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在一场面向 8 万听众的演讲中,作家大冰罕见地剖白:“我曾是个连上台领奖都会手抖的人,书包里永远装着润喉糖,生怕开口时声音发颤。” 这段关于自卑的独白,却让无数人在评论区留言 “像在说我的故事”。当聚光灯下的 “斜杠青年” 能够如此坦诚自
2025 年 5 月,在一场面向 8 万听众的演讲中,作家大冰罕见地剖白:“我曾是个连上台领奖都会手抖的人,书包里永远装着润喉糖,生怕开口时声音发颤。” 这段关于自卑的独白,却让无数人在评论区留言 “像在说我的故事”。当聚光灯下的 “斜杠青年” 能够如此坦诚自己的脆弱,他究竟是悟透怎么样的人生真相?让我们一起看下!
大冰老师的演讲
大冰回忆起青春期在山东卫视当主持人的日子:“同期的主持人有的擅长即兴脱口秀,有的精通控场热梗,而我只会提前把台词抄在手心。” 这种 “技不如人” 的不安,曾让他在后台反复练习鞠躬角度,却在某次直播中因过度紧张说错嘉宾名字,躲在化妆间哭了半小时。
但多年后他发现,自卑本质是对 “理想自我” 的渴望:“当你开始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恰恰说明你已跳出混沌的舒适区。就像照镜子时嫌弃自己不够高,首先你得有直面镜子的勇气。
帅气的大冰老师
在游历西藏时,大冰遇到一位磕长头的朝圣者:“他的藏袍补丁摞补丁,却能在谈及信仰时眼神发亮。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卑的反面不是自信,而是自我割裂。” 他开始不再纠结于 “如何让别人喜欢自己”,而是尝试与内心的脆弱对话:
接纳 “不完美人设”:不再强迫自己成为 “社交达人”,接受在陌生场合沉默的权利,反而发现专注倾听能带来更深的联结;建立 “微小成就感系统”:从坚持每天写 200 字日记、学会一道菜开始,用具体的行动替代空想,积累对自我的信任感;理解自卑的 “保护机制”:当面对重要场合的焦虑来袭,他不再批判 “我怎么又紧张”,而是告诉自己:“这种不安是大脑在提醒我重视眼前的事,它其实在保护我。”这种自我和解的转变,让他在创作《阿弥陀佛么么哒》时,敢于写下那些曾被视为 “不体面” 的过往,这是敢于直面自己反而收获了读者 “真实得有力量” 的共鸣。
演讲中,大冰还分享了一个改变他认知的故事:在云南支教时,他发现成绩倒数的男孩能准确辨别 27 种鸟类叫声,而数学满分的女生擅长用树叶编小动物。我们总是习惯用单一标准丈量自己,就像用尺子去测温度。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释怀源于重构自我价值坐标系:
拒绝 “他者凝视”:不再把他人的评价当作自我价值的标尺。当有人质疑 “写畅销书的作家怎么还开小酒吧”,他坦言:“我不是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模板’,而是要把人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挖掘 “独特性优势”:自卑者往往对细节敏感,这种特质让他在观察人物时更细腻,成为创作中捕捉人性微光的利器。就像敏感的人容易被说 “玻璃心”,却也更能感知世界的丰富层次。践行 “平行人生” 哲学:作为作家、主持人、酒吧老板的多重身份,他说这不是 “斜杠炫耀”,而是拒绝用单一标签定义自己,“就像一棵树不会因为旁边的树更高大,就否定自己扎根的意义。”大冰的演讲尾声,镜头扫过台下红着眼眶的听众:有人因为外貌自卑不敢恋爱,有人因学历焦虑在职场退缩,有人像他一样曾把 “优秀” 等同于 “让所有人满意”。但当他说 “我现在依然会自卑,但我学会了把它当作背包而非镣铐” 。
或许真正的成长从不是消灭自卑,而是学会与这种情绪和平共处。就像深海里的珍珠,正是沙粒的刺痛才让它孕育出光华。当我们不再执着于 “成为完美的人”,而是专注于 “成为更好的自己”,自卑便不再是困住脚步的泥潭,而是托举我们向上的力量!
与天下自卑者共勉之!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