蜕变:
从监工到顾问:不再盯着作业完成进度,而是定期进行"学习复盘会"从答案提供者到资源连接器:当孩子卡在数学题时,引导其观看解析视频而非直接讲解。从焦虑传播者到情绪稳定器:用"这个知识点确实有点绕,我们一起理理思路"代替"这么简单都不会""当我放下’必须考前十’的执念,开始欣赏孩子整理错题本的认真态度时,发现他的眼神里重新有了光。"这种静待花开的智慧,或许就是最好的教育姿态。
教育如同培育一株会思考的向日葵,既要给予阳光雨露(关爱支持),也要保留它自由转向的权利(自主选择)。当孩子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我想学",教育的真谛便已悄然绽放。
来源:哈哈哈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