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文化维度来看,硬币不但是标准化信用载体,还是政治形象的视觉符号、文化传播的物理媒介。美观和稀有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兴趣,故而从公元前7世纪吕底亚王国铸造第一批硬币以来,精品硬币便被人有意识地收集和珍藏。
作者|马天一「中国钱币学会币章艺术专业委员会」
从文化维度来看,硬币不但是标准化信用载体,还是政治形象的视觉符号、文化传播的物理媒介。美观和稀有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兴趣,故而从公元前7世纪吕底亚王国铸造第一批硬币以来,精品硬币便被人有意识地收集和珍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硬币收藏更被誉为“国王的爱好”(Hobby of Kings),因为它通常是王室和巨贾的特权,事实上,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据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就喜欢馈赠硬币,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等人明确拥有硬币收藏家的第二身份。随着时代的进步、公民财富的积累,收集硬币逐渐成为大众爱好,出售稀有硬币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也使硬币备受投资者的青睐。
收集≠收藏
人们常将“硬币收集”和“硬币收藏”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总的来说,前者门槛较低,以兴趣或爱好为主,在收集过程中注重趣味性和体验感,核心在于满足情感价值;后者门槛较高,通常聚焦于稀有品种或高品相的硬币,侧重对经济价值的把握。“收集”一词固然不含贬义,但若要实现从收集者到收藏家的身份跃迁,就必然涉及提高认识、升级藏品的一系列知识。
收藏硬币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在笔者看来,收藏硬币最重要的是经济基础与资金管理能力、信息搜索与鉴别能力、鉴赏能力、决策力与行动力:购买精品硬币,不可能一直“捡漏”,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但又不能过于“上头”,还应平衡日常开销与收藏投入,并且合理分配资金,降低单一品种的市场波动风险;不懂得如何搜索信息,不懂得鉴别真假和品相,就只能为“吃药”买单;没有鉴赏能力,只会跟风盲从,就无法真正体会到方寸之间凝聚的历史底蕴和收藏文化,无法感受到金属浮雕的艺术之美,也无法真正认识到一枚硬币的价值;购买意志不强,在遇到机会时优柔寡断,就会与精品硬币失之交臂。
明确收藏范围
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硬币层出不穷,没有任何个人和机构能集齐全世界的硬币,因此,收藏硬币便客观存在局限性。对收藏新手而言,收藏硬币更应该明确集藏范围,大体上,可以按以下范围收藏硬币。
其一,按材质,传统上硬币有金、银、铜几种主要材质,还有锡、铂、钯、钛、铌、双金属等特殊材质。
其二,按国家,比如中国、亚非欧美诸国、古代国家等。
其三,按面额,可分为主要货币和小面额辅币,以19 世纪初的法国为例,40 法郎、20 法郎金币和5 法郎银币往往被收藏家视为主要货币,而2 法郎面额以下的硬币被视为小面额辅币。
其四,按专题,比如各个君主(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四等)在位时期发行的硬币、各类题材(如政治、军事、体育、动物、天文等)纪念币、异形币、投资币等。
还有一些根据个人喜好而划分的类别,比较另类,比如包浆币。
这些分类如同坐标系的轴线,为收藏体系提供基础框架。难点在于,一枚硬币可能由于其历史价值、稀缺性等综合属性超越单一分类而被归入两个以上的题材或专题。但在元素重叠的类别中寻找共性,在错综复杂的学术迷雾里构建认知框架,随着阅历的积累而逐步明确收藏范围,正是构筑个人集藏体系的必要过程。
如果集藏者还是缺乏明确的方向,不妨先从容易获得的硬币品种开始,逐步培养收藏意识。举例而言,2025年3 月18 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二种投资型普制银币——2025版中国龙银质纪念币,便是新人容易上手的品种。
品种和品相,哪个更重要?
在明确收藏范围之后,集藏者接下来便面临着又一个难题:在经济条件有限、硬币的品种与品相难以兼顾时,究竟是品种重要,还是品相重要呢?
品种,指的是基于发行背景、材质工艺、历史属性等客观要素形成的独立分类体系,其价值评估需结合稀有性、历史意义、工艺水平等多重因素。
品种、版别、面额经常被混为一谈,但三者的概念完全不同,比如,袁世凯像银元和美国自由女神头像银币分属不同品种;袁世凯像银元中的“三角圆”和“九年精发”属于同一品种的不同版别;袁世凯像银元中的壹圆和中圆属于同一品种的不同面额。
此外,有经验的集藏者会发现,“物以稀为贵”这条规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应验。
一方面,由于国际局势和政策的变化、文化热点影响等因素,收藏市场对一些硬币品种产生了周期性偏好。比如,阿尔卑斯山南共和国1斯库多银币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其价值却长期被市场低估:一枚64 分评级币在2020年12 月的Nomisma拍卖行仅拍出1800欧元(落槌价),到了2025年3 月,另一枚与前者分数相同、品相相近的硬币在Aurora拍卖行却拍出了4200欧元(落槌价)的高价,价格相差如此悬殊。究其原因,一来是因为大量资金出于避险原因注入到国际钱币市场,二来是因为一些意大利钱币中的经典品种长期处于价格低迷状态,且存世量适中,适合市场资本运作。
另一方面,大量拍卖数据表明,品种稀有但品相较差的硬币,在价格上往往不是很理想。这一点已为绝大多数集藏者所知,不再赘述。
品相,是指硬币保存状态的完好程度,反映其物理磨损、氧化程度、表面瑕疵等客观指标,直接影响视觉效果与市场价值。随着ANACS、PCGS、NGC等第三方硬币评级机构的兴起,谢尔登等级70分体系已成为国际硬币收藏市场的通用标准。该体系通过量化磨损面积占比、包浆均匀度、铸造工艺缺陷而将品相分为1-70分,高分币与低分币的价格有天壤之别。但需要注意的是,评级分数是由硬币评级团队决定的,每个团队受限于对具体品种造币工艺的认知深度、包浆原始性判定标准和机构评级政策(如评级宽容度)等因素影响,给出的分数不一定完全令人信服。比如1815年“百日版”20法郎金币,虽然它获得了同类品种中相当高的分数,但在笔者看来,其品相并未达到“币面无肉眼可见瑕疵”的顶级状态。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藏家更注重硬币本身而非分数。一枚品种平平无奇,但品相却出类拔萃的硬币,仍然会吸引许多藏家的注意。
总的来说,笔者建议集藏者建立“品种为锚,品相为翼”的收藏体系,优先选择历史意义明确、题材经典的品种,再从中挑选品相优良者。但如果集藏者资金有限,可以降低稀有品种比例,适当增加高品相硬币比例。至于哪些潜力品种适合长期持有,需要集藏者自行摸索。
吸收硬币集藏知识的有效方式
在构建对硬币收藏市场整体认知体系的过程中,吸收、消化大量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增加硬币过手频率,长期观察硬币实物细节,固然可以有效提高收藏实战水平,但对知识结构、硬币生产背景、造币工艺细节等知识的匮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藏者对硬币历史价值和价格的判断,进而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
获取硬币收藏知识,有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挑选合适的钱币工具书。关于钱币工具书,它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非一两篇文章所能概括,但集藏者可以掌握一个基本的搜索技巧——“顺藤摸瓜”,即参考评级公司网站的拍品描述,根据目录引用编号来寻找对应的工具书,或直接在拍卖图录上找到参考工具书的名字,通过各种渠道入手。比如,在网页的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到“L&M-858;K-642;KM-Y-322.1;WS-0094”这样的编号,这是所谓的目录引用编号,其中“L&M-858”的含义是“林国明-编号858”,通过在互联网搜索关键词“L&M”或直接向AI语言模型提问“L&M是指哪本钱币目录”,可直接得出结论:该编号前缀所对应书籍为林国明编著的《中国金银币目录》,新版则为2022年大陆引进出版的《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目录》。购得该书后,可查到编号858,获取相关信息。从其他目录引用编号获取书名的方法亦同。而在这些工具书中,通常也会列举其他参考文献,依照笔者经验来看,这些参考文献有时包含着比你手中这本工具书更多和更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通过钱币网站阅读钱币学领域的专业文章。比如,如果喜欢世界硬币,可以登录纽曼钱币学门户(Newman Numismatic Portal),这是由美国钱币学会开发的在线资源平台,以著名钱币学家保罗·G.纽曼的名字命名。如果喜欢意大利硬币,可以通过钱币学新闻网站(Cronaca Numismatica)获取相关专业文章。类似的门户网站往往还有友情链接,按照“顺藤摸瓜”的搜索技巧,一样可以检索到大量专业网站。
第三,以社交媒体或交易平台为媒介,加入同好交流圈子。现在有许多硬币收藏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钱币知识,可以直接关注,并在友好沟通的基础上,与其建立长期联系,并向其询问有无同好交流群,进而认识更多的硬币专家。通过同好之间的深入交流,可以快速成长。
下期文章将介绍购买、保护及卖出硬币等实际操作内容。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