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8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吃个降压药,腿肿得像馒头!”
这不是段子,是我门诊里患者最常挂在嘴边的抱怨。尤其是用上“地平类”降压药之后,水肿成了不少高血压患者的心病。
但你知道吗?现在有一种“地平”,不仅降压稳,还几乎不水肿。是的,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氨氯地平的“亲兄弟”:非洛地平。
一句话告诉你为什么要认真对待高血压:它是“无声杀手”。
很多人以为血压高点没事,熬一熬就过去了。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之一。
高血压伤的不是感觉,而是器官:脑出血、心衰、肾衰,统统跟它脱不了关系。
控制血压的关键,不是药多,而是选对药。
门诊上我见得最多的,就是血压控制不住,药越加越多,副作用也越拖越多。“地平类”药物,尤其是氨氯地平,是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因为它作用时间长、效果平稳、价格也亲民。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氨氯地平最典型的副作用就是踝部水肿,尤其是女性,瘦点的患者更明显。这让不少人宁愿血压高着也不愿意吃药。
跟氨氯地平同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但非洛地平在结构设计上做了优化,它对外周血管更有选择性,扩张小动脉的同时对毛细血管压力影响较小,因此水肿的风险更低。
一句话总结:该降的血压降了,不该肿的腿也没肿。
别小看“踝部水肿”这点事,很多人因为这个副作用放弃了治疗,等来的却是脑梗和心衰。
有研究显示,氨氯地平引起的外周水肿发生率可高达10%~30%,而非洛地平的发生率不到5%。这在临床上的意义非常大——患者更愿意长期坚持服药,血压控制得更好。
我们不是药厂的推销员,说的是实话:非洛地平在欧美国家的使用率远高于国内,因为它的依从性更高。
很多人以为药物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其实是没选对。
就像一位60岁的女患者,服用氨氯地平两年后出现明显踝部水肿,穿鞋困难,几乎要放弃治疗。换成非洛地平后,血压控制得一样好,水肿却在两周内消退了。
这是偶然吗?不是。这是药理机制的不同带来的实际临床差异。
更重要的是,非洛地平不仅不水肿,还有额外的好处。
研究发现,非洛地平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效果也优于其他同类药物,这对有心脏结构改变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而且它的药效持续时间长,一天一次就能维持24小时平稳降压,不像有些药早上吃了下午就“泄气”。
很多人担心进口药贵,其实非洛地平早就纳入医保,价格早已亲民。
以目前的医保政策来看,非洛地平片(缓释型)在多数省市的报销后费用,比起一些国产氨氯地平都差不多。而在可接受的价格内,副作用少、依从性强、疗效稳定,这才是“性价比”真正的体现。
比如严重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女性,还是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对于大多数中老年高血压人群,尤其是对水肿敏感或已有水肿的人,非洛地平是值得一试的选择。
别再拿副作用当借口,也别再随便停药。
血压药不是“吃一阵子就好”,而是要“吃一辈子”。选择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是为了让你能坚持吃一辈子,不是把药吃成负担,而是吃成保护伞。
总结一句话:降压药不是让你难受的,是让你活得更久的。
如果你吃了氨氯地平天天肿脚,不妨和医生聊聊换成非洛地平。副作用少了,生活质量高了,才是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达标”。
资料来源:
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联盟.
②.王继光等.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2): 104-107. DOI:10.3760/cma.j.issn.1673-7245.2012.02.012
③.世界卫生组织(WH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EB/OL].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外科丁医科普Talk