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经》作为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产生在距今2500年之前,作者老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80—570年间,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属于同时代的人。而关于他们俩人出生的传奇故事似乎是一样的,据说释迦牟尼是从他母亲的右肋下出生的;而老子是从他母亲的左肋下出生的。这两个
唯物论与辩证法是《道德经》的核心主旨
第一,《道德经》作为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产生在距今2500年之前,作者老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80—570年间,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属于同时代的人。而关于他们俩人出生的传奇故事似乎是一样的,据说释迦牟尼是从他母亲的右肋下出生的;而老子是从他母亲的左肋下出生的。这两个产生在不同国家的“教主”为什么都以这种“神话”的方式来到人世?应该是后人弟子们为了传播他们的学说而刻意编造的故事,以用于增加他们宗教的可信度吧了。
道教与佛教作为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宗教,虽然都产生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时间点,一个产生在中国一个产生在印度,如果再用哲学的学术视角来区分,他们的最大差别有二:其一,从认识论角度上看道教属于唯物论、佛教属于唯心论;其二,从方法论上角度看道教属于辩证法、佛教是属于形而上学的。
在《道德经》开篇的第一章老子就告诉人们:“道”无名时是天地的初始状态,“道”有名时就是产生万物的“母体”。在第四十七章又告诉人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凡是学习过哲学的同志都知道,唯物论与唯心论争论的焦点问题是: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凡是承认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的就是唯物论;凡是承认精神在先、物质在后的就是唯心论观点。所以,笔者认为:《道德经》的认识论是属于唯物论观点,这比欧洲的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古典唯物论要早2000多年。事实上,"唯物论"的发明权应该属于中国的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告诉人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类是从地球上产生的,地球是产生于天体的,天体是产生于道的,道是产生于自然界的。这里更加清晰地表明了“道”与天、地和人类的产生先后顺序,告诉人们是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的“精神”这一个存在自然界的实事,无可争辩。
关于什么是“道”这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就是告诉人们:道是天地诞生之前就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并且周而复始地运行。这与近代西方天体物理学家们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设想的“宇宙汤”非常的相似。老子说的“道”是“大道”,而不是“常道”,我们今天也可以把这个“大道”理解为就是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汤”,也可以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注释了什么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
第二,《道德经》第二章又告诉人们:“美之所以美是因为人们厌恶丑的。没有了丑,美也就不复存在了”。这说明:美与丑是相对的,并且是可以发生转化的;这个时期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形态是美的,那么它的反面就是丑的(例如:唐朝的女人以肥为美、清朝女人以瘦为美)。
在《道德经》的很多章节中,都列举了大量的可观察的实事和现象,论证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面都是相对的,并且它们的地位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辩证法的基本认识方法。
今天我们再回看历史,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教、儒学和佛教文化都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道教主要提出了符合自然演变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儒学主要提出了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佛教主要是告诉人生在世与人死后的转化关系——六道轮回(虽然至今还没有能够用科学的方法给予验证,特别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不是物质还有待于继续观察),佛教也是劝人要“行善积德、与人为善”的。
今天,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成果的精华所在,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还应该推动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小牛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