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前央视名嘴郎永淳突然发布了一条视频引发热议,郎永淳称儿子去年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主修经济统计学和哲学双专业,但至今仍未找到工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连名人的孩子都难就业,普通人该怎么办?”
2025年5月,前央视名嘴郎永淳突然发布了一条视频引发热议,郎永淳称儿子去年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主修经济统计学和哲学双专业,但至今仍未找到工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悉,郎永淳的儿子本硕均就读于世界顶级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专业是看似“高大上”的经济统计学与哲学。
这两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却存在明显矛盾:经济统计需要扎实的实践技能,而哲学更偏向理论研究,市场岗位稀缺。加之哲学专业在国内认知度低,企业往往认为“学哲学等于不实用”,导致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此外,名校光环也可能成为“包袱”。有网友直言:“高学历人群容易陷入‘精英思维’,既不愿接受低薪基础岗,又难以匹配高薪职位的经验要求。”郎永淳在视频中也提到,年轻人需警惕“过去的成就被替代”,暗示儿子可能因对岗位期待过高而错失机会。
相关数据表明,仅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再创历史新高,而企业校招岗位却同比减少18%,部分行业甚至缩招30%。这种供需失衡导致竞争白热化。
更残酷的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快速变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急需技术型人才,而传统行业岗位萎缩。以云南大学2025届研究生就业数据为例,软件学院就业率最高(53.41%),而医学院仅9.52%。哲学、生态学等专业更是“就业洼地”。郎永淳儿子的哲学专业,恰好处在这一“尴尬区”。
郎永淳本人曾公开谈到教育选择的问题。他早年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毕业,却发现90%的同学最终去卖药,最终他转行播音,才找到人生方向。这一经历揭示了高等教育与职业市场的长期脱节。
如今,许多学生为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考研,却未考虑专业前景。例如,医学研究生就业率仅9.52%,但仍有大量学生涌入,最终陷入“学历越高,选择越窄”的困境。郎永淳儿子选择哲学,或许源于兴趣,但也暴露出职业规划意识的缺失。
作为名人之后,郎永淳的儿子注定承受更多关注。一方面,父亲为救患癌妻子辞职央视、醉驾入狱等经历,让家庭长期处于舆论中心,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郎永淳夫妇为给妻子治病倾尽家财,甚至负债68万,经济压力巨大。这种背景下,儿子可能更渴望通过高薪工作证明自己,反而加剧择业焦虑。
不过,郎永淳夫妇的坚韧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妻子吴萍抗癌十余年,病情趋于稳定;郎永淳转型商界,现任某集团高管,家庭经济逐渐好转。这种“逆境重生”的家庭氛围,或许能帮助儿子理性面对就业困境。
郎永淳在视频中劝年轻人“先解决温饱,再追求理想”,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这是务实,反对者则批评“否定教育价值”。
郎永淳儿子的“家里蹲”,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年轻人的集体困境。与其苛责“眼高手低”,不如正视结构性问题。毕竟,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对抗时代洪流,但调整心态、降低预期、主动适应,或许是破局的第一步。
正如郎永淳夫妇的抗癌故事:人生没有绝路,只有暂时蹲下的人,站起来,换个方向,或许就能看到光。
本文参考公开报道,数据截至2025年5月。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
来源:娱鱼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